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与班队活动整合的精彩分析
品德教学与班队活动整合的精彩分析 品德课标指出,品德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别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要充分 运用课后实践活动策略,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以更好 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近几年,我们把品德学科和班队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以 活动促教学,以整合求发展,互通互融,取长补短,既减轻 班主任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避免重复教学,又力争最大限 度地发挥二者的教育合力,提高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增强了 班队活动的魅力。我们还通过日常化的班队研讨,开展了相 关的研究,形成了整合的路径,初步呈现了品德教学与班队 活动整合的精彩。
一、抓住品德教材的关键点,丰富班队活动的内涵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 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 为一体。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过 程和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 系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 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不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最重要的一 维。没有它,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 以落实。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又是一种更 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涵养的形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的。
由此,当我们的品德课堂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体验 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班队活动,把这种体验前移或者后续, 既给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平台,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 作、探究的能力。
二、研究品德教材的生长点,提升班队活动的品质 有过品德教学体验的教师都知道,品德学科的文本比较 简约,《品德与生活》以图片为主,《品德与社会》文字图 片兼顾,这些图片和文字所起的作用只是一种提示、一种引 导,给教和学都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品德学科教师可以 在了解本社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本班家长、本班带班 老师等资源的基础上,寻找适用的资源,生成一些新的班队 活动主题,以丰富课程资源,提升班队活动品质,引领学生 的成长。
活动的第一环节,李老师主持了关于《功夫树》的读书 交流会。在作品精彩片断赏析中,孩子们懂得了好的作品, 不光要关注情节,更要关注内涵、语言和情感。
活动的第二环节,范锡林爷爷进行了一次微型讲座。他 谈到:报告会经历了许多,但像今天这样的形式,还是第一 次。第一次听孩子们上读书课,第一次跟这么小的孩子交流, 感触很深。没想到,三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成 为他的知音、知己。在互动环节,孩子们踊跃举手,就作品 的取名、结尾,就作家的读书、爱好,就写书的方法、秘诀等发问,范锡林爷爷一一耐心作答。从他的娓娓道来中,孩 子们知道了人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笑,多一点微笑,人生就会 多一点幸福;
懂得了作品无结尾和两个结尾,是开放式结尾 的创作方法;
明白了作品中人物多为复姓,是为了让作品有 中国味、古代味和武侠味;
更了解了写作中要多一点鲜活的 语言,比如选用一些民间俗语,使用夸张手法等,可以让作 品更加生动、活泼、精彩。
在这样一次品德教学与班队活动中,孩子们的内心萌发 出了一种爱,对书籍的爱,对家乡人的爱。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使课 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从“教教材”走向创造性地 “用教材”,要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对 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一方面充分 关注社会发展热点,要善于用社会生活这本活教材来填补课 程资源中的空白,或拓展教材中相对比较老旧、不适用于现 今学生特点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教材的育人 价值。
如我们四年级的班主任邵老师在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6课《我们的民风民俗》这节课的时候,对教材进行了合 理的取舍,不准备泛泛而谈,而是结合时令节气,以端午节 作为切入口,课前不但带着学生诵读有关端午的古诗,还组 织学生分小队开展端午的调查和实践,于是有的学生认识了 艾草,有的学生跟奶奶学会了包粽子,有的学生在爷爷的帮助下用面粉制作了龙舟,有的则学着妈妈的样子编出了精美 的网兜……课堂上,当学生们把自己认识的端午带进教室的 时候,引起了学生的惊叹。于是,就在这生活气息浓厚的课 堂里,学生走近了端午,了解了端午,更感受到了祖国悠久 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又开展了 绘蛋、斗蛋、品蛋的系列活动。这一系列利用教材走向生活 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传统节日,认同了传统节日, 并由衷地喜爱上了传统节日。
只要每个品德学科的老师善于研读教材,能把学生成长 和教材整合,能利用好适切的资源开展班队活动,那么,学 生就能在这个过程中快乐成长,这也就是品德教学和班队整 合的精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