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如何创新 以素质教育为引导计算机专业教学创新

以素质教育为引导计算机专业教学创新

以素质教育为引导计算机专业教学创新 以素质教育为引导计算机专业教学创新范文 1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 才,特别是为大连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目前已经成为大连IT教育联盟单位,并且近年来在教学、科 研、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1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信 息学科课程体系及实践、创新体系”和“依托中法合作项目 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两个项目分别获得辽宁省第六 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计算方法及其计算机软件 课程获得2008年度“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 项,计算方法、计算机控制技术、模拟电路等三门课程被评 为省级精品课程;
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目前承担各类 教改项目8项。

1.2科研及技术开发与服务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 发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 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完成省、市级科研 项目和横向项目多项,目前正承担各级项目17项;
发表学术 论文211篇。其中,所完成的大连市电子政务平台、网络文 献管理平台以及妙思文献管理系统在行业内得到了良好的 口碑,妙思文献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到全国140个城市的1700 多家图书馆和情报机构。

1.3校企合作自2004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积极探索与企业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目前已经形成 了多种合作模式,效果良好。①广域时代(大连)科技有限 公司在校内建立企业研发中心。②我校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 院已经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联 合建立起嵌入式技术实验室。③我校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集成测控技术于网络研究室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 限公司、广域时代(大连)科技有限公司及大连交通大学联 合成立3G增值业务开发联盟。联盟部分内容已渗透到本科生 创新小组的活动当中,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核心 开发的面向3G的“多果”手机浏览器项目已经获得辽宁省和 大连市创业计划的支持,并获得了大连市信息产业局举办的 软件爱好者大赛三等奖。④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办的企业大 连博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和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每年都 接纳学生实习。除为学生开设软件评测和.net技术与应用等 选修课外,还在学校建立了计算机技术大学生创新中心,并 开设了Java技术等培训课程。另外,我校还设有CISCO授权 培训中心,可开展CNNA等认证培训。

1.4国际交流成功实施了“中法合作培养法国留学生项 目”,该项目创造了中法教育合作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受到 了极大关注;
2006年成功举办了“中韩多媒体信息技术及其 应用”国际学术会议,吸引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德国、 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国内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2008年 成功地举办了“前言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国际研讨会,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聘请了韩国东明大学的李应柱教授为学 校的兼职教授,日本东北大学的安�_文幸教授为客座教 授;
目前已经与日本东北大学、日本琉球大学、韩国东明大 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及法国欧洲理工学院(EPITECH)等 国外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上述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际 化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基于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体系的构建 2.1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 模式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年来教学改革和与 企业合作所积累的经验,建立如图1所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 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组成的研究室 (教师团队)、教研室和实验室,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下,依 托于创新基地与企业相互协作、配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 纲的制定以及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人才培 养过程,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 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 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合理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制定 坚持整体优化、学科融合、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原则,特别是 实践环节的安排,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习- 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优化以公共和自然科学基 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 修课程、实践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等七大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四层次” 是指学生应获取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 实践能力和创新与工程能力等四个层次;
“七类别”是指课 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 创新和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等七个环节。体系中新增了综合 性较强的专题训练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 能力,又有利于与企业实训项目相结合。同时为鼓励大学生 开展创新活动以及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安排了 5学分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学分,这些学分必须要通过参加各 类科技、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方能获取,学生必须修满 这5学分方可毕业。

2.3以团队建设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 过程中,以研究室为代表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在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专业将在现有的计算 机应用技术、集成测控技术与网络、计算几何与多媒体技术 以及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等研究室(团队)的基础上,继续加 强团队建设。

2.3.1团队(包括教学团队)原则上按照科研方向进行 划分,由研究方向稳定、明确的专业教师组成,以科研和教 学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团队(研究室)负责人;

同时要注意团队成员梯队结构和发展方向。

2.3.2原则上每位专业教师都必须进入团队(研究室), 结合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在职称评聘、梯队遴选、岗位聘任时,将以是否加入团队和对团队建设贡献作为重要考核指 标;
同时在各级教学、创新团队推选和项目申报时,把对本 科生的培养情况作为重要指标对团队进行考核。

2.3.3坚持“请进来,派出去”的原则,同时本着团队 学院结构、学术结构优化的原则,建设和完善兼职授课制度、 本专业教师学习交流和培训机制。

2.4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建设根据计算机技 术的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4.1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行业的技术需求以 及取得的新成果,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 到教学内容中,剔除无用知识,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和行 业需求相适应。

2.4.2坚持实施双语教学。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情况, 除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外,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 Linux系统与编程、高级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 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并逐步扩展到语言类、工具类课程当中。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中引进原版教材进行授课。同时为鼓 励双语教学,对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的工作量 津贴,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0%~50%。

2.4.3严格教材选用、编写和审核,进一步提升教材质 量。对于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鼓励教师选用获国家级奖励、 国家面向21世纪“、十一五”规划教材;
而对于一些新课程 和选修课程,特别是没有适用教材的课程,鼓励教师积极编写和出版相应教材。目前,游戏软件设计等2门选修课程教 材正在编写之中。

2.4.4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 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积极、合理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开 展教学,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安排在计算机实验室授课。

继续加大网络课堂的建设力度,在原有数据结构、数据库原 理、程序设计基础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力争在专业核心课程 中再建设3~5门网络课程;
注重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 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特别是在应用性、工程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积极推进 “项目教学法”和“分段教学法”的实施。①所谓“项目教 学法”是指,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综合能力的培养 原则,在一门或一组相关课程中设计并实施了几个较大的训 练项目,使之贯穿于课程中;
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精讲多 练,在专业课中,以项目实践作为整个课程主线,通过项目 实践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应用能力。②所谓 “分段教学法”是指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根据课程内容 和教学进程,将其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选派对该部分 内容最为谙熟的教师进行授课,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目 前我们已经在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中实施了这一做法,课程 主要有由研究室负责人进行授课。这样不仅使学生快速建立 起专业概念和知识结构,而且也使他们尽早地了解学校学科 发展和研究方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2.5密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创新与 实践教学模式按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充分发挥 产学研合作优势,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5.1开动脑筋,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的合作。解放思想、 加大力度,扩大合作企业范围和领域。加快与安博国际教育 集团、中软国际、英极软件等企业合作步伐。

2.5.2根据四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强调培养过程的 企业参与。除邀请企业举办技术报告会、座谈会和系列讲座 之外,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综合实 践和创新能力。

2.5.3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企业相互协作,充 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营造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氛围。从大学 一年级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开始,逐步开发和引导学生的专 业兴趣和方向,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进入研究室、创新 基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

2.5.4构建灵活机制,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方式。①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时间提前。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 的选择)在第六学期末进行,第七学期可进入毕业设计(论 文)研究阶段,在这一学期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设计, 其进程和质量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②毕业设计(论文)与 就业相结合。对于部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从毕业实习和毕 业设计(论文)开始,参加合作企业和由专业认定推荐的培训机构举办的以学生独立完成实际项目为内容的职业技能 培训。③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实行集体指导。除对每个 学生都指派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其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指 导和把关之外,要求以指导教师所在的研究室为单位,对学 生进行集体指导。

2.6以人为本,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下,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特别是构 建了“四系统、五视角”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该成果 获得第六届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有力地保障了教 学质量。在规范化教学管理的同时,应进一步在调动教师积 极性、发挥主动性上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2.6.1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实现目标化管理,为教师进 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教师 的主动性、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6.2建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之 下,设立院级教学管理委员会。如果学院涵盖多个学科,也 可根据学科划分设立多个教学管理委员会。

3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本着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需要,面向国际化,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 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在 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将本专业建设成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基 地。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 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以适 应知识、素质、能力和素养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

3.2建立合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以团队建设为核心, 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3.3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科技 发展和行业需求科学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启 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 局面,营造研究式和自主型的学习氛围。

3.4建立灵活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实践教学改革。针 对不同企业需求,建立多种合作模式,如设联合实验室、大 学生创新基地、联合培训基地等,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3.5培养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竞争力强的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