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分析和探讨】

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分析和探讨

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分析和探讨 2012年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重视生态德育是“自觉 教育者的教育责任”!对其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我作了这样 的概括:“珍爱生命,保护地球环境,理解人在生物系统中 的位置。怀着感恩的心,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所有其 他物种的关系,人与整个自然的关系。倡导生态美学,走出 消费代替审美的怪圈。亟须关注我们生存的家园。”[1]本 文对此作展开论述。

我为什么做出上述概括,需要先回顾我对生态道德教育 的认识与实践过程。

一、我对生态德育的认识与实践过程 (一)初始的认识与实践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涉及生态教育问题。应江苏 省吴江县吴江实验小学要求,我担任了当年国家教委“八五” 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重点课题“理科教育中的STS研究”的 子课题负责人。总课题负责人是北师大附中的朱正威教授。

我负责的子课题是“面向21世纪‘STS·四个关心’素质教 育”研究,参加该课题的还有南京师大的丁源教授以及郝京 华、乔建中老师。

“STS”是英语“科学·技术·社会”的缩写。“四个 关心”即“关心健康、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关心学习”。

这是根据1989年联合国在我国北京举行的面向21世纪国际 教育研讨会发表的一项会议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2]提出的。报告提出学会关心的内容 有:
——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

——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

——关心他人。

——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

——关心人权。

——关心其他物种。

——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

——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四个关心”是从这八个关心中抽出的。其中,报告中 的第4、5、6、7项关心概括为“关心环境”。我们正是依据 圆桌会议报告精神确定了课题研究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正是 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和吴江实小师生共同努力, 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由钱一舟主编的《面 向21世纪 “STS·四个关心”素质教育实践》一书[3],集 中地反映了该课题的成果。

学习会议报告,我们对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 意义,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四个关心的提出,是以当代 社会和科技发展、人与自然关系面临若干重要问题,以及未 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为依据的”。[4]“‘关心环境’同 样反映了在应用科学技术过程中的利益和道德的关系;
人类 经济利益与环境道德的关系,人类局部利益与全球整体利益的关系,人类自身利益需要与自然界生态系统需要的关系, 人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5] 在课题实验方案中,对“关心环境”的研究,做了以下 一段阐述:“世界已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危机。经济迅猛发 展、人口猛增、高度城市化、交通现代化、高消费等带来环 境污染、大气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核电站放射性核素 污染、土质下降、动植物物种急剧灭绝、森林遭受破坏等直 接威胁到人类生存,迫使人们不得不检讨人类在地球上的生 活和生存方式。人是环境的一部分,要确立环境道德。人们 要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 [6]今天看来,这些表述也许不很准确,但基本说清了生态 危机的种种表现,它已经危害了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条件;
另 一方面强调了确立环境道德的重要性,指出了人类应从征服 自然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课题研究设计中,我们以四个关心的内容为一个维度, 以关心的意识、关心的情感、关心的行为为一个维度,制定 了“四个关心”实验目标体系。其中“关心环境”的目标[7] 是:
实验方案是90年代初设计的,实验时间规定为1991年9 月—1995年7月。从方案的目标和内容看,当时对生态教育 的认识、理解是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阐述课题背景时, 指出:“本课题是STS教育的一项子课题,是根据21世纪对 教育的要求,针对当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所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 我国教育改革也开始从唯升学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因此该课 题是顺乎世界潮流,符合时代要求,也是面向未来,具有超 前意义的。”[8] (二)向心理-道德教育领域的拓展 丛书是江苏省“九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 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之一。丛书 的初二年级分册表明,我们对生态道德教育,已由开始阶段 的认识自觉地向“心理-道德教育”领域拓展了。

上面所列举的这些事例,确实表明我们在吴江实小“四 个关心”教育的研究实践中已融入了不少的心理教育内容, 但心理教育自觉性不高。“九五”期间,我们承担的江苏省 哲社课题,专门探讨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问题。基于 对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实践的观察,以及对心理与道德 各自特点和二者共同点的理论探讨,对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 关系的理论探讨,逐渐形成了“心理-道德教育”这一新的 心理教育形态或道德教育形态。课题研究表明,“心理-道 德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我们编写心理与道德 教育读本,自觉地引进了生态教育;
在我们看来,这既是生 态道德教育也是生态心理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心理 教育的有机融合,是生态教育向“心理-道德教育”领域的 拓展。既然“在21世纪,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第一忠诚奉献给 地球的生态环境”,那么把生态教育拓展到“心理-道德教育”领域,则是教育者应有的教育自觉,或者说是自觉教育 者应有的教育使命、教育责任。

在“热爱共有的家园——关心环境”一课中有三方面内 容:关心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关心环境——退化、失 落、濒危的家园;
保护环境——建设我们的家园。[10]在这 一课“心灵自助餐”一栏里,提供了5个供学生自己学习的 资料。首先提供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2)产生的背景, 该文件对保护环境的主要要求。提供了余葆昌著《生态文化 的理论阐释》(1986)关于“生态道德”内涵的说明,对这 一概念,我们应予高度重视,充分理解!此外,还提供了佘 正荣著《生态智慧论》(1996)一书中关于“自然价值对人 类精神价值的意义”的论述。全面地指出自然价值对人类具 有知识价值、美学价值、道德价值。

(三)向生态教育哲学的高度提升 1.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30-60年代,发生了全球性“八大公害”[11], 造成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和一切生命的继续存在和发展。

发生危机的重要原因,除自然力,就是人为因素,与人类自 己没有善待自然有关。有人基于60年代后出现的环境、资源、 能源、人口、粮食危机,发起了生态学派运动,建立了国际 性绿色和平组织,力求解决世界性的环境危机等问题。1972 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联合国《人 类环境宣言》。1989年,联合国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 会议报告》。1989年12月22日,联合国第85次全体会议作出 《关于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1991年6月,在北京 举行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并通过了《北 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会议,有187个国家政府首脑或代表参加。会议制定了 20余万字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签署了《生物多样性 公约》,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在国内学界,吴国盛主编的“绿色经典文库”出版了一 大批翻译的生态问题著作,如《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 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收录了34个世界性的环境合作文献。

1985年出版了《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 录》。

国内学者们有关生态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如1986年余谋昌就发表了论文《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1996 年又出版了专著《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

又如,1995年王伟主笔的《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出 版。又如,1996年佘正荣出版了专著《生态智慧论》。再如, 1998年方志军等出版了《生态伦理学》等。

此外,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环境教育实践,如南京师大 环境科学研究所在80年代初就开展了环境教育调查,编写了 《环境教育概论》和高中选修教材《环境保护》;
90年代初 南京师大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编著了一套环境科学教育丛书,建成了多个教学型实验室。

2. 道德教育者应重视生态德育 以上简要概况表明:有的教育学者充分地关注了生态道 德教育,或在德育教材中列入相关内容,或在自己的著作中 作了专门论述,更值得提出的是有生态教育的专著面世。这 些是令人高兴的!但就其总体情况而言,生态道德教育没有 得到普遍的、应有的重视。这是我们应予高度关注的大事! 生态问题有多重要,生态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就有多重 要! 3. 生态道德教育需要宇宙观统领 作为道德教育者,应当提升自己的教育自觉,充分理解 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我们不仅需要充分地、高度地重视生态 问题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必须提升到生 态教育哲学的高度,用科学的宇宙观来统领生态建设和生态 道德教育建设。

当下我们说的世界是指全球人类世界,我们已经具有了 全球意识,有了世界视野,我们的德育目标要求“民族精神 与世界精神统一”[12]。如何理解我们已具有的“全球意识” 和“世界视野”呢? “我们依据全球化现状来设计培养目 标,就够了吗?有了全球意识、世界眼光就够了吗?‘小小 环球’不就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吗?我们的地球和地球 上的生命进化与生长、发展,就不受到其他星球的影响吗? 我们通常说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就不是科学的宇宙观吗?整个的地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和背景,整个宇宙就不是 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和背景吗?”[13]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科学技术 的发展,随着人类生命本性的不断翻新,对生态问题的认识, 对生态教育的认识有必要再提升。“地球村”已经太狭小了, 人类已经到达开通天路的时代,到达从“地球村”到“宇宙 乡”的时代了。我这样说,并非虚幻的浪漫的想象。《光明 日报》2013年9月14日报道,美国1977年9月5日发射“旅行 者1号”探测器,共花费36年时间到达距地球116亿英里(约 187亿公里)的星际空间。这不是事实吗?不论是科学技术 的发展,人的生命素质发展,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的提 升,都依赖于教育;
而教育应当走在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 前面,走在人的发展的前面。

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对人类未来情境的估计,对教育的 期望,并非虚妄的幻想,而是符合人的生命本性的,是符合 人的生命需要的。梁漱溟先生说:“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 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须知生命 本性……争取其活动能力扩大,再扩大,灵活再灵活,自由 再自由……”[14] 思想无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人的思想更宽广、更无边 无际的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伟大诗人雨果的格言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浩瀚的 是天空 比天空还要浩瀚的 是人的心灵 还有什么比人的心灵更浩瀚的呢?!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早在1961年,钱学森就为中国科技 大开设《星际航行概论》课了。这不就是教育走在发展的前 面吗? 当下,我们就应当超越“小小寰球”,我们要无止境地 向上奋进,我们要飞跃到新的宇宙观。具有了这样的宇宙观, 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就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的生态德育 就能做到位! 二、生态德育对生态建设和德育自身的重大意义 生态德育的重大意义是由生态建设的独特性及其重大 意义、由生态道德的独特性及其重大意义决定的。以下从生 态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建设方面作一些具体说明。

(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德育本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居核 心地位和发挥导向作用的组成部分。生态德育意义重大,因 为生态建设问题关系到全球人类命运问题,关系到宇宙中一 切生命非生命存在物的尊严问题,关系到人们应确立什么样 的宇宙观,应具有什么样的生态人格的重大问题。生态道德教育是极具显著时代精神的教育。实施生态道 德教育,促进生态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国家可持 续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写进了报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政治建 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 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态建设在五位一体中具有特殊的重要 功能,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创造良 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生态道德教育应当与未来整个社 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二)对培育现代生态人格的意义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生态道德教 育过程即培养生态人格的过程。在生态德育中,教育者依据 生态德育目标要求,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 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 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确立 生态保护意识,确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 境的道德意识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促使人类道德与道德教育的飞跃 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促成了人类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一 次飞跃。生态德育培养人的生态道德;
生态道德是关于人类 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在新宇宙观统领 下的生态道德对象从人扩展到人之外的一切存在物,包括一 切生物的与非生物的,或者说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存在物。以往人类以人的利益为道德标准,而生态道德以尊 重、维护包括所有生物、非生物的整个自然界存在物的生态 系统为标准。这也就是说人类有了一个新的善恶标准,即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善恶标准,这是人类道德发展的飞跃。

这就是说,原先的人-人道德,扩展到人-自然系统的道德。

这是人类道德的重大突破,是人类道德发展的飞跃! 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飞跃,把这样的生态道德纳 入道德教育,从而使整个道德教育更凸显了现代德育的时代 精神。也就是说,把生态道德纳入道德教育,其重大意义不 止于德育内容量的增加,而且是使道德教育有质的提升,即 实现道德教育的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