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编校者对差错的敏感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嫉妒

从心理学角度看编校者对差错的敏感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编校者对差错的敏感性 经过编校后的书稿中常有差错遗留,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究其原因, 责任心不强、水平或学识不够、缺乏辨错的经验等是通常的看法,但笔者感觉应 该还有被忽视的因素存在。有一次社里业务学习,大家对一篇文章挑错,好多人 都对预设的“编缉”一词视而不见,待被解读后才恍然大悟。认为是学识不够,抑 或责任心不强恐怕没有说服力,这可是在全神贯注挑错背景下的行为,如果归结 为对“编缉”的敏感性稍逊一筹应该是说得过去的,否则没法解释。由于时常能遇 到类似的遗留差错,“敏感性”就一直成为萦绕在笔者心头挥之不去的字眼儿。人 们常说做事情要有悟性,笔者认为体现在编校工作上就是对差错要有敏感性。

1 对敏感性的感性认识 所谓敏感,就是人在心理上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快。对差错敏感就是编 校者本身具有的一种悟性以及后天形成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可以确保编校者对 差错出现的方式和规律有独到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能够快速且“全不费功夫”地发 现差错。敏感性可说是学识性、责任心和经验性以外的辨识差错的有效因素,其 在编校工作中的作用绝对不应被忽视。

为进一步说明问题,下面不妨拎出几个足以令人恍然大悟的差错进行 解析。

[例1]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 涉及政治敏感性,属于本末倒置,不讲政治规矩的说法,必须纠正。

[例2 ]侵略者铁蹄下的千年古地,承载着百年的荣辱悲歡。

涉及情感敏感性,在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下,国土被践踏、人民被蹂 躏,有的只是屈辱、悲伤,哪有什么“荣”和“欢”可言?! [例3 ]由于资金周转出现暂时困难,甲企业无法在6月31日偿清到期的 应付票据。

涉及常识敏感性,六月份只有30天。

[例4 ]《中国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和颁布……涉及错字敏感性,“国”字用在这里是一个标准的错字,这种错误经常 被遗留。

[例5 ]必须考虑如何对编校新人如何进行业务培训的问题。

涉及词语敏感性,其中的一组“如何”属多余,自然应当删去。

[例6 ]“中共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大标题下的小标题分别是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涉及思维敏感性,“八七会议”明显文不对题。

[例7 ]早在1987年,他为了弄清楚这一概念,除了跑图书馆,还专门 上互联网进行了搜索。

涉及质疑敏感性,上世纪90年代前中国有互联网吗? [例8 ]扉页、版权页都是“×××著”,后记中落款的却是“编者”,或者是 在文中以“编者”自称。

涉及核对敏感性,“著”与“编”的“分量”差别极大,这很可能给作者带 来不必要的麻烦。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的疑问都会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对这样显而易 见的差错为什么没反应呢?它们辨析起来既无难度,又不属于偏难知识范畴。原 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恐怕与对它们不很敏感不无关系,具体说可能与编校者在 潜意识里认为不会有错而没有去做辨析有关。

2 对敏感性的理性认识 上述感性认识虽说出自实践,但只是一种表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1],因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2],我们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 及彼、由表及里”[3] 地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学理论中的潜意识以及感觉和知觉之 说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2.1 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中的一种。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是思维主体对信 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具有对个体行为的自觉地定向和调节作用,比如意识到有 差错后进行改正。显然,正常的编校活动是一种受意识支配的行为。对差错的敏 感性差其实也是一种意识的结果——意识到它们没错,而这只不过是一种错觉。

潜意识是指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把思维 活动压抑或者隐藏起来后的那部分意识,因而潜意识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意识。

由此说来,编校者在潜意识里认为稿件内容不会有问题的感觉,实质上近似于无 意识行为,或者说是受到意识偏倾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偏差,因而是靠 不住的。如果靠潜意识获得的感觉恰巧是对的话,那也只是一种例外。因此在编 校工作中,编校者不可以靠潜意识行事。

2.2 感觉和知觉 感觉只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直接反应形式,因 为没有主观思维在里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只能是一种本能行为,因而感觉到的 事物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概括和主 动地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可说是思维的产物。可见只 有通过知觉,我们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真实的认识。笔者认为,敏感性说到 底是我们长期习惯于对问题进行思维(知觉)的必然结果,从这一点看,正是只 凭感觉而不是靠知觉决定编校行为的做法“扼杀”了编校者对差错应有的敏感性, 因此编校者应在知觉上多加体味。

知觉通常被分为觉察、分辨和确认三个部分,我们对差错进行辨析的 机理基本也是依此顺序进行的。觉察是分辨和确认得以进行的前提,没有觉察到 有问题就等于没有发现存在的问题,没发现就不可能有分辨和确认的动作跟进, 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人民共和国”和“编缉”的例子。没有觉察到有错字自然就过 去了,当然也谈不上辨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可以从知觉的特征上给予解释。人们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但 我们通常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习惯于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 的整体。从编校稿件的层面来说,不以单字为辨析单位的“一目十行”做法就属于 这种情况。它有时可能是不错的,但并不总是对的,例子中的“中国”和“中华”、 “编缉”与“编辑”是不同的属性词,只从整个句子去审视而不考虑这两个词的孤立 属性就势必漏错。这也能从知觉的恒常性上得到解释。恒常性指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 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编辑”都是固定词组,对编校者而言是恒常不变的知觉刺 激,当其中的“华”错成“国”、“辑”悄然变成“缉”字时,编校者对它们的知觉形象 却没有随之发生改变,因而看上去依然是原句子,差错自然就被遗留下来了。

这两个例子表明,编校者在编校稿件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的感觉, 要确保自己的感觉绝对处于思维的统领之下,使之升华为对差错的知觉。唯有这 样,才谈得上对差错的敏感性,才能避免对“中国人民共和国”“编缉”等差错视而 不见的情况出现。

正是因为仅从潜意识以及感觉和知觉的角度解释敏感性问题只能是 一种企图,所以笔者寄希望于此管中窥豹之举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编 辑同人对敏感性问题的关注。相信这对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定会大有裨益。

3 如何培养对差错的敏感性 同任何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一样,我们对差错总是有一个由不敏 感到敏感的过程,而如何缩短这个过程是编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的体会是 首先要学习,使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底变得更加扎实,让正确的语文知识占领头脑, 以作为对差错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笔者以为,敏感性也好,潜意识也罢,都可 归结为是对差错的一种条件反射。

其次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为的是强化辨错意识。没有思维就不会 有意识,意识常在,敏感性自然生成;
注意阻止“不会有错”的惯性思维随意地进 入我们的潜意识中,相反要在潜意识里形成“不一定没错”的概念,老老实实地逐 字逐句去分辨。

再次从应用的角度看,多实践、多分析、多总结是产生敏感性的源泉。

这就需要编校者在对稿件的长期摸爬滚打中历练,勤总结,善于总结,使对差错 的认识不断深化,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使大脑机能不断得到锻炼。锻炼多了, 神经系统就会变得更加灵活、眼界不断扩大,敏感性自然就增强了。

四是在编校时要精力集中,否则“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 (荀子语),对差错自然谈不上敏感性了。

总之,敏感性的生成是经过由理论到实践、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的,即首先对差错有基本认识,之后经过不断实践,从其普遍性中认识到不同差错的 特殊性。编校者掌握了差错的特殊性后,外部诱因的刺激逐步得到强化,对差错 产生敏感性的心理活動就能如期进行了。

出版科学 2017年1期 作者:米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