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价值综述
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价值综述 一、体谅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 体谅德育模式,与强调理性和判断的德育模式相区别。体谅式德育主张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情感体会,注 重体谅他人。因而,体谅式德育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强调利用真实的社会情景,发挥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体 谅式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
1.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麦克费尔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于人际关系中坦率、互 惠和关心等处事原则的反映相当积极。因而得出结论:人类 的基本需要是与人友好相处,爱与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 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所以,体谅德育模式最突出的特 点即是,再教育中重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一味地 对学生进行理性的、严肃的道德说教。
2.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关心和体谅他人 麦克费尔认为,关心和体谅人的本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 心,他说:“为别人而活,是回报性和有动力的,而且从真 正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①一个有道德的人,才会 懂得如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察觉别人的感受,与人为善, 和谐相处。因而,道德教育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体谅 他人,并在其中找到快乐和乐趣。
3.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形成 麦克费尔认为,德育应当摒弃说教和权威主义,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讨论、角色扮演、对话和讲故事等是最有效 的方法。青少年一方面需要他人的体谅和关心,另一方面也 有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需要。
4.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作用 品德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的,而非有他人直接教来 的。麦克费尔认为“向榜样学习是个体自然发展的基础;
观 察学习和社会模范是年轻人获得关心和体谅他人的品质的 重要方式。因此,榜样教育是一种形式,甚至是教育的最高 形式。”麦克费尔提出不应以过于理性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理性化的教育方式容易损害人们最初的情感状态。因此,他 提出要重视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榜样作用。
二、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 1.宗教传统 英国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时传到英国的 基督教文明。英国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使得西方道德教 育的传统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传统的文化力量对于 道德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基督教仁慈主义及博爱主义的基 本思想是道德教育之依据,基督教所宣扬的善恶原则,道德 诫命与准则是道德教育的衡量标准。因此,人们的信仰追求 与行为规范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深刻。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 体谅德育模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注重爱与被爱的 情感体验。体谅,则是体会和谅解,是一种换位思考,站在 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人情感并谅解他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需要有仁慈及博大的胸襟,这是也一种道德品性 的体现。这种道德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督教传统所宣扬 的忍耐、节制、博爱、仁慈等思想的影响,并在长期的社会 生活中加以强化,形成自觉的道德认同,并升华为人的精神 信仰。“博爱”、“谅解”成为连结英国宗教传统及体谅德 育模式的两大精神理念。
2.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17世纪末到18世 纪初,英国众多伦理学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日益 暴发出来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利他主义。利他主义认为,行 为是否为善,其判断标准并不是行为者自身的利益,而是公 众的利益。只有当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对社会有积极的作用时, 才可能称得上是道德的善。人既要有自爱、利己的本性,也 要有仁爱、利他的本性。道德就根源于这种仁爱、利他的本 性。体谅德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关 心人。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意识, 培养自己在社会关系相处中形成一种个人风格。一个有道德 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到别人的意见,觉察别人的感受 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个人道 德品格的体现。这种道德品格在价值层面上可追溯于利他主 义思想的影响与熏陶。利他主义反对利用权威和理性化的方 式来解释道德,而应当是通过人性本身的情感来体验和领悟 道德,而且这种情感体验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体谅之上的。体谅德育相关理论,如: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角 色尝试、反对高度理性化教育方法等都与利他主义思想所蕴 含的价值观念不谋而合。因此,利他主义的“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理念是体谅德育模式的思想依据。
3.理性精神 在英国的道德领域,“理性原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原 则。英国的理性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不迷信教 条。中世纪时期,为了打破封建神学对人心的束缚,“理性” 与宗教教义相对抗,认为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判断标准是实 际经验而非教条,从而确立一切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的态 度和精神。体谅德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道德教育课 程的确立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之上。道德品质并非通过 教条式地灌输理论知识而教成的,而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需要来开展教育。这种德育模式也是受到人本主义思想尤其 是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影响,认为道德教育的开展是以 学生真是的情感需要为基础的,只要以此作为出发点,道德 教育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英国理性精神所提倡的立足实际、 反对教条、突破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体谅德育模式的确 立具有启发意义。因而,教育者发挥“理性精神”是实现体 谅德育模式之关注学生实际需要理论观点的思想支撑。
三、体谅德育模式的价值 英国体谅德育模式孕育于英国的精神文化之中,宗教传 统、利他主义及理性精神均是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渊源。这种德育模式虽在传统的文化精神下孕育成长起来,但其理念 精髓是符合人性的本质需求的,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具有重要 的教育价值。
1.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包括了整个人格教 育。”②麦克费尔认为有道德的人,即是可以关心和体谅他 人的人,此外,对于他人的意见可以深入思考,并且做到将 心比心、换位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方 式,但更多的是体现个人的道德习惯及风格。所以,这并不 只是个人智商上的体现,同时也是情商的体现,更是个人人 格的外在体现。因此,提倡体谅德育模式,究其根本,是对 人的品格的启发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自身健全 的人格。
2.有助于形成生活化德育 德育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为学生所乐于了解和 接受。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并形成道德品 行,达到知行合一,才是德育的最终归宿。“反思当前我国 德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究其根源, 可以说是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生活相脱节或相悖的、 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③体谅德育模式告诉我们应该根 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德育内容,而不是抽象地、空洞地 进行说教。④否则生活也失去了有针对性的道德指导与调整 而陷入平庸。3.有助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和体谅,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 也并不是短时间内直接从从理念上去改变学生的倾向,而是 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感染和熏陶的方式,促使学生道德行为 习惯的逐步养成。正像麦克费尔所主张的,不应仅依赖于“说 服学生理性地接受体谅他人是好的这种观点”,更恰当的方 式应当是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关心和体谅他人的情 感,并逐步把此当做一件愉悦的事情,从而形成自己自觉的 行为习惯。即是把其道德品质外化出来,表现出良好的道德 行为,逐渐养成道德习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一定程度上重 视学生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而轻视学生道德行为习 惯的培养和训练。这种德育模式,容易加剧学生知行脱节的 困境。体谅德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 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在实际体验中逐步形成自 觉的道德行为习惯。远大的道德教育目标必须与学生的日常 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以小见大。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观念的进一步理解,也 可以对学生的责任感及优良品格的形成产生较大的促进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