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高职专科)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高职专科)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高职专科)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为适应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 (高职专科)专业。部分院校在探索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已取得了较 大的成效,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不能适应旅游产 业从服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不能满足旅游人 才市场对旅游专门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需求。大多数高校开办的旅游管理(高 职专科)专业基本沿袭了普通本专科的办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 业岗位的联系,没有深刻理解课程体系孕育的社会需求、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 能力。

一、构建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归结点,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结构 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能 力不是单纯的动手能力,而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 验、职业道德等方面。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富有创新精 神,通晓酒店服务、酒店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 熟练掌握旅游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协 作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置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 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确保培养目标的实 现。

(三)坚持“必需、够用”理论课程教学原则 旅游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仍然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应重视政治理论 课、人文学科、信息学科等基础课程教学,以及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专 业基础课程。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 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摆脱原来课程设置的束缚,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从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将有关课程内容有 机地综合起来,组成课程模块。确保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 发展能力及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能力。

(四)突出课程实践教学,构建高度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学成败的关键, 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形成举足轻重,包括课程教学实训、课程观摩、课程 专业技能实训、毕业实习等必备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得低于总学时的 40%,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五)课程体系应避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实现课程的整 体性、连贯性 “大而全”现象是旅游学跨学科的必经之路。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主 干课程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旅游法规等课程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 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

“小而全”是专业发展必然结果,如旅游类专业课一般包括饭店管理、 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点管理等三个方向,饭店类课程涉及到饭店管理概论、饭店 营销学等,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学等课程。景区 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也如此。

“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必然导致大量课程内容的重复。因此,高 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将饭店管理类课程、旅行社管理类课程、旅游景区 管理类课程进行充分的整合,以目标技能的实现为标准、核心,形成一个完善的 课程结构体系。

(六)坚持“三个不断线”的课程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遵循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基本专业技 能为着眼点,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坚持坚持“三个不断线”的课程设计思路, 即“实践教学不断线”、“专业课程不断线”、“英语教学不断线”。

(七)结合课程设置,积极推行“双证制” 为了培养学生各种实践技能,有利于毕业生持多证走向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该专业应将专业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实行专业技能 要求与课程设置的结合,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制”。即, 要求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国家旅游局或旅游行业认证的专业职 业资格证书,如酒店上岗证、导游证、调酒师、规划师等。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中,一定要把握以上基本思路,以构建能力本 位型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为中心,以培养专业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 能力、素质结构。

(一)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设计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专业技能必修 课、专业技能选修课、素质拓展课,使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1、职业道德素质 通过学习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就业指导、形势政策、法律基 础等课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职业基本技能 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商务与网 络营销技能、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能 力、公关能力、营销能力、商务策划能力、基层管理能力。

3、职业专业技能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经济活动分析能力、饭店经营管理 能力、旅游产品营销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前厅与客房服务及管理能力、 餐饮服务及管理能力、旅游英语听说能力、导游服务能力、区域旅游规划能力、 风景区经营管理能力。

4、职业拓展能力 通过校(院)级任选选课及参加营销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使学 生具备一定的素质拓展能力。(二)建立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1)基础模块:统计原理与实务、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与 实务、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策划原理等课程;

(2)专业模块: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旅游营销实务、前厅 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与酒品饮料、饭店服务质量与控制、旅游英语、旅行社经 营管理、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旅游服务礼仪、旅游会计等课程;

(3)素质模块:政治理论课、财经应用文写作、形势与政策、体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法律基础、课外阅读、素质拓展课、入 学教育、毕业教育、第二课堂等。

2、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基本能力及技能:围绕基础性课堂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实训、 电子商务与网络实训、酒店会计实训、社会调研、岗位认识见习;

(2)专业能力及技能:围绕专业性课堂教学实训开展旅游营销实训、 酒店企业会计实训、旅行社经管实训、前厅与客房管理实训、餐饮管理实训等课 程实训;

(3)综合能力及技能:围绕毕业实习开展酒店服务与管理综合实践 能力及技能实训。

三、实施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保障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仅是课程 设置本身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还应充分考虑实施课程体系教学所具备的硬件和 软件方面的建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实训基地及“双师 型”教师方面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 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指既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或从业职业能力的教师。形成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 师资队伍,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师资队伍建设, 不能单纯依赖于人才的引进,更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 次和知识结构,或者从旅游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确保课程实训环节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障 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通过大量校内训练和校外 见习、实训、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各办学单位既要在校内建设必 要的实验训练基地,比如前厅、客房、餐饮、酒吧、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模 拟实验室;
更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足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 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作为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的基地,保证大量实践技 能性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出台激励措施,加强教学改革 1、鼓励教师自编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的教材,特别是实训技 能教材。

2、科研创新,鼓励教师从事教研和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特别 是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合作,从事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企业 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教学激励政策。为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教 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四)积极推行“双合格”考试制度,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 结合 在设置的课程中,对有实训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将实行理论知识和 技能知识单独考核,课程学分的获取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双合格制”, 记分方式为“总成绩(100%)=理论知识考核成绩(40%)+专业技能考核成绩(40%) +平时成绩(20%)”。

(五)完善和健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建立教学检查与报告制度、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听课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课堂教学 评估制度等质量监控体系,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中不合理的环节,反馈教学信息, 整合、优化课程教学计划。健全教学督导机构、教学基础设施(设备)保障机构、 教学运行机构等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规范教学管理。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来源:职业时空 2007年13期 作者:贾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