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形我塑绘制图形和卡通画》教学设计
《我形我塑绘制图形和卡通画》教学设计 摘 要:基于“微课导学、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倡 导学生在校本畲乡元素下,分析自我个性特征、开展合理想 象的基础上进行“我形我塑”的卡通形象设计与绘制,从而 达成掌握技能、了解自我、关注他人、互助成长的目的。本 课选题既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自主的合作探究态度,也为其 交流展示创设了平台,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凝聚力、表达 能力和创新意识。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70-0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福建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教材第 一单元Flash作品创作《活动—绘制图形和卡通画》的创新 拓展部分。该部分内容是对绘制图形和卡通画的总结提升, 通过学生对自我形象及个人特性的分析,从而帮助其有效了 解自我,关爱他人,互助成长。本课选题既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精神,也为其交流展示创设了平台,有效增强 了学生的团结凝聚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这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已经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且通过小学Flash课程、美术绘 画课程及之前“绘制图形和卡通画”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 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操作层面上已初步掌握卡通绘画的基本 技能。本节课在基于“微课导学、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下, 让学生围绕“我形我塑”的主题,开展自主探究,在活动中 进一步掌握技能、认识自我、关注他人。本课是对《绘制图 形和卡通画》一课的再延伸、再拓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各种变形命令的使用,掌握各种图形的组合操 作方法,灵活、合理地运用色彩搭配(特别强调图形色彩中 阴影和高光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卡通画的学习,了解设计和绘制卡通人物的基本方 法和技能,学会创作卡通人物形象。学生能在“微课导学、 研学后教”模式的引导下,利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讨相 结合的方式,对探索人物主题进行深入研学,并通过角色汇 报等方式深入了解与掌握卡通人物作品创作的方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我形我塑”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 个性,欣赏美的能力,增强关注自我、理解他人的意识。
(四)行为与创新 学生分组探究,通过PPT汇报(教师提供PPT模板)。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各种变形命令的使用,掌握各种图 形的组合操作方法,灵活、合理地运用色彩搭配(特别强调 图形色彩中阴影和高光的用法)。
教学难点:设计和绘制卡通人物。五、教学方法 采用微课导学、研学后教、导学研讨、训练拓展、任务 驱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
教学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LanStar广播系统,Flash 软件。
教学资源:素材资源包(课件、微课、学习问题记录单、 活动评价单、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等)。
七、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学、创设情境 播放微课视频(《卡通人物头部绘画——绘制图形和卡 通画》)。师:从该视频中我们已学习了卡通人物的哪些绘画知 识? (学生回答:卡通人物头部的眼、眉、鼻、嘴、耳五官 各部位的绘画技巧。)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微课导学”内容得出以下结论。
师:在绘制卡通人物的头部比例结构时首先要遵循什么 规律(生答:要遵循“三庭五眼”的结构分类规律)?其次, 画好五官分解图后通过什么方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完 整的头部(生答:可以通过调用库元件的方式将已完成的五 官部件从库中调出,并将其有机组合在起)? 【课件展示】 五官分解部件图:眼、眉、鼻、嘴、耳。
师:卡通人物创作时必须要考虑人物的文化背景、性格 特征、生活环境等相关因素。可见,人物创作的信息是多元 化的。今天这节课请同学结合校本主题元素及在对自我个性 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了解自我,关注他人,“我形我塑”一 回创设自己的卡通形象。【板书】 “我形我塑”——绘制图形和卡通画。
(设计意图:学生再忆校园文化生活,分析自我个性特 征,身临其境、举一反三,设计、绘制自己的卡通形象,激 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作品展示、探讨分析 展示学生微课研学后的作品和“学习问题记录单”(如 表1所示),师生探讨、分析作品有待完善的地方。
学生回顾作品,带着问题倾听、思考。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亮点如下。
【问题】:人物比例结构失调,器官绘制变形、色彩搭 配混乱、高光效果失真…… 【亮点】:人物形象逼真,想象力丰富,色彩搭配合理小组探究,根据提交的作品与问题记录单,分析问题存 在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示范操作、技术引导 师:观看、分析作品案例的优缺点后,为了更好地完善 作品,我们可以这样做:
1.难点易化、改进设计 师:当你绘制真实人物时,身高一般是按六至七个头的 比例来画。而卡通人物,最常见的比例则是三至四个头高(可 以观察一些著名的卡通角色,是怎样的身体比例)。对于不 同类型的卡通人物,你可以灵活地设定他的比例。
【课件展示】“卡通人物身体比例结构图”,如图1所 示和“畲族卡通人物图”(已融入校本文化元素后的卡通人 物作品),如图2所示。
学生观察、倾听、了解卡通人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通 常情况各部分比例为1/3)。了解、思考本民族人物的个性特征。
【示范操作1】 师:在绘制卡通人物部件的顺序上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通过对图1卡通人物身体比例结构的学习及欣赏了图2畲族 卡通人物案例作品后,知道在绘制卡通人物时,最好由全身 开始练习,而不仅仅是练画身体的某一部分。卡通人物多数 是以球体或圆柱体为基础,因为这两种形状比较容易掌握 (如图3)。
学生在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时,拿出笔和纸同步模仿练习。
师:现在,剩下最难的是人物眼睛的绘制了。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如何绘制“炯炯有神的眼”呢? 这是值得我们琢磨的一件事,根据人物性格特征的不同,及 眼部位置和神态的不同绘制方法也各不相同,但通常我们可 以这样操作。
【示范操作2】 教师示范操作眼睛的画法(操作步骤如图4所示)。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操作,内化操作要点。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色彩塔配与高光的使用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作品易错点,易化 难点、巩固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改进作品设计。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改进作品。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新任务情境下进行学习迁移, 巩固知识技能,使之逐渐达到熟练程度,提高认知灵活性。
增强交流合作和设计创新能力。) (四)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请各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展示交流。学生分组探究,通过PPT汇报(教师提供PPT模板)。
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小组汇报作品进行点评,并填写 “活动评价单”(如表2)。
学生倾听小组发言,教师评价。
教师对本次活动做总结性点评。
学生聆听各小组及教师对本组作品的点评,吸取经验, 取长补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创新实践、知识延伸 课后创新拓展:开展合理想象,分析个性特征,结合校 本文化,不断完善作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角色扮演 等方式,将小组个人作品以“卡通故事串串烧”的形式串联 在起,整合成幅带有“故事主题、会说话”的卡通人作品。
要求:①人物性格特征鲜明;
②画面色彩协调;
③故事线索清晰,主题突出;
④想象丰富,富有创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交流应变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 (六)微课复习、温故知新 1.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什么?你们有什么收 获? 学生反思回顾、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体会来进行总结归纳,培 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再忆微课,复习巩固 师: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同学可能对部分知识点掌握不牢,请在课后观看微课视频,勤加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观看微课导学视频,改进不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师:今天,在“我形我塑”的课堂里,我们了解与掌握 了Flash神奇的绘画功能,并从“了解自己,关注他人”的 主题入手,创设了自己的卡通人物形象,也学会了站在不同 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希望在下节课中能看到各小组为我们 带来精彩的“卡通故事串串烧”节目。
八、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微课导学,研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课堂在 基于校本畲乡文化元素的背景下,以“我形我塑”的探究方 式来构建自我形象。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如何掌握卡通人物绘 画的技能、技巧,了解自己,关注他人,互助成长。这有效 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产生共鸣,从而完成 知识点的构建重组,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一)利于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理性回归 “微课导学、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对枯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创设灵活性的校本课堂情境,让课 堂充满灵动和趣味。敢于让学生成为舞台展示的主体,踊跃 展示、各抒己见,从而促进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理性回归。
(二)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创新 本课贯穿“我形我塑”的校本主题情境,课堂极力营造 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课程围绕分析、交流、设计、 改进、生成、展示、创新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培养了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卡通形象的塑造 中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创新发展。
(三)利于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开发利用 在教学之前,通过教材研读,笔者认为单纯的卡通人物 绘画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创设什么样的主题能够激 起学习兴趣,易化教学难点,寓教于乐?为此,本课选择以 微课导学、研学后教、校本结合、彰显个性为主题的“我形 我塑”卡通形象设计来贯穿整个课堂。将知识点与校本文化、 学生个性、互助合作融为一体,实现了在探索中实践,在实 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