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几个关系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浅谈

浅谈音乐教学中几个关系的转变

浅谈音乐教学中几个关系的转变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几个关系,我们必须增强 认知,实现从传统的看法向新观念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 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由以经验为主向理论与实践并举转 变;
由单一的教学目的向多元化的教学目的转变;
由单一的 学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
由课本单一化向多品种多层次转 变;
由单纯校内学习向与社会学习相结合转变。转变是一项 重要的革命,而改革的起点、途径和具体的结果,则是一个 探索的过程,是没有笔直的道路可走的。

郁正民所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已出版多年,笔 者近期拜读,发现其中有些内容仍是我们音乐教育研究领域 近几年热切关注、热烈讨论的问题,其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教 育理论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一、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的局面是 实际存在的,它常常与教师要起主导作用相混同。教师既要 领会培养目标,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并创造性地执行,又要 经常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教师 的素质和工作责任感的发挥程度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些都是对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要求而不 应推给学生自己完成。

以音乐教学为例,如果学生都是被逼到教室里来的,被 逼着启齿唱歌,学习某一件乐器,被逼着去听一部作品或一 首歌曲;
如果来了很长一段时间,总也产生不了学习兴趣, 产生不了个人的抱负、喜好和内部动机,那么,学生只是一 群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或者说在一个很乱的班级里,学生的 向学心很差,上课时互相打闹,花样百出,甚至将课堂教学 顺利进行下去都很困难的话,那么教师争做一个控制者也是 明智之举。

而今,我们倡导改革课堂教学,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即在加强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 学生为中心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由以经验为主向理论与实践并举转变 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是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是一项 实践,科学则是理论。技术是指新事物的创造和新方法的实 现,而理论则是描述事物的本质或新方法的规律。但长期以 来,人们对理论与技术的关系产生很多似是而非的误解。第一个误解是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技术,也就是说先有 理论,后有技术;
先有教学理论才有教学实践。但是生活中 我们常常发现,一位不识谱的村民,也不知道音乐的基本理 论和旋律写作的基本常识,但却可以随便哼唱出一段或优美 或激越或悲壮的曲调来(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其旋律的 走向与流畅性不一定很差,这说明什么呢?一位根本没学教 育理论的人,也可以进课堂做教师。日久天长,他还会创造 出一些经验,而且受学生欢迎,这又说明什么呢?实际上, 常常是实践在前,通过实践总结出经验,然后再上升为理论, 发现其本质、特征及规律。第二个误解是任何理论都有指导 实践和直接应用的价值。绝大多数理论从实践中来,反过来 又去指导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但是,如果说任 何理论都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也是不客观的。如在教育 领域中,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和斯金纳所倡导的程序教学理论, 它可以间接地启发人们去思考很多教学现象,但说它可以直 接地彻底应用于教学实践,显然为时过早,至少目前还不能 直接系统地进行应用。因此,我们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理论在实践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三、由单一的教学目的向多元化的教学目的转变 所谓“单一”的教学目的只是针对传授专业知识这一目 的而言的。纯粹的单一的教学目的在文字上早已不存在了。但在现实中,单一的教学目的是实际存在的。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教师把传授知识当成教学的首要任务,对其他教学目的 仅是说说而已,甚至把“技能识记化”,即让学生去识记技 能训练的过程而不是引导学生反复操作。教学目的除了传授 知识和技能外,还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与审美 教育等等,即“智、德、体、美、劳”等方面多元化的教学 目的。至于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思想情感和科学观等方面 的教育目的,有人认为它无法测定也不能定量和定性,只有 潜移默化,顺乎自然而已。其实,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是以 评定的结果来衡量的。教学目的是测验与评定的标准,测验 与评定是衡量目的完成的效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四、由单一的学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 我国学校的课程类型可分为许多种,如物理学、化学、 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等,甚至把 化学分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把数学分为代数、几何等。

在高等院校,分科更细,如美术分为国画、油画、板画、雕 塑,音乐分为声乐学、器乐学、史论学、作曲理论与技法学 等等。总之,随着科学的发展,分支越来越多。但是,在普 及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分科过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 的。全面发展也包括“基础科学都学一些”的含义。因此,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多学科并存而分立,必然产生学科间不易衔接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另外,每一 学科的教科书的编者,也易出现为实现“系统”求全而难于 割爱的情况,以至于教学内容偏多,影响对学生进行各种能 力的培养。如今,世界多数国家开始在小学和初级中学开设 综合课程,有的采用“小综合”,如美国在初级中学把声乐、 器乐以及技能和理论课等综合为一门课程。在“小综合”中, 把技能性的表演与理论性和感受性中的共性内容综合在一 起,把不同点分别交代或另立章节(如歌曲学唱、乐器学习 以及音乐知识和节奏识谱等训练的分类)。还有所谓“大综 合”,即把相近或相关学科综合在一起,如日本和德国把器 乐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综合为一门课程,并由一名教师来任教。

综合课程是小学和初中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相 关学科的综合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目 前,“大综合”仍在实验与完善中。

五、由课本单一化向多品种多层次转变 一个教学大纲和多种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课本并存,供 教师选用,也是课程转变的趋势之一。它不仅有利于竞争, 使好课本不断涌现,而且也适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 实际存在的校际水平差异的需要。同时,它也是一种实验, 实验成功后,则淘汰旧的推出新的,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另外,在同一学校使用的同种课本中,也逐渐开始采用内容层次化的编写 方法,如用字号大小或印刷彩色的变化,或用文字标注等方 式把全体学生必修的、个别学生想学的、以及随机参考的内 容,编写在一个课本的同一章节中,以适应班级内不同学生 的需要。

六、由单纯校内学习向与社会学习相结合转变 由单纯校内学习向与社会学习相结合转变,这是学校教 育最根本的转变,无论中学和大学都应当如此。“两耳不闻 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代教育信条早已成为历史的 陈迹,甚至不为当代青年所知。这并不等于学校教育与社会 教育的结合已经很紧密。

我们已经明确的主张是,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 几方面全面发展,并把这一主张写在教育培养目标中,而且 在课程、课本中都有充分的体现。目前,广大教师都在为此 而努力,并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

一些教师没有完全清楚的是:教育为祖国服务不应停在 “时刻准备着”的阶段,不能“关门读新书”。学生必须走 向社会,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但是,社会调查只是重要的 第一步,仅仅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调查阶段,学生所迸发出来的行动欲望和创造性的设想, 不应被阻止。因此,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愿望, 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投入到当地的生产和其他社会服务中 去,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中学生和大学生应当是国家的 “建设大军”(精神的和物质的)和普及科学的队伍,而不 是正在“加工”和“储存”的力量。只有积极融入社会,才 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驾驭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介 入社会,对明确学习目的和人生追求,对学习心理的端正与 提高,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以及兴趣的维持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郁正民.音乐教育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