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基于认同建构的视角|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冲突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基于认同建构的视角

冲突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基于认同建构的视角 冲突是个体间互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剧烈的冲突严 重地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导致冲突产生的原因既有政治性的, 也有经济性的。除此之外,大量的社会冲突还源于群体间的 认同。作为社会建构的产物的认同,在认同建构的三个过程, 即确立边界,学习群体规范,以及形成群体态度认同,每一 阶段都存在着引发冲突的可能。基于认同建构与冲突产生之 间的关联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认同建构的管理来避免冲突, 促进和平。

摘 要:
认同建构 冲突 原因 对策 认同管理 冲突,简言之,是指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表现出的 对立状态。冲突作为个体间互动关系的一种形式,广泛地存 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国家形态中。关于冲突产生的原因,马 克思认为,经济原因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功能冲突学派的代 表人物达伦多夫则认为冲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权力的分配 所导致的。对于冲突的功能,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冲突是理 解人类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 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动力。达论多夫也肯定冲突的功能 是辩证的。认为社会制度内的冲突,犹如安全阀,有利于社 会的整合和稳定。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所表述 的敌对性的阶级冲突在我国并不存在,但由于当前社会转型 期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利益调整,不同群体的矛盾和冲突日趋突出。各种社会冲突事件也不断升级。多视角地分析社会冲 突产生的根源,针对不同冲突类型找到解决冲突问题的途径, 对于保持我国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一些研究者把我 国社会的各种冲突归咎于治理上的腐败因素,或者认为“冲 突是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支配群体与被支配群体间 对立的产物”①的经济因素这些解释不同,本文拟尝试从认 同建构的视角来分析社会冲突产生根源,本文关注的问题有 两个方面:一是认同建构为什么可以被看做是冲突产生的原 因,换言之,即认同建构是如何引发冲突的;
二是如何通过 对认同建构的管理来解决冲突。

一、 作为社会建构物的认同 “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 同,the same)。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社会学家R·简金 斯指出:“认同的概念的现代功能事实上包含人际关系中的 两个基本因素,即基于人们同一性的关系和基于差异性的关 系。简要地说,即意味着一方面认同概念揭示了‘我们’是 谁的问题;
另一方面,又区分了‘他们’是谁。”②作为一 个概念术语,“认同”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归属感状态。因此, 在认同研究的理论视角上,有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之争。

本质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视角,本质主义主要的代表 人物主要有笛卡尔等人。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十分明确地强调了人的意识的自在自为能力。认为“存在着 一个自我或内核,像灵魂或本质一样一出生就存在,虽然最 终会有不同的可能发展,但在人的一生中会保持不变,由此 生发出连续感和自我认同。”③对于认同,本质主义强调个 体的自在自为,认为认同是一种个体的纯心理认知活动。它 形成和根植于个体的自我定义和自我理解之中。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本质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体 现在认同观上,建构主义认为,认同尽管从表面来看,是一 个纯心理的认知活动,但它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个 体的认同,不是天生固有的或继承的,而是由社会所建构出 来并受社会结构所影响的。④赫瑞在描述“人造群体”时也 指出:政治精英们通过创造出一大堆事实来建构一种认同。

⑤ 通过对比两种认同观可以看出,本质主义的认同观,因 强调个体意识具有超越制度制约的能力,而具有明显的唯心 论倾向。的确,认同关注的是个体的主观世界和主观选择。

但个体的认同是嵌入到具体的社会结构中的。我是谁?我们 是谁?都与个体所处的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认同,作为一个描述个体心理归属感的概念,是被社 会建构出来的。

二、认同建构与社会冲突的产生 认同,作为社会建构的产物,一般经过确立边界,学习群体规范,以及形成群体态度三个阶段。而在认同建构的这 些过程中,本身就蕴含着冲突的可能。

(一)边界的确立与冲突 认同建构首先必然涉及到边界的确立。巴特(1981)把 认同定义为是边界形成的过程的产物。它是一个人为生成的, 通过你们和我们所对比而形成的一个边界。⑥边界的确立, 作为认同建构的第一个步骤,通过它,对内促进了边界内的 个体的安全、认同和信任;
对外则体现为识别不同群体的标 志。但在确立边界的同时,却隐含着在不同边界群体之间产 生冲突的可能性。因为边界不仅区隔了人们,唤醒了的个体 的某种身份意识,而且事实上包含着一种暗示。即边界本身 暗含着不同或者对立。克雷斯伯格(2003)的研究表明,清 晰的群体边界是引发群体间冲突的重要因素。清晰的边界使 不同群体间对权力和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⑦当个体被区分 为“我们”和“他们”时,不管是采取叙事性的言说方式, 还是行动上的亲近或疏离,不管是隐喻的还是直接的,都会 导致群体间冲突的产生。如美国前总统布什对穆斯林世界的 发言:“你们或者和我们一起,或者就是反对我们”的言论, 事实上导致许多穆斯林国家认为西方国家就是他们的敌人。

可见,边界,作为建构个体认同的首要步骤,本身就蕴含着 产生冲突的可能。

(二)群体的规范和习俗与冲突 在边界确立的基础上,个体要形成某一认同,还需习得边界内的群体的各种道德规范。学习群体的规范的过程,也 就是个体不断地去个性化,形成群体认同的过程。而这些群 体规范,同样可能引发冲突。施瓦兹等学者在《恐怖主义:
一个认同理论的分析视角》一文中指出:群体的规范会促成 冲突的产生。特别是一些极端群体,他们为了吸引个体,把 自己群体的规范描述成至真、至善、至美的,相反,把其他 群体的规范则描绘成邪恶的、虚伪的。极端群体利用其精心 包装下的群体规范,蛊惑群体成员,煽动群体成员对其他群 体的仇恨。⑧群体规范和习俗,是建构个体的群体认同的核 心要素。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是冲突产生的重要根 源。亨廷顿指出,21世纪的冲突,具体体现为各种文明或文 化的冲突。⑨当今世界,无论是地区间的冲突,还是民族地 区的冲突,更深层的原因是各种文化的冲突造成的。

(三)群体态度与冲突 在边界及学习群体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群体比较,形成 了稳定的群体态度,即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偏爱和保护以及对 外群体的厌恶和贬损。群体态度的形成,意味着个体的群体 认同的最终形成。而群体态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群体态 度所体现出来的对内群体的偏爱,促进了本群体成员的团结, 有助于群体的巩固和稳定;
但群体态度同时还体现为对外群 体的偏见,群体偏见是一种错误的态度,是某一群体成员对 其他群体的一种不公正态度,是一种事先或先入为主的看法。

具体表现为用特殊的(通常是消极的)方式来评价外群体成员。群体偏见容易使群体间关系由比较转向到竞争甚至升级 为群体间的冲突、敌对和暴力,进而也有可能因这种冲突而 导致群体的解体和消亡。

通过对认同建构的三个过程的分析可知,在认同建构的 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产生冲突的可能。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 断定,认同建构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冲突。

三、通过认同管理促进和平,避免冲突 认同建构的过程,既有可能产生冲突,也可能会避免冲 突,促进和平。和平和冲突可以被看作是认同建构下的两种 极端表现形式。既然认同是被建构出来的,那么,通过对认 同建构的管理,认同也可以被修正和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 重新组合排列构成认同的各种要素来重构认同,从而促进和 平,避免冲突产生。

(一) 建构超越群体的认同 群体之间,由于各自的群体规范和群体利益,容易引发 冲突。但塑造一些超群体的核心认同,如在一个多民族国家 通过塑造坚定的国家认同,核心文化认同等,则有助于整合、 团结各族群成员。这些超群体的核心认同,因其具有稳定性、 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通过它,能协调和群体之间的矛盾 和冲突。如乌克兰在1999年,面对族群间关系紧张的现状, 通过在全民中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国家观念这些核心认 同,成功地缓和了国内紧张的族群矛盾。就我国来说,我国 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习俗规范,在各族群交往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冲突,而坚定的国家认同, 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等这些超群体的核心认同一旦 形成就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不受地域、环境、语言等限制 而独立存在。这些强烈的认同通过内化而渗透到人们的精神 信仰层面,由此能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 的理想信念,整合和协调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样,当今世 界,国与国之间,因为认同的差异及利益不同,在互动的过 程中容易引发冲突。为避免冲突,在吸收借鉴不同国家文化 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一些超国家的普世性的文化价值观认 同。这些普世性的认同,构成了判断的一般标准。随着各主 权国家对这些普世性价值观的遵守和认同,国与国之间的许 多冲突则完全可以避免。

(二)再定义边界并保持群体间边界的相对开放和流动 如前所述,群体间“我们”和“他们”的完全对立且封 闭的边界,是导致冲突的原因之一。赫瑞指出:群体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被建构,就如同它们被在实验室里建构一样。

既然边界是被社会所建构的,那么,对于因边界对立而产生 的冲突,通过再定义“我们”和“他们”的边界是一种可行 的方案。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利用这种再分类机制消除冲 突?关键的因素是寻找“你们”和“我们”之间的共同点, 或者说泾渭分明的类别边界。当属于不同群体的成员们为了 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你们”就会变成“我们”。敌 意和冲突也会迎刃而解。除此之外,保持定义群体的边界的开放和流动,也可以避免冲突或者化解冲突。个体某一种社 会认同的形成,根源于个体提高自尊感的内在需求。泰非尔 通过对少数族群的群体行为的研究发现,当少数族群成员感 觉自己处于低自尊状态时,会选择流入高自尊的优势群体。

当优势群体的边界是封闭而无法流入时,少数群体会通过暴 力冲突来改变现状。凯瑞娜也指出:族群冲突通常与弱势族 群是否感知到能被强势群体所同化或吸纳有关。如果群体间 边界是可以渗透的,弱势群体就可以通过在不同群体间的流 动来改变其地位。这样必然会降低族群间的冲突。总之,通 过控制边界的开放程度,可以帮助增加或降低群体的冲突。

(三)在坚定核心认同的前提下,尊重多元认同。

在坚持核心认同的基础上,发展个体的多元认同,也 有助于解决群体冲突。一方面,多元认同能促进不同群体成 员的共同感的产生。如果个体同时认同多个群体,那么他与 其他群体之间的主动接触就会增加,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就更 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多元认同有助于消除 群体间的偏见和冲突。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具有多元的认 同,或者说分属于多个群体,那么和只有单一认同的群体相 比,该群体成员对其群体的认同度明显要低。相应地,他们 对其他群体的态度也会更宽容和积极。如布劳所说:“如果 一个集体的成员在对立的集体中有亲密伙伴,或者在某些方 面他们自己也属于对方,那么这个集团就不可能带有许多敌 意地去看待对方并对它采取极端行动。”延伸接触假说(extended contact hypothesis)理论也认为,一旦群体的 成员只要知道自己所在的群体中已经有人和其它群体的人 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就会产生消除偏见的效果。

(四)认同协商 所谓认同协商,指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认同冲突的行 为。认同之所以可以协商有两个原因。一是认同是被社会建 构出来的,和其他信仰体系一样,它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可 以被重新建构和再定义。二是认同不同于资源或领地,不是 一种零和博弈。即一个群体成员的认同的增加并不以其他群 体成员的认同的降低为前提。通过认同协商,有利于群体间 分歧的消除和共识的达成。因为协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 过程,协商的过程也是一个双方理性、平等的对话的过程, 在协商过程中,各种偏见和分歧更容易被消除,从而形成群 体间相互尊重、共存共赢的新关系。对于如何实施认同协商, 首先需要明确认同协商的前提是多元认同的共存,所以认同 协商的展开不应以削弱多元认同为前提,相反,应以增强多 元认同的共存为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平衡各群体的认同 差异并进行认同重构,包括改变一些导致群体冲突的旧观念, 形成群体间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信息的相互对称和利益的 共享的新关系,从而达到群体间协调、平衡与合作的效果。

总之,作为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双方或多方的一种社会 互动形式的社会冲突,广泛存在于不同形态的社会里。需要 指出的是,冲突的产生除了利益性的原因,如争夺各种稀缺资源外等。更多冲突的产生却是与认同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的。而且,这种因认同而产生的冲突存在也更为广泛。因此, 通过对认同过程的反思,以及认同建构过程的管理,为我们 解决一些冲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特别是当今范围 内不同国家之间因文化认同的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以及一个 国家内部不同族群间因习俗、观念等认同的差异同产生的冲 突,通过对引发冲突的认同建构的管理,或者说认同重构是 解决这些以认同为基础的冲突的有效手段。

基金项目:教育部“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研究”项目 编号:
10YJC840068的阶段性成果。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社区认同视角下的外 国人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广州市非洲裔外国人为例”项目 编号:GD10YSH02的阶段研究成果。

①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37. ②周明宝.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 同 [J].社会,2004(5):4-11. ③[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 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96. . ------------------------------------------------------------------ ---------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