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怎样传承【书画名门之书画传承特性探索】

书画名门之书画传承特性探索

书画名门之书画传承特性探索 1不以书画艺术谋生 蜘蛛学习织网是为了能够捕捉蚊虫,老鹰学习飞翔是为 了能够追赶猎物,人类学习钻木取火是为了能够取得熟食, 这任何的技能都与谋生息息相关。历史和小说中也有很多记 载是关于一些书生在落魄的时候是依靠买字画为生,但是这 在书画名门中却不会发生,虽然说他们中很多人的书画作品 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当时社会都是价值千金,但是他们却并不 以这些书画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如“吴兴一家”的文征明, 晚年时期画名大盛,向他求画着络绎不绝,曾有一位富豪向 他求画,并以一个珍宝作为画得报酬,他却“不启封而还之”。

他的这种行为不自觉的就会给下一代的继承者树立一个良 好的榜样,从小形成书画艺术不是为了谋求更多的金钱而学 习的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书画价值观,为后代在书画艺术 的品级发展埋下良好的伏笔。不以书画艺术作为谋生手段的 特点与其具有的社会及经济地位有一定关系。首先,前文当 中说过这写名门家庭大都有人曾经或现在身在朝野之上,在 其当官的这段时间本身有一定的俸禄,就算是告老还乡也会 有一定的资产足够使这些家庭在地方小有资产,他们并不需 要用书画去赚钱。其次,书画艺术在文人的心目中特别是这 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门之中是一件大雅之事,一旦与金钱 挂钩那将是对其书画艺术的一种蔑视,因此也绝不愿拿书画 出去买卖。再者,他们在朝为官的经历也不允许他们自己轻易的降低身份去与一般画师为流。

2亲师合一造就的倾囊相授 相对于师徒制的教育方式而言,亲师合一有一个非常大 的优点,就是老师的倾囊相授。因为在古代的坊间流传这样 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手 工艺者身上更是如此。各种行会组织和画家工场作坊的建立 与发展,促使画家和手工艺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绘画行 帮、工艺行帮之势日趋显露,导致一些画家和师傅产生严重 的保密思想。所以大部分师傅在教授徒弟的时候都会将绝活 留下,绝不外传。一个画工学徒在学艺时一般要历经三年。

开始阶段只负责最不重要的研磨调色等杂务,渐渐熟悉一点 师傅的画法之后才能开始练习用笔(线条),等这有一定基 础后就可以随师傅一起用界尺(划线直尺)慢慢作画,到此 时才能见到画工学习最重要的底样(粉本),得师傅传授听 画诀,暗记画诀。但是师傅往往不会将全部的粉本、口诀交 出,虽说保持了师傅技艺的独一无二,同时也造成了很多高 超工艺失传。亲师合一的教育方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 有望子成龙者,没有嫉妒儿子成就的。所以在教自己亲人的 时候都会将自己毕生的经验悉数提供,以期能够帮助其在艺 术上走的更远。如宋代画家黄荃十分善于画花鸟,《写生珍 禽图》就是他的花鸟传世名作。他画这张名品的初衷却不是 为了自己出名,完全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黄居宝。《珍禽 图》左下角有黄荃自题的一行字“付子居宝习”,从这可以看出这幅作品是黄荃为了让儿子能够领悟画画技法而做的 一个临摹教材。作品上的24只珍禽每一个都刻画的非常细 致,栩栩如生,尽可能的展现出动物的神态,以期儿子在临 摹的时候能够更好的领会到技法的精髓,可以看出里面充满 了培养儿子的良苦用心。

3重视全面发展 由于书画名门并不是以书画作为其存世的最主要目的, 所以在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会同时提供多方面的知识供成 员学习,纵观历史上从名门中走出的书画家往往都是集多种 才能于一身,他们大多数都不只在一个领域都成就,这是与 他们家庭培养时候注重全面发展密不可分的。北宋大书画家 苏轼就是一个这样的全才,不仅在诗文方面独树一帜开豪放 派之先河,在书、画、词、曲等多方面也多有成就。因为诗 词的杰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的成就称为宋四家之一, 画作方面将文人画的思想发展到极致。可以说在这几个领域 都做到了顶级的位置,给后人带来很大影响,是当之无愧的 “大家”。因为知识往往是想通的,苏轼正式具备了道家的 宇宙心灵,才能将诗词写出豪迈之感,才能对文同说的竹子 之道一点即透。如果限制了他在道家思想的探索,肯定不会 出现他画竹的天道神态。元代画家赵孟�b更是一个多发面 发展的全才,诗文,经济,书法,绘画,印刻,音律,鉴赏 无一不通。库全书总目提要松雪斋集提要》评价他“然论其 才艺,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文章亦揖让与虞、杨、范、揭之间,不出其后也。”这四人为“元 诗四大家”,提要中将赵孟�b与他们相提并论,足以见得 赵的诗文成就。《圭斋文集》中又说他“鉴定古器物、名书 画,望而知之,百不失一。”可见其鉴赏功力非同一般。另 外他也通晓音律,著有《琴原》《乐原》等关于音乐的文章, 史称“得律吕不传之妙”。

4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学习者资质与本性的清楚认识,而 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学习将更能够突显这方面的优势。首先, 家人是伴随着传承者成长的每一步走过来的,他们直接参与 传承者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能够能加清楚的认清传承者的 特质,再依据他们个人的不同特质在传承时有不同的侧重。

这一点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很好做到的,通常在一般家庭 中可能会由于爱屋及乌或护犊的心态不能够正确评价继承 者,只有那些真正有学识的人才能做到客观评价。因为他们 用知识扩展了眼界,心中容纳的不只是小小的家庭,更多的 是关乎社稷、论及历史。在前文中我们论述了书画名门具备 的文化、政治背景,从他们具备的这些来看,正是一批具有 真知灼见的学者。因此他们在培养传承者时更能够以大局为 重去认识传承者,从而培养出的人才不只是书画家,更是一 国栋梁。苏轼就是这么一位个性鲜明的书画大家,他的个性 作为父亲苏洵认识得非常清楚。与弟弟苏辙相比苏轼的个性 更加外露,并且直来直往,虽有才华但是锋芒毕露,苏洵就十分担心这样的个性会给苏轼的发展带来桎梏,教育他的时 候多以劝诫人收敛丰华的文章提示他。这对苏轼以后的艺术 喜好影响颇大,在后期仕途不顺的时期就常常画最平常的石 头来抒发胸中郁结之气。根据苏辙的个性父亲则采取了与苏 轼正好的教育策略,苏辙个性含蓄、沉稳,苏洵就以鼓励性 的文章教育其多展示才华为国家做贡献。正是这样的因材施 教才造就了苏家一门皆名闻天下、名垂青史。其次,相对于 官方或大范围的教学方式,家学传承的学习者更少,也便于 教学时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完成传承过程。尤 其是书画学习需要一定的艺术领悟能力,这个差异造成的不 同在家庭内部传承中也更便于调整。总之,中国古代有句名 言叫:虎父无犬子。在书画名门中表现的更为集中,以他们 的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也是为了能够弄明白以家庭为单位的 教育是怎样保持高水平技术继承的稳定性,怎样更好的促成 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而为当代的美术教育提供借鉴 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