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物理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教学过程、时空开放 了,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物理课堂摆脱了沉闷的氛围,让 课堂充满中生命活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但仍存在着 把“对话”变成“师问生答”,将“自主”变为“放任自流”, 重活动轻体验,重形式轻实效等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仍普遍存 在,阻碍了新课程的推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 物理教学中有效课堂的构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联系生活,服务社会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物理教学要回归生活, 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中挖掘物理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物 理现象、探寻物理规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感 受物理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运用物理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对摩擦力进行探究学习中,教 者让学生推荐一名男生上台拧汽水瓶盖,学生很容易就能拧 开,教者涂上润滑剂再让力气更大的学生拧,结果该生费好 大力气好不容易才拧开。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教者并不急于 让学生回答原因,而播放人在冰面上打滑的视频片段,教者 提出这是与摩擦力有关。为让学生深入了探究摩擦力,教者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摩擦的例子。
生1:自行车刹车时有摩擦。
生2:踢出去的足球有摩擦。
生3:人行走时有摩擦。接着教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摩擦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 提出与表面大小、压力、运动快慢、运动方式、接触面粗糙 程度有关的假设。教者应充分挖掘生活素材,从学生所熟知 的事物入手,引领学生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 会假设、猜想,为后面的验证奠定基础。
二、主动探究,感受过程 教师要摒弃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 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当一回“科学家”,掌握基本的探究方 法,学会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 评估,享受成功带来的愉悦。如在学习“平面镜”内容时, 教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水浇不灭的蜡烛火焰”,引 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蜡烛的像在哪,是 在镜子里,还是在镜子后?”“为什么镜子里的蜡烛看起来 要小一些?”“将蜡烛放得越来越远,镜子里的像会怎样?” 等问题,教者与学生一起归纳,需要对像的大小、形状、位 置,以及实像还是虚像进行探究。学生在思考讨论后,提出 诸多“像大小相同”“像大小不一定相同”“像在镜子里” “像是正立的”等诸多猜想,教者让小组成员在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基础上,形成结论, 并交流探究结论中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合,哪些猜想是不一 致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取知识,还丰富情感体 验,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生学习和探究中, 教师不能包办替代,而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相 互补充、相互完善,让物理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彰显生 命活力。如在探究凸透镜成镜规律的实验中,教师并不急于 告知学生结论,而让学生共同探索。
师:(呈现凸透镜)同学们,有同学认为它是“放大镜”, 而我认为它是“缩小镜”,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师:我们用它来观察教材封面上的“物理” 二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1:倒过来了。
生2:变小,越来越小。
生3:变大。
师:你们试着用它来观察窗帘,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 猜测它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交流讨论)与凸透镜、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有 关。
师:让同学手持蜡烛,以黑板为光屏,逐一完成倒立缩 小、倒立等大、倒立放大和正立放大的四种情况。小组合作 逐一完成四种成像,教者让学生每完成一种成像后,老师就 替换镜子,使像变得模糊,再让学生移动凸透镜,使像变得 清晰。师:根据刚才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凸透镜与哪些因素 有关? 生1:可能与距离有关。生2:可能与镜到光源的距离有关。
生3:可能与镜到黑板的距离有关。
生4: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教师要注重启发,帮 助他们明晰思路、掌握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 完成实验探究。让他们在“做”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从 而能掌握规律,提升能力。
四、走出课堂,感受乐趣 物理教学不囿于课堂,教师打破物理教学局限于课堂、 实验室的做法,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足球运动研究摩擦力,借助口琴探究 响度、音调和音色,通过上下楼的运动研究功率大小的因素。
在“做功的快慢”活动中,教者让两位学生同时从底楼出发 回到教室,通过测量体重、从底楼到教室上升的高度,计算 他们谁做的功多,谁做的快。教者并不静态地传授理论知识, 而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理 解功率的概念。总之,初中物理教学要摆脱枯燥记忆、机械 训练的现状,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 远发展,凸显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建立开放的教学过程, 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