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的PLE结构模型的建设策略
基于Web2.0的PLE结构模型的建设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明确指出:“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的需要, 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 息化环境和服务。”[1]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个 性化、支持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学习环境。加拿大在线学习环 境研究者Stephen Downes认为 :“社会学习网络正在逐渐 成为学习的核心要素。这样的社会来临时,个人面对的是一 个多种网络组成的学习环境,它更加不确定。但唯一能够确 定的,就是建立自己身边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个人学习环 境。”[2]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ing Environment, PLE)是指在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理念指导下, 支持学习者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聚合学习内容、 服务、工具和关系,管理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绩效,实现学 习者个性化和终身发展的新一代虚拟学习环境。一、个人学习环境的产生背景 ——三个需求和一个支持 (一)PLE是学习者在信息社会中实现终身学习的需求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成为人类的核心资 产,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知识 产生、传播、利用和消亡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总量呈螺旋 式上升趋势。面对知识时代的挑战,学习者需要具备的最为 重要的技能就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 统界线逐渐消融,学习者从知识的消费者(Consumer)变成 与知识生产者(Producer)相结合的“产消者(Prosumer) ”。
[3]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需要一个比学校更大的平台,在 内需的驱动下,通过个性化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获得可持 续发展,成为一个善于解决问题、善于学习的人。个人学习 环境的建立正是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的迫切需求和重要途 径。
(二)PLE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各异。其中的 “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人,还存在于学习者在学习的不同 阶段,即在不同情境、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领域、不同层次 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也有所差异。个性化学习需要发现并尊重 每一个学习者的个性,根据学习者的特质来提供个性化学习 内容、学习工具和服务,而这正是PLE的关键研究热点。
(三)PLE是虚拟学习环境自身发展的需求 从总体上看,虚拟学习环境主要服务并受制于传统授课 和知识结构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学校教育及虚拟学习环境的 应用倾向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均码”模式[4]。然而,这 样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知识创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对更高的 学习效率和质量的追求共同推动虚拟学习环境发生根本性 变革。因此,学习环境本身需要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化和终身 学习的流动性,延续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轨迹,搭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桥梁。虚拟学习环境走向“个性化、非正 式和终身化”的发展需要催生了“个人学习环境”这一新取 向。
(四)Web2.0对个人学习环境理念和技术的支持 基于Web2.0的PLE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以学习者为中 心,以微内容为基础。同时,也是技术上的变革,参与性的 系统架构能更好地体现理念上的变革;
博客、Wiki、SNS社 会网络、社会书签、RSS、社会聚合器等Web2.0技术的单一 应用或多个聚合有效支持个性化知识库和个人学习网络的 建立。因此,需要思考在这种新理念、新技术支持下的个人 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在这样的新环境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
使学习者通过自主构建和应用PLE,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实 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终身学习。
PLE的出现引起了教育技术学界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PLE展开探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例 如对于PLE的概念界定日渐清晰,理论基础研究得到重视, 结构和功能越来越明确,实现技术趋于成熟,应用案例日益 增加……但是,对PLE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者 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对其进行深入探索,包括 PLE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PLE的技术实现和应用效果等方面。
二、基于Web2.0的个人学习环境 (W-PLE)结构模型构建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或系统的简化描述,或是对其部分属性的模仿。[5]结构模型是模型的主要 表现形式之一,用于反映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因果关系,是研 究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对于PLE的建立和应用而言,其结 构模型是研究PLE的逻辑起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 在PLE结构模型研究过程中遵循的是“解构—重构”的原则 和方法,即从“功能”分析入手确定“结构”,从“结构” 解构形成“要素”,从“要素”重新整合建构新的PLE“结 构模型”;
遵循的技术路线是PLE功能分析→PLE核心要素分 析→PLE结构模型建构。
(一)PLE的功能分析 1. PLE能够支持学习者自主制定和管理学习目标 Jonassen指出,学习是一种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 极的、自觉的和完成意义建构的实践。[6]该实践包括互动 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学习者在PLE的学习,是在 内需驱动下以目标为导向,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并开展以个 性化的自主学习和社会化的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策略的学 习活动,在社会化网络中开展协作对话,对学习环境进行参 与性设计和知识的社会建构,以知识管理活动为表现,积累 学习经验和人际联系,把“个人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 的情境脉络中”,[7]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因此, 支持学习者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是设计PLE的关键。学习者还 需要在PLE的支持下管理学习目标,通过反思修改学习目标, 指导学习活动,促进意义制定过程。因此,在个人学习环境中,“意图—行动—反思”这一三角模型可改为“目标—活 动—反思”的意义制定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2. PLE能够支持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 PLE支持的学习主要是知识管理活动,是在知识的“获 取与集成”、“共享与传播”和“应用与创新”过程中建立 以微内容为主的知识库和以人际网络为主的学习社区(如图 2所示)。PLE不同于学校LMS,更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
PLE 中的学习活动更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管理和其在PLE中的流 动。为了便于对学习流程的设计和体现学习者内部的学习活 动,很多学者把知识管理流程化并归纳为几个核心流程, [8][9][10]用于分析学习活动:知识获取→知识保存→知识 共享与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即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 知识获取与集成、共享与传播、应用和创新的过程。日本知 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SECI模型,认为知识创造包括群 化(也称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 融合(也称综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 等四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动态过程。[11]学习 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管理过程,学习活动实际上是知识管理活 动,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而学习的效果正是 在这种螺旋上升的转化过程中得以呈现。
3. PLE能够支持学习者建立学习网络(共同体) 学习者在个人学习环境中担任多重角色,具有不同的联 系度,构成个人学习网络。个人学习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网络,这些社会网络基本上属于符合 幂律分布的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少数 节点往往是拥有大量连接的强联系;
而大部分节点却属于很 少连接的弱联系,但由于包含了更多的结构洞,故能更好地 利用多样化资源的优势,综合各种异质知识,实现知识的创 新。
4. PLE能够支持学习者主动配置学习资源、工具和服务 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资源、工具和服务来加以 支持,PLE支持下的知识管理活动也是如此。大多数传统的 学习环境只注重提供教师预先形成的相对静态、孤立和封闭 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主动配置和管理, 以便更好地使用,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 还缺乏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服务。这些 不足需要在PLE设计、建构时得到修正,以支持学习者回归 学习的本源,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PLE的基本要素分析 通过对乔纳森提出的30个传统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习环境关键字、[12]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局提出的学习环 境的个性化结构[13]等文献,以及Future PLE模型、[14] “Ray’s PLE”模型[15]等二十多个国内外PLE应用模型的 分析,形成PLE区别于其他虚拟学习环境所应具备的六个特 征:个性化、自主性、社会性、分布性和聚合性、动态性。
[16]活动理论认为活动系统包含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 和共同体)和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 , [17]次要成分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与核心成分的支持和联 结上。在对国内外PLE应用模型的分析中发现,尽管模型不 同,但从活动系统角度考虑,基本上都包括学习共同体、学 习资源、服务和工具等四大要素(如图3所示),普遍缺乏 对PLE中的学习工具、资源、服务支持下包括构建学习环境 本身在内的学习活动的考虑。
(三)基于Web2.0的个人学习环境结构模型建构 1. PLE的R-A-E模型 PLE属于虚拟学习环境的一种,可以看作是一个学习系 统,荷兰学者D.Kooper提出的学习系统R-A-E模型认为学习 系统由角色(Role)、活动(Activity)和环境(Environment) 等三个要素组成。结合前面的分析,参考IMS的LD标准[18] 中关于学习单元模型[19]的定义,PLE中的角色、活动和环 境的组成如下。
(1)PLE中的角色,主要包括学习者、教师、同伴/学 习群体,构成学习共同体。
(2)PLE中的活动,主要是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的 获取与集成、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3)PLE中的环境主要包括工具、资源和服务。
2. 基于Web2.0的PLE结构模型 在图1至图3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演基于Web2.0的PLE(以下简称W-PLE)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
W-PLE结构模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1)外围的大圆形:表示个人学习环境的支撑和基础, 由工具、服务和资源等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围绕着学习者及 其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必需的资源(以微内容为主)、服务和 各种学习工具,通过聚合使学习者可以专注于个人所整合的 PLE中学习。
(2)核心的圆形:表示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共同体, 主要由学习者、教师和包括学习伙伴、学习群体在内的同伴 等三个核心部分组成,由他们构成了PLE中的主要角色。
(3)中间的圆形:表示学习共同体在个人学习环境中 的知识管理活动,从流程上可归结为知识的获取与集成、知 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等三个流程,个性化的 自主学习和社会化的协作学习活动隐含在这三个知识管理 流程中,由目标、活动、反思等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其中目 标决定活动的主题和采用的策略,活动过程中的反思影响目 标和主题的确立以及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等学习策略的使 用,从而形成相互关联的循环体。
以知识管理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于外 围三角形的工具、资源和服务,同时要依赖于核心三角形的 学习团体才能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图4中的三角形是相互 关联的,有里面三角形的存在,才有外面三角形存在的必 要;
有了外面三角形的规范和支持,里面的三角形才能稳定地、更好地协作完成学习目标。
在PLE中,工具和服务是手段,资源是内容,信息聚合 是基础,知识转化是关键,自主、协作、共享是本质,学习 的管理从教育机构转移到学习者身上,学习者需要管理好隐 含着R-A-E的三个三角形,在基于PLE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和社 会化协作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优化和改善以资源网络和 人际网络为主的学习网络。Web2.0技术为个人学习环境的建 立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和工具,并构成PLE中的重要组件,通 过社会化提高学习环境的归属感和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粘 性,增强PLE应用的频度和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能力。
基于Web2.0的PLE理论模型以学习目标为核心,以工 具、资源、服务为支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在知 识管理活动中相互联系和支撑,融合形成个人学习环境。
三、W-PLE结构模型指导下的 个人学习环境构建实践 (一)W-PLE结构模型指导下的PLE构建步骤 PLE构建具有多种途径:基于LMS、社会性软件、社会聚 合平台、浏览器、云计算操作系统等,每种途径都有众多的 服务选择,可以是基于单一应用,也可以聚合多个应用进行 构建。[20]无论是采用何种构建途径,W-PLE结构模型指导 下的PLE构建主要分为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目标确定、学 习合约制定、PLE入口及工具选择、个人知识库建立和个人 知识网络建立等六大步骤,如图5所示。其中,教师预设PLE是PLE学校应用中增加的步骤,教师根据其设计的学习者特 征分析结果,为学生提供预设好的服务、资源、工具,学生 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决定是否订阅、整合到自己的PLE中。
(二)基于Google的W-PLE构建案例 复杂Web2.0系统逐渐向集内容整合、社会交往的集成性 的综合应用平台发展,以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入口”方式形 成社会聚合平台,就像马克·扎克伯格所描述的互联网“操 作系统”。基于Google服务、以iGoogle为聚合点构建PLE是 一种比较便利的PLE构建途径。尽管Google已宣布将于2013 年12月放弃其iGoogle服务,但基于Google Apps所构成的 iGoogle PLE参考模型不失为PLE的经典模型,其相关的服务 也已逐步同步至Chrome等其他新应用上,同样可以用于构建 PLE。
基于W-PLE结构模型构建的iGoogle个人学习环境,直接 部署在Google的云计算环境之上,由学习者根据个人需求选 择Google提供的底层运行在Google App Engine之上的众多 个性化系列服务,在应用界面和内容上提供自成一体的服务, 或混搭外部微件构建自定义的个人Web页面,实现一个账号、 一个综合平台构建具有二级域名的PLE(如图6所示)。
(三)基于Google的W-PLE教学应用实践 在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现代教育技术专 业2011级“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W-PLE开展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研究”,以具体的应用展现W-PLE结构模型指导下的个人学习环境构建及应用。
1. 学习者特征分析 PLE应用的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长久以 来学习者所形成的传统的被动学习意识,教师 在指导学习者构建和应用PLE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作出指 引,促进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协助学 习者分析自身原有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信息素养水平、知 识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具备PLE指导者的PLE教育应 用中,一系列的测量量表以调查问卷或建议文档等形式发布, 挖掘特征的同时通过量表明晰存在的问题,培养主动构建个 人学习环境并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理念。
2. 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合约 利用PLE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需要一定的自我激 励,自我导向性非常强,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及学习合约的体 现为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机制、方向性指引、约束和评价准则, 避免学习者把时间浪费在无知识创造的网络行为中,通过学 习合约的约束使学习者聚焦于知识创造行为中,明确个人计 划,提高网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设计学习合约框架/模板/ 案例,协助学习者确定学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
学习者参照模板后制订出个人的学习合约,并进行Tag(标 签)管理,与具有相同Tag的个体形成学习共同体,互相评 论和交流,教师也对学习者的学习合约进行评价。在本研究 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目标具体化到Google的日历、预约提醒、任务列表、待办事项等服务中,并共享给协作学 习小组的同学及指导教师;
教师提供本项目的日历活动,共 享给学生参考和使用。
3. 选择PLE入口和PLE工具 在本项目中,学习者以iGoogle作为整合各项网络服务 的统一入口,根据学习需求设置多个标签页,在每个独立的 页面整合相应的工具、资源和服务,直接使用教师和学习伙 伴共享或发送的标签页、日历、博客订阅资源列表等工具、 资源和服务。教师可以订阅学生的博客、日历、任务等,关 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4. 建立个人知识库和个人学习网络 W-PLE指导下的PLE存在两个为学习者服务的对象:以微 内容为主的知识库和以人际网络为主的知识社区。PLE的知 识汇总功能把信息以文档化、关系化、显性化的微内容形式 加以集中,为知识管理提供情境,在知识管理过程中逐步建 立起个人学习环境,并在知识社区中通过协作形成实践共同 体。通过上面的一系列步骤,学生们利用以iGoogle为门户 的个人学习环境,完成了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学习(如英语、信息技术新趋势、摄影、烹饪等),建立起 了学习小组,至今仍活跃使用,并持续不断地更新完善以个 人知识库和个人知识网络为主的个人学习环境。
四、W-PLE结构模型指导下的 PLE应用效果分析(一)W-PLE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专业学习成绩 在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食品专业2011级“食品 加工和保藏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W-PLE开展“不相等实验 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 分别为91.83和88.19,标准差分别为1.30和3.10,T检验的 双侧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认为,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期末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应用W-PLE的 实验组专业成绩优于控制组,W-PLE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 专业学习成绩。
(二)W-PLE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在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食品专业2011级“食品 加工和保藏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W-PLE开展“不相等实验 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研究”,采用《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 量表》分别测量实验组、控制组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实验 组平均值为32.72,标准差为2.21,控制组平均值为18.51, 标准差为2.32,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Sig. (双侧)=0.000<0.001,存在显著差异。实验证明,W-PLE 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三)W-PLE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协作学习能力 在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现代教育技术专 业2011级“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W-PLE开展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研究”,采用《大学生 协作能力测度量表》分别测量实验组、控制组学生的协作能力水平,实验组平均值为33.51,标准差为1.86,控制组平 均值为18.03,标准差为4.31,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独立样 本T检验后,Sig.(双侧)=0.000<0.001,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证明,W-PLE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协作能力。
(四)W-PLE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知识管理能力 在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现代教育技术专 业2011级“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W-PLE开展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研究”,采用《大学生 知识管理能力量表》分别测量实验组、控制组学生的知识管 理能力水平,实验组平均值为31.17,标准差为1.71,控制 组平均值为19.82,标准差为1.98,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独 立样本T检验后,Sig.(双侧)=0.000<0.001,存在显著差 异。实验证明,W-PLE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知识管理能力。
五、结束语 PLE的相关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还不太成熟。PLE既是学习 的理念又是学习的方法,无论是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 PLE的应用并不代表着与正规教育机构的割裂,教育机构的 资源和服务同样是PLE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DB/OL],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177/201008/93785.html,2011-7-2.[2] 关中客. 个人学习环境(PLE)漫话[J]. 远程教育 杂志,2008,(1):80. [3] [美]阿尔文·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 Jesús Salinas, Victoria Marín, Catalina Escandell. A Case of An Institutional PLE:
Integrating VLEs and E-Portfolios for Students[DB/OL].http:
//www.pleconf.com/,2012-8-1. [5] 互动百科:模型[DB/OL].http:
//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 ver=27&hisiden=b,BwR,eRlFZX0NYXVAHAV5FUA, 2013-4-1. [6] [7] [12] [美]戴维·H·乔纳森等. 学习环境的理 论基础[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Kai Mertins, Peter Heisig, Jens Vorbeck. 知 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Oskar Casquero, Javier Portillo, Ramón Ovelar, Jesús Romo, Manuel Benito. Evaluating the Affordances of An iPLE Network in An Undergraduate Level Online Course[DB/OL].http://journal.webscience.org/579/, 2013-1-10. [10] 黎加厚. 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J]. 电化教育研究,2001,(9):
54~57. [11] 张屹,祝智庭. 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2,(3):17~21. [13] Becta. ICT and e-Learning in Further Education[DB/OL]. http:
//dera.ioe.ac.uk/1683/1/becta_2006_fesurvey_report. pdf,2012-9-10. [14]Plex Experiences in Building A Composite Application[DB/OL].http:
//www.cetis.ac.uk/members/ple/resources/edf.ppt, 2012-3-20. [15] Ray"s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DB/OL].http:
//simslearningconnections.com/ple/ray_ple.html, 2012-2-1. [16] 陆芳. 基于Web2.0的个人学习环境综述. 高校教 育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1. [17] Huge, D.. Activity Theory as Framework for Project Work in Learning Environment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0,(4):1~3. [18] IMS Learn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Version 1.0 Final Specification[DB/OL].http:
//www.imsglobal.org/learningdesign/index.html, 2011-3-29.[19] Rob Koper. Modelling Units of Study from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the Pedagogical Metamodel behind EML. In“IMS Learn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Version 1.0 Final Specification” [DB/OL].http:
//dspace.ou.nl/bitstream/1820/36/1/Pedagogical%20me tamodel%20behind%20EMLv2.pdf,2011-11-10. [20] 陆芳. 基于Web2.0和Mashup技术的个人学习环境 构建[M]. 香港:香港教研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