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如何从“想教研才教研”走向“有制度有规律的有序教 研”,困扰着基层一线教师。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确立 明确的教研方向和目标。因为,教研实体和内容,它是教研 的方向和目标。教研的气氛离不开教研组的引导。教研组及教师个人树 立教研意识,整合教研资源,融合教研力量,集中教研智慧, 提高教研实效性,最终达成教研的根本目的。
教师个人与教研组是不可割裂的,就如涓滴之水与汪洋 大海。成为自己,而后融入集体;
融入集体,而后成为自己。
虽然在具体教研实践中各自的理论和做法也很多,但教研的 共同目标相同。
事实上,重不重视教研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导向;
而教研 中出现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现象屡见不鲜;
教研缺乏 可借鉴的范式;
通过教研得出的精华在刊物发表的有关文章 寥寥无几。这说明教研严重缺失理论指导和具体可借鉴的方 式方法。
没制度没规律的无序“想教研才教研”,缺少严格、规 范的教研内容界定。这导致教研缺乏适当的内容规定与恰当方法的引领,在教研实践中教师的教研呈现出随意而盲目, 教研评价机械而空洞,缺乏科学性反馈与人文性关怀,教研 标准所提倡的评价建议落实不理想。虽然每年都有主管部门 对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与学习,但大都局限于理念 的理解与认识,而缺少创新解读;
加之“教研”理论的匮乏 与滞后,提供给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可以借鉴的具体实践范 式确实少。日常教研中,尽管有教研的重要内容,但不具体、 不系统、缺乏科学性,更缺乏明确的教研指向。受应试教育 的长期影响,许多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丧失了明确的教研意 识,忽视着教研的积极意义,在教研中主要基于解决教师“教 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把目光聚焦在教 研技术层面上,关注的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却从来没有把教 研看成是教师成长与生命发展有关的事。的确,认识远比技 巧重要啊! 教研的过程就是培养教师正确地传达与展现生命情趣 的过程。教研的根在教师教育教学的生活里,只有真正关注 教师教育教学的真实生活,教研才能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树立正确的教研观,才能有教研素养和能力的形成。
教师的教研意识包括:制度意识、学理意识、价值意识和开 发意识。其中,价值意识是指教师参与教研必须树立教研导 向,主动做出决策。教研意识的确立,有赖于教师在教研创 生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教师是教研的建构者,教师必须超越以往狭隘的、“想教研才教研”的教研观,确立整合的、 生成的、实践的教研观,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把握教研价 值和目标,用新的教研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教研的生活内容必须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应重 视应用,注意习惯培养,应有理论性文章导引,应该渗透到 教育教学方方面面。
确立教研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要求要恰当、精要、实 用、系统、条理、科学、可读。既不能把教研对象抛在一边, 又不能单纯依附于它,只有创新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研 既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更要贴近生活素材。
就每次教研而言,基于集体研讨的内容体系,由一位教 师就某一教研内容在整体架构思想的指导下预先做教研设 想。同时,教研组教师也对这一教研内容做全面了解,并进 行设想,然后共同确立比较明确的教研目标。这样,大家在 教研中才能“心往一处想”,才不至于形成“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的局面。与教研团队成员积极沟通,达成共识, 建构积极的教研意义,让教师能够快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教 研思想。应该强调在教研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习。摆脱教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教研要善于创设情境,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教研环节中,强调教研素材要来源于教育教学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教研欲望,唤 醒曾经拥有的教育教学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触发教师教研 生活,激发教师教研热情。
强化教研取舍意识,注重教研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里 所说的“多元化”是指教研要尊重主体地位,摈弃教研一言 堂现象。教研首先强调的是在评价过程中对自己教研的评价, 没有这个被评价主体的评价,就建构不起教研评价的完整意 义。在教师教研自我评价过程中,看看是不是自己最想说的 话,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的充分不充分等。教研评价内容 基本框架要注重从内容、表达、结构、文面、专项等综合性 的因素作为评价的教研主题内容,摒弃以往教研注重主题立 意等文本因素的评价。教研方式注重矫正以往教研方式的单 一性,注重对教研定性、定量。不同教研内容下能较为客观 的反映教师对教研的认知,避免教研评价和教研内容人为割 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