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浅析如何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 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 的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必然 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了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践,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 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 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兴 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 学学习,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为了使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 实践,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科学道理,体会探索 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渴望参与 学习的内驱力。例如:七年级下册平移,在研究平移的特征 时,让学生找出几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通过观察,度量它 们的位置关系和长短关系,从而归纳平移的特征。学生动手 实践,操作,思考,得到答案,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 高了注意力,而且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很好。
(二)增加学生的体验。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 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 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 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 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俗话说:“眼见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
(三)利于知识的生成。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 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任何一 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 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 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 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 神;
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 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刚才那个平移的实例其 实就是很好的说明。学生在利用平移作图和解决问题时都有 很好的效果,因为平移的特征他们印象特别深。
(四)培养学生的意识。
这里所谓意识指的是通过实践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 觉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 标,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但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实践的自觉意识源于长时间 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是把一个个数学学 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例如:八年级下 册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时候,有位教师自制一个教具, 把两根木条的中点定在一起,通过不停转动形成的四边形, 问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就可的到答案。
教具不仅简单,学生通过教具的转动很形象很深刻地就掌握 了: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几种方式 在新课标颁布之初,曾一度出现数学课堂热热闹闹动手 操作的景象,甚至认为课堂操作就是动手实践,这具有严重 的片面性,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需要来安排是否需要操作, 而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的动手实践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 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课前体验。
这种方式特指学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实践。学生因为 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的陌生,而数学学习没有好的 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
(二)课中操作。
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动手实践的 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 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 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
(三)课后实践。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 实践意识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调控下 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往往为了教学任务而使学生的操作显得 不够独立,为了在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难 免有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很多意外的情况因为有老师的存 在而被很好的处理或者避免;
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 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所谓“独立”最大的体现在于 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也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 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
三、教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 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 用,具体来说,本人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 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扶后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 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教师应逐步尝试 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 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 作适时引导与点拨。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中操作后的交流环节和课后实践的反馈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 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 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 补充,从而得到准确答案。
(二)鼓励合作与交流。
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 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 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 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 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
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 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面 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 己的意见,这是前提,每个学生都得动脑来思考问题,而讨 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正 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 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 促进了发展。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不仅 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在宣布自己实践结论的同时产 生强烈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 探索欲望,而且在学生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往往还能迸发出 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还应慷慨地给予最大程度的肯定和表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 现,一句赞美辞,往往能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 导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看, 主动说,主动做,主动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 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 识;
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因为未来 的世界是靠下一代学生来创造的,而学生在学校只能获得其 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则需要依靠自主探索, 主动地去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不仅仅 是记忆一些数学结论。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积极主动、自主 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构建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