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工商管理改革的动力和支撑
大数据是工商管理改革的动力和支撑 一、以大数据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工商管理中最大的成本是决策成 本,“两难”或“多难”问题处理中重要困难是缺少数据的支撑。我国在将近20年的 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千万亿资金,沉淀了大量的宝贵数据,这些数据是整个社 会经济活动的数字化记录,是可以无限次重复利用的特殊非物质财富,是不可或 缺的管理和决策的依据,政府部门应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的价 值挖掘。依靠大数据技术,人类不仅能从海量数据中寻找隐藏其间的关系和联系, 从更深层次认识和挖掘人类社会和科学运行的内在规律,还更能对未来发生的事 物作一定的预测。政府运用数据驱动决策、运用数据驱动管理、运用数据驱动创 新,是政府转变职能,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治理的有力支撑。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政府管理既是创新的管理模式,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阳光 政府、效能政府、服务政府的有效途径。目前,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发达 国家纷纷将政府的大数据应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今年6月份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巨大,在国家经济形势分析会中,在 是否要实施刺激经济的政策上分歧很大,其争论的核心在于对下半年经济形势预 判拿不准。而国家工商总局与我们首都经贸大学财税数据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 的“企业发展和宏观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课题研究,根据企业发展工商指数变化得 出结论,我国经济出现企稳迹象,财政收入增速有望在一个季度后回暖。7月份 我们给中央领导递交了报告,得到了批示和认可。根据近期的经济表现,证明了 我们通过企业发展工商指数的判断是正确的,准确预测了下半年宏观经济的回暖。
二、工商大数据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国家工商总局“金信工程”构建的国家经济户籍库,已经汇总的全国 5500多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据信息(截至2013年6月30日,有1408.31万户企 业,4134.78万户个体工商户),且规模大、时间长、可靠度高,并保持了每日 的动态更新。工商总局企业全量数据库的建立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基于工商全量数据,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企业发展工商指 数。该指数构建过程中综合考虑了企业的成立、成长、发展、消亡等过程,并结 合规模、行业、主体类型等维度,初步设计了33个指标,经数据分析验证后,最 终选择了11个对宏观经济具有显着先行性的指标合成企业发展工商指数。
研究发现,2006年以来,企业发展工商指数与GDP呈现显着的相关性, 且企业发展工商指数领先GDP增长变动大约6个月左右。同时,企业发展工商指 数与公共财政收入同样具有相对稳定的先行关系,企业发展工商指数领先财政收 入同比增长大约6个月左右。这表明,企业发展工商指数能够先行感应经济形势 变化,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企业数量、注册资本与公共财政收入和GDP 增长具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公共财政收入与企业数量、注册资本的相关系数分别 为0.832和0.994,企业注册资本每增长1亿元,带动财政收入增长1400万元左右。
GDP与企业数量、注册资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和0.998,1990年以来,企业注 册资本平均每增长1亿元,带动GDP年增长6500万元左右,其中从近十年分产业 数据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其对应的注册资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7 和0.995。
三、工商管理数据挖掘的未来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目前结合我国 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我认为工商管理部门的数据挖掘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 到更深层次应用:一是可以定量说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情况。定量的评估和预测 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态势和变化趋势,对产业结构到底调整了没有,调整了多少, 做定量的支撑。我们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什么地方,通过对产业的深度分析 我们可以找到。
二是对国内消费市场进行监测和合理引导。通过对工商系统执法案件 数据和12315相关数据的深入挖掘,可以洞悉全国消费市场新兴热点和变化趋势, 客观反映各行业消费市场的“痛点”,有效引导有关厂商改善经营,提升消费者满 意度,优化市场环境。
三是可以对我国产业安全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分析外资在各个产业内 的控股情况评估国家产业安全。有些我们引以为豪的产业有可能背后的控制方是 外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工商数据说明。
四是可以防范金融风险,支撑国家信用体系建设。金融风险是目前我 国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隐患,通过工商数据可以评估宏观风险、区域风险、行业风 险、集团风险和关联风险,同时也可降低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风险。
五是可以引导城镇化的科学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城镇化的科 学发展取决于该区域经济传承、产业集群、商业业态等因素,其中产业群发展决 定了城镇的位置、规模及城镇化成功与否。将企业数据和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 可及时帮助各级政府调整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地址和规模,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避免人工造城导致的空城现象。
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郝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