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自信的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从四个自信的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 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我们知道,个体的价值观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和制约,也受 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因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本质 上反映了社会的基本价值关系,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 和未来期许。因此,每个社会都致力于塑造主流价值观,形 成全体成员都认可的价值共识、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大学 生价值观的形成受他们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影响,也受到 他们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的价 值观教育既要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紧密结合,又要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如果我们把大学生价值观 教育放在树立四个自信的基础之上,我们就抓住了核心价值 观教育的根本。一、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看树立四个自信的必要性 当前,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基本上从定性分析和 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的。从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当代大 学生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健康向上的态势和特征。
“调查显示,90010以上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充满信心。”他们的政治认同度很高,对中国未来发 展的判断极为乐观;
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命意义;
他们能够树 立正确的消费观;
他们重视文化生活,但是他们的文化自信 显然不足;
少数大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和性格障碍;
部分大学 生网络依赖严重,网络异化时有发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主 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马克思 主义指导思想存在高度的政治认同,但是对党内存在的腐败 等问题不能做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大学生的政治观总体上体 现了与社会进步的一致性。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认同与肯 定是大学生政治观的主流。当问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 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64.5%的学生选择了“同 意”;
有61.5%的大学生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 育非常有必要,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对“马 克思主义”的概念比较熟悉,29%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就 是“追求大多数人解放的学说”;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显著 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较高,民族自豪感明显增强, 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 满信心。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问题。大 学生虽然对共产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但是,在入党等问题上 功利主义明显,有21.5%的学生选择了“入党是为了便于找 工作”;
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直接影响了党在大学生心中的 形象,在“对目前政府官员的总体印象和看法”一题中,57.5 % 的学生认为“部分官员腐败严重”;
大学生普遍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理解;
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和理论的深刻理解;
缺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改革开放历 程的把握;
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度和兴趣普遍下降,政 治参与的热情下降。
2.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对传统文化比较陌生和疏远, 对西方文化大多持肯定和接纳的态度。大学生文化生活多样 化明显。但是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刻了解和行为自觉。当问及 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时,表示“没有 感觉”“很自卑”的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问及“是 否会践行传统道德”时,47.7%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但是 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要求感到“无所适从”;
大学生对 西方文化虽然了解不全面,但是却很痴迷很喜欢,西方的电 影和节日等都令他们着迷。
3.大学生中理性消费占主流,但是消费主义很盛行。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比较理性,消费心理 比较成熟。量人为出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物质消费与精神 消费也能达到基本的平衡。但是,大学生重物质消费、攀比 性消费、人情消费的现象比较突出。
4.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欠缺。大学生自我判断总体是积 极的,自主意识增强;
勇于奉献,乐于追求人生意义;
但是 部分大学生存在负面情绪,少数大学生悲观厌世;
相对而言,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自信心显著增 强;
多数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积极的,大多数选择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在问及“哪种生活最有意义的时候”,有53.0% 的大学生认为是实现了目标的时候,有32.3%的学生认为是 在自己被需要的时候。当问到“当看到大学生为救人而牺牲 自己的生命,您觉得是否值得的”调查显示,有57.6%的大 学生选择“值得”,有14.1010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值得”;
但是,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依然很弱。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危 机,极少数大学生有自杀倾向。在“大学生活中,您是否曾 经有过自杀的念头”的调查显示,选择“偶尔有过”的占 14.4%;
选择“认真想过”的占7.3 %,这说明,有过自杀想 法的人占21.7%。
5.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大学生网络异化现象突 出。《201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大学生是 使用网络最多的一个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突出。
从我国网民学历结构来看,高中/中专/技校2012年占 32.3%;
大学本科以上(含大专)占21.2%。网络依赖成为困 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使用网络时间长, 网络成瘾问题突出。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 时间在2-4小时的占39.4%。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网络 成瘾现象呈扩大的趋势;
大学生上网动机主要以交友聊天、 娱乐消遣为主,自主学习不足;
部分大学生网络责任感缺失。
调查显示,曾发布过虚假信息的大学生占19.1%,有过恶意 灌水或人身攻击的大学生占13.2%,浏览过色情暴力网站的 占19.4%。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网络责任感缺失等是大学生网络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 道路自信一方面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 为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内心支撑和精 神动力。理论自信通过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 通过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坚定大 学生的理想信念,摆正人生态度,确立人生目标。制度自信 能够使大学生具有获得感,也能够激发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化自信能够使得他们获得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也能够使他们在全球 视野中增强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还有利于大 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破解生活的困境,提高生命的境界。
总之,通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学生一 方面能够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 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以理性认识各种困 难,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增强抗挫折能力,锤炼品 质毅力。
1.通过树立道路自信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认同感。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胜利,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 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带来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也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30 多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 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二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与此同时,中国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 奇迹: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0美元连续翻番达到7880美元,从低收 入国家跨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 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个事实从经验的层面增强了大学生 的道路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还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西 方民主。大学生要认识到西方民主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但 是,西方民主并不是实现民主的唯一方式。而且,西方民主 本身也正在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在过去25年里,西方 民主资本主义先是繁荣发展,然后受到挑战,继而在高度互 联的世界里暴露出不足,,因为出兵伊拉克、‘阿拉伯之春’ 以及无数失败的输出民主计划,西方民主资本主义的全球信 誉受到严重损害。”价值观教育要使得大学生能够从世界历 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和价值。大学 生要认识到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国家道路并不是通向 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其他国 家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典范。帮助大 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的核心在于增强其道路认同感,有利于大 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2.通过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获得感。“改 革开放30多年来,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经 历了从反思到理性、从认同到逐步自信的历程。”制度带有 根本的全局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障。如何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在社会主义遭受 曲折的过程中依然使得大学生能够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心, 这就是需要在实践感受以及国情国史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树 立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一是实践感受。当代大学生要从切 身的体会和感受,在新旧社会的对比中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 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大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 比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二是要加 强对社会主义发展史、共产党发展史、新中国历史的教育, 使得大学生能够全面认清科学社会主义170年、中国共产党 成立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发 展的过程,增加自豪感和神圣感。三是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依然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激发大学生在推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才华 和智慧。制度自信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坐标,确立 科学的人生态度,从而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中。
3.通过树立理论自信增强大学生的信仰吸引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内核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 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结合中国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来自于:一 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核心价值和方法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在于是“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升华的基础 上。””,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实现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核心价值;
二是理论自信来自于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 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理理政系列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主体。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事业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理论是人民群众 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抽象,实践则是在理论指导下不 断完善和不断展开的过程。因此,大学生树立理论自信的途 径:一是要不断完善理论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新媒体、宣传 栏、公益广告、体验式教学等都可以成为理论传播的形式。
理论话语也要向大众话语转换;
哲学社会科学也应该发挥更 大的作用;
二是要帮助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坚定共产 主义信仰。当前对大学生影响较深的各种思潮,比如普世价 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都是以各种学术化、专 业性、“解密”性的面目出现,从而获取“晕轮效应”,容 易造成大学生认知方面的混乱,价值判断上的错误,人生观 的扭曲等。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各种思潮和理论的剖析和评判,使大学生了解每一种政治思潮的理论渊源、核心观念、 传播途径及其社会危害。掌握理论领域的话语权有助于大学 生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真正树立理论自信。帮助大学生树 立理论自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增强大学生的信仰吸引力, 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能够为“两个必然”的愿景贡献力 量。
4.通过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文 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 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 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 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 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灵魂和根基。因此,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信。一方面,文化自信来自于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来自于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精神 追求。“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一是要让大学生感 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好。不可否认,伴随着大 学生成长的有日本动漫、韩国的家庭伦理剧、美国的英雄救 世主义电影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往往是通过古 装电视剧等获得。无形中,大学生形成了对外来文化的崇拜。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精神根基,因此,要塑造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 力。大学生在欣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山水国画、建筑奇 观以及宗教经典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 邃哲理和人文情怀。二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大学生的 心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 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成果,同时也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灵魂和根基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社会 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目标是使大 学生能够树立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现实,爱岗敬业,做一个人格健全、 心胸开阔、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社会的人。三是通过文化传 播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要走出国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些文化主题活动和一些影视作品 可以通过讲好“中国奇迹”,树立“中国形象”,展示“中 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从而打造“话语中国”。大学生 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参与到传播中国先进文化 的交流与活动中来,并在对比和借鉴中树立文化自信。文化 自信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提升人文素养,提升生命意 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异化是价值观教育的焦点 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被网络塑造的一代,他们的成长过 程伴随着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从3G到4G,从电脑到手机终端,从微博到微信,从网络旁观者到网络互动,从网络 学习到网络创业,网络从技术、时间、形式、内容、功能等 各个层面实现了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覆盖。网络一方面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 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是网络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非道德的和非法的言论和行为:灌水、 网络游戏、人身攻击、人肉搜索、黑客人侵、散布谣言、色 情文化、网络暴力、欺诈、泄密、政治煽动等等。大学生沉 迷网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网络阴暗面的影响。网 络负面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增大。政治谣言和政治攻 击动摇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混淆了大学生的政治是非观 念;
网络色情、低俗文化、庸俗文化等降低了大学生的生活 品味,甚至诱导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各种错误思潮等 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动摇了理论自信;
二是网络对大学生 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的侵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异 己力量。网络作为一种机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人,使得大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机器的掌控之下,“低头族”“网奴”“刷 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病”。科技绑架了大学生的 生活。三是网络对价值观教育产生的冲击。价值观教育大多 是采取课堂教育的方式。由于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思想 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的“抬头率”始终是一个问题。思想政 治教育面临着手机终端的挑战。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 临的一个焦点问题或者是难点问题就是如何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异化,需要从源头上加强网络 空间的法治建设。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而是有边界、 有主权、有规范的领域。随着网络发展而出现问题的增多, 网络法治化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完 善。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但 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法治化建设还是相 对滞后的。网络空间中的网络信息服务、视听节目、网络游 戏、网络教育等等都需要加以严格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加 强《网络实名制》《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未 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相关的法律建设,从而在源头上维 护网络秩序,清理网络空间,释放网络正能量。正如习近平 所说,“这块‘新疆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同 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 网、用网、管网都要做到有法可依;
二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 思维,建设法治文化。大学生要懂得依法参与网络政治活动。
大学生在表达各种政见、参与网络投票等的过程中,都要遵 守法律规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带头守法;
三是大学 生要在网络空间中自觉传播正能量,自觉抵御各种诋毁、攻 击、嘲讽、恶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事项,重要历史人 物的言论,做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
2.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异化,需要为大学生解决现实 问题。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 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 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 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 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 础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 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要认识到:
虚拟世界无论怎么发达都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离不 开现实世界的“硬盘”,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基础;
同时,虚拟世界里反映的问题也是现实社会问题的折射。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与社会关系的完善,人的社 会交往的异化都要以社会关系的改善为基础。大学生的网络 异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现实焦虑和现实困境的反 映。就业压力加大,学业压力加大,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等 现实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寄托,或者 通过网络逃避现实世界。因此,破解大学生的网络异化难题, 一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发展机会, 建立起起点和机会的公平,给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更加宽松 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是教育者和社会各种力量都要关 心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内在需求,通过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及 时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提供心理抚慰和精神呵护;
三是 高校要通过救助体系和帮扶政策等帮助大学生摆脱经济困 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3.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异化关键也在于大学生自我约 束能力的提高。如何纠正大学生的网络偏斜行为,改变大学 生对网络的深度依赖,也取决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
一是大学生能够自觉抵御消极信息的影响,建立起内在的 “屏障”。大学生要有自控力,能够自觉抵御低俗、恶搞、 色情、违法等网络内容,做到不跟风,不围观,不散布谣言:
二是大学生要有法律约束力。大学生要学习和熟知国家的相 关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自觉捍卫法律正义;
三是提高 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包括网络辨识素养、网络道德素养、 网络安全素养等,提高网络信息筛选能力、网络负面信息排 除能力、网络有效使用能力等等,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提 高既取决于媒介素养教育,也取决于媒体人和媒体环境的社 会责任感的提升。
总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树立四个自信,这 种自信是有源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我们自信 的底气,对共产党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自信的保证,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 建设苦难和挫折的反思与铭记是我们自信的坐标,对世情国 情党情的清醒认识是我们自信的源泉,人民的信赖和支持是 我们自信的力量。”正是在树立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大学生 才能够从根本上抵御诱惑,明辨是非,认清道路,坚定信念, 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 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