政策和策略是_关于生物教育硕士教学政策下的创新策略

关于生物教育硕士教学政策下的创新策略

关于生物教育硕士教学政策下的创新策略 国务院学位办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曾明确规定:“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 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该学位的设置既能满足我国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完善学位制度的需要, 又能满足我国生物教师专业化进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11月公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 生,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并强化学位论文的应 用导向,推进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1.1 现状 1996年4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 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启动。在相关政策推 动下,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在规模和门类上发展迅速,且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全 国专硕毕业生仅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7.2%,2013年则达到28.2%,增幅为4.57倍。

到2010年12月,获教育硕士学位人数约达6万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年一2020年)》第22条指出“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目前专业硕士教育尚未做强,没 形成良好社会认可,据相关调查,专业硕士对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为61.9%, 低于学术硕士。

1.2 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遵循高层次应 用型人才成长规律,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知识、能力、素质 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起步晚,导致了 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的简单移植。一方面,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队伍 等方面受传统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培养模式没冇突出自己的特 色;
另一方面,人们认识上有“边缘化”的趋势,定位不准确。教育硕士的培养目 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硕士的入学形式缺乏科学性,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急需 完善,教育硕士的质量控制尚需改进。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学术倾向性问题,课程设置方面的 问题,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2.政策引领下的理念变革 2.1 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10月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 体方案》中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 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向以培 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 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基本完 善”W。国务院学位办1996年25号文件指出,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重视案 例教学,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联系。要求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开辟校校合作的培养方式,增加教育实习机会。

2.2 提倡多样化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框架日益多样化。2004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 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这是政策调整最为频繁的一种模式。国家 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规模,由此形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2010年12月教育部又启动免费师范 生政策,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 士。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既是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也 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独特的教育政策环境影响的结果。教育硕士 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优化的内在要求,另一政策动因 源于我国对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教师补充难的探索。

2.3 以生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一2020年)》确立了“育 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工作方针,这对于教育硕士培养 也是意义深远。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 的根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关心每个学生,促进他 们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 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政策的演变不仅体现了教育实践的历史品性,也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2.4 提高质量 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采取导师制,导师往往只是生物某专业的教 师,不熟悉教育学、生物教学理论;
而且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师资的有限,一个 导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加上自己本身平时的教学和研究就很忙碌,这样 就更分散了导师的精力,造成培养质量的下降。再就是课程考核的形式单一,过 多采用课程论文形式,不能很好地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已开始重视提高质 量,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13年3月联合颁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 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培养 模式”,以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委员 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暨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于2015年8月召 开,提出了当前加快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有关举措和主要做法,以切 实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3.生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为了凸显教育硕士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必须正确认识学术性与实 践性之间的关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目标定位;
加强教育硕士课程 的实践环节,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加强教育硕士实践型师资队 伍建设;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1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及沟通和表达能力。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 情境实践能力等,其中情境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也是实践能力的重 要构成要素。经过反复实践和经验总结,可形成一套供课堂教学操作的工具系统, 如教学流程、教学环节与步骤等,以形成教学的基本操作规范,体现教学模式的 规范性、程序性与可控性特征。增设实用性课程,增加教育实习指导,提高学生 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上,落实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制度保障、教育 硕士实践工作的基地保障和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运行程序等3个方面。

日常教学中,教育硕士生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展开学术专题,写教案,做PPT,课堂讲演,写论文等,以提高其教研能力 和教学技能。而且学生要很好地熟悉中学生物学教材,例举具体案例,不能泛泛 而谈。还可让学生多方位参与本科教学实践,体验听课、讲课、出试卷等诸多环 节。让部分优秀学生直接给本科生讲课,其他学生随堂听课,学生切实感受到“书 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还要适时设置微格课程,让学生尽量多感 知教学,活跃教学,这对于无师范背景的教育硕士生尤为重要。还可组织学生到 中学听观摩课,近距离感受生物学教学。学生多观摩、多体验参与,这也激发了 他们教学的兴趣,拓展了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实践的潜能。

3.2 加大案例教学比例 教育硕士具有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应采取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 式,突出案例教学及生物学教学观、学习观的更新,以提高学员的教学水平。为 改变我国教育硕士的学术化倾向,教学方式应重视案例教学,向行动学习转变。

案例教学目前在我国各类院校推广迅速,强调展示真实问题和具体情境,学生做 出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因此它是一种十分贴近真实问题,有 利于培养学生情境实践能力要素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