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励志故事及感悟
中学生励志故事及感悟 中学生应该多看看励志的故事,然后找寻出自身的原因,满腹激情的 去学习,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学生励志故事及感悟 中学生励志故事及感悟:改写命运,需要多长时间 滑铁卢战场,拿破仑与英军展开激烈的鏖战。双方相持不下,损失惨 重。此时,拿破仑最需要的是一支增援部队。不远处,就有这样一只部队。不过,它的统帅是格鲁希元帅,这位忠 心耿耿、循规蹈矩的元帅手中统制着三分之一的军队。但他的任务是,战斗打响 之后追击普鲁士军队,防止普鲁士军队与英军会合。但同时必须与主力部队保持 联系。
格鲁希并未意识到拿破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中,他只是遵照命令于6 月17日晚间出发,按预计方向去追击普鲁士军。但是,敌人始终没有出现,被击 溃的普军撤退的踪迹也始终没有找到。
隆隆的炮声从远方传来。副司令热拉尔急切地要求:“立即向开炮的 方向前进!”几个军官用印第安人的姿势伏在地上,已辨别出开炮的方向。所有的 人都毫不怀疑,拿破仑已经向英军发起攻击了。传来炮声的地方,正是拿破仑所 在的位置,而兵稀将少的拿破仑急需增援。
可是,格鲁希犹豫了。他习惯于惟命是从。在他的意识中,拿破仑的 命令至高无上。拿破仑的命令是让他追击撤退的普军。
将士们仰望着他,等待他最后的命令,一个即将决定法兰西未来命运 的决定。热拉尔甚至提出可以带自己的一师人马和若干骑兵分兵驰援。格鲁希答 应考虑,然而他考虑了一秒钟,仅仅只考虑了一秒钟。做出了决定,答案是—— 不。因为他的意识中"追击普军"始终主宰着他的思维。
一秒钟,决定了他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整个欧洲的命运。溃败如 暴雨倾泻时,拿破仑怒问苍天:“格鲁希在哪里,他究竟呆在什么地方”而格鲁希 因为心中有成文的命令,也始终不去倾听远方炮声的召唤。
人们往往把命运交给漫长的一生去隐忍和磨砺。平淡的时光犹如暗夜长彻,唯有那决定性的一瞬,像闪电撕破夜幕,照亮无边的黑暗。
那闪耀的一秒钟,它开启智慧,辨别方向,决定成败。然而,这样的 一秒钟为数不多、且稍纵即逝。你为它做好了准备吗 茨威格说:“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 中学生励志故事及感悟:破壁的成功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词:破壁。意味打破现状,有所作为。
破壁这词的出处,来自《历代名画传》:大画师张僧繇笔墨挥洒,为 画壁上的两条龙点上眼睛,顿时雷电破壁,俩龙乘云腾去上天。
但实现这个激动的场面,更是艰难的路。以唐朝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 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也就是成功与否,真要看命。
此话当真怎样才能破壁成功 一 秦末有一个贵族青年,赶上被秦始皇折腾得鸡飞狗跳的年头,怀揣复 国之梦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却一开打就被秦始皇卫队几下冲锋就击溃,他自己 被撵到下邳桥边,凄凉绝望。
这时一个牛气哄哄的老头,抬脚就把鞋甩河里,然后对他命令道:小 子,给我捡上来。
沉陷在极度绝望中的人,往往失了脾气。这青年也一样,还给他恭恭 敬敬的穿上。老头倒也不客气,边走边扔下一句话:五天后还在这儿,约不约 我都这样了还约不约你还能搞什么幺蛾子出来 在被老头两次放鸽子后,老头给青年留下一本绝世兵书,附送授课总 结:你先老老实实学十年。
十年后青年低调出马,选了一个叫刘邦的领导,做他背后的男人,一次又一次刮起翻天风暴,竟真个打破层层壁垒,创建了一个更伟大的帝国:汉朝。
这个搅动天下的青年,就是西汉战略家张良;那位关键时刻迎头棒喝 的老头,则是秦末杰出战略家黄石公;赠他的那本教材,就是堪与《孙子兵法》 齐名的谋略宝典:素书。
有人说这还不是命好,碰上黄石公,好比超人找到了能量源,早早蓄 满力。后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想不成功都难。
可黄石公自己说,遇上张良前,他见过很多落魄青年,只有张良肯弯 下腰捡鞋。这还是命破壁这条艰难路,热血狂奔很重要,但弯下腰,更是重要, 这不仅仅是弯下腰跑得更快的道理。
二 张良的故事充分说明:破壁是个高难度瓷器活,得先弯腰埋头,方能 炼出金刚钻。
但唐朝人李愬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他人生里的最大军事 妙笔:雪夜下蔡州。
选择打这场仗,就是选择打破大唐王朝最森严的壁垒:藩镇割据。
他要破了那个天! 藩镇发展到当时的中唐,当时“壁垒”上最硬的一块,正是淮西吴元济。
这人的危害,以大唐宰相裴度的说法,就好比背上毒疮,不挖就要命。
因此调来个水平堪比手术刀的名将:李愬。
但李愬接下来的表现,却是令人看不懂:成天开联欢会,动不动就给 士兵们涨工资,传说中很艰苦的前线生活,突然间轻松愉快。
一直愉快到元和十三年十月初十,晴天霹雳的事情发生了:传说中的 怂货李愬,竟带着传说中成日开联欢会的愉快军队,在一个风雪满天的深夜,电 光火石般端掉了吴元济的老巢蔡州城。
让唐王朝头疼上火十年的淮西藩镇,竟就这样轻松解决了。由于太过震撼,以至于好些人都以为是白日做梦,直到往常嚣张霸道 的吴元济被装进囚笼,敲锣打鼓往长安送时,惊呆了的围观群众把大腿都掐肿了, 才知道这不是梦。
当然说起这梦幻妙笔,也有人表达不服:李愬正赶上这风雪天和敌人 准备不足,真是好命。
但李愬为啥有这命所谓联欢会,其实是麻痹敌人,所谓军营愉快生活, 却是精选三千好兵,背地加班加点苦练。
可最关键的,却是十月初十天寒地冻,一夜急行军六十里,不但良马 接连悲鸣而亡,且战士不断有冻伤而死,连最亲信的部下,路上也不停哭着求放 弃,而李愬却坚如磐石,一往无前,方有雪夜奇袭,一举成功。
这战的价值意义,资治通鉴评价的最精确:悬军奇袭,置之死地而后 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现代励志书里常用。可要有这样的奇迹,首先得如 李愬一样,该出手时果断出手的勇气。
三 历史上有很多人,像张良和李愬一样,弯得下腰且下得去手,因此才 有了经典的成功破壁。
但当明朝政治家高拱走上这条路时,他才知道还有一件更重要的成功 因素。
就任隆庆年间明朝内阁大学士的他,面对的则是大明二百年来的大壁 垒:经济积弊不堪。
困难到什么地步中央的钱粮储备,一度只够用个把月。各级官员的俸 禄外带军队的饷银,严重的有欠七八年。就在这样的历史关口,临危受命的高拱, 向这森严壁垒,发起凶猛一击。
他的政策,样样精彩:首创以工代赈模式,发起对黄河的大规模工程 治理。北方推行封贡互市,还大量补贴中小商户。最逆天的是,明初的“海禁” 国策,他都大胆废除,史称“隆庆开关”。这些逆天的事,收获也丰硕:不但国家财政收入滚雪球增加,黄河之 后五十年没大灾。最红火的还是海外贸易,一度把每年世界三分之一白银,全都 赚到中国。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有多苦。
比如开放沿海港口这事,刚推行没几天,京城就有人故意撒盐,明明 高拱没儿子,却偏传他儿子去了月港,当上了肥差。
甚至每用一个人,都是无比艰难。高拱慧眼识金的水利大师潘季驯, 正卷着袖子在黄河泥汤里打滚,就不断有奏折上呈皇帝说潘季驯贪了工程款,气 的刚爬上岸的潘季驯,听说后当场气吐血。
甚至高拱上班下班,都有愤怒的爱国官员,拦路挡道追轿子,大街上 扯着嗓子追着骂。吓得高阁老一辈子相濡以沫的老妻,都在轿子里抹眼泪,说咱 还是回家吧,这官别当了。
所有的一切,他都坚持下来了。每一件后世看来简单的事,都是顶着 风挨着骂,三年里一件一件的做完,到大明终于熬过了苦年头,患病中的隆庆皇 帝朱载垕,特意把高拱叫进宫,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苦了你了。
三年里从没叫过苦的高拱,顷刻间泪如雨下。
直到几年后退休归家,说起往日沉浮,还给学生感慨说:做官以前读 史书,看到张良运筹帷幄,李愬雪夜下蔡州,总以为容易。直到真当了官,才知 道哪怕做成一点小事,都是格外难。当初年轻无知,真是看轻了先贤。
因为一个弯得下腰,下得去手的破壁成功者,始终得具有的,是面对 种种困难,坚韧扛起痛楚的勇气。
中学生励志故事及感悟: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赶我走 回家,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一个温暖的词汇。但对我来说,它是一个 敏感词。我不愿谈起我的家庭,就像奔跑离去的人不愿回头一样。
作为一个年仅24岁的学生,我离家在外的时间却足足有八年了。八年 来,我辗转于各个城市,求学,打工,探亲,用过的火车票攒了整整一盒。前三年,每年寒暑假回两次家。上了大学,变为一年一次,而自从两年前我被父亲呵 斥着赶出家门之后,便再也没有回过了。
2014年那个除夕夜里,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背着沉重的吉他,一个 人坐上火车,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见我那刚生完小孩的姐姐。
时间回到1992年8月某日,故事从父母忘记我生日的这一天开始。
我出生于一个多灾多难的普通农村家庭,我的父母在第三胎时终于迎 来了一个儿子,喜不自胜之下情不自禁,然后一次意外让我不期而至,成为这个 贫寒家庭的第四个孩子,同时带来的还有巨额的罚款和养育成本。
父亲在我满月之后,将我送给了邻县的一个煤老板,直到惊动了远在 湖南的外婆,老人家唇干口燥地劝阻,才把我要了回去。与“富二代”身份擦肩而 过的我,自此开始了坎坷曲折的寒门子弟奋斗史。
在我从小的印象中,我的家庭总是充斥着大大小小无数次的争吵和无 休止的怨怼,辍学、出走、失踪、反目、离婚、自杀……那个矮矮的老房子从外 面看上去毫不起眼,门一关,谁会知道里面发生了多少对我来说撕心裂肺的事情。
如果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我的家庭应该是最复杂的样本, 以至于我至今无法解释它是如何一步步衰败至此的。时至今日,一家六口分散各 地,各自过着并不圆满的生活,彼此之间很少联系,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哪怕只 相隔一两个小时的路程。自从八年前大姐随着寒酸的嫁妆出嫁后,我们家就再也 没有完整地聚过一次,过年回家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少。
他们就像破茧之蝶般,一个个逃离农村,逃离这个千疮百孔的家,逃 离暴躁专制、不可理喻的父亲。最后只剩下我陪伴父亲时,他已经厌倦了被离弃 的感觉,于是他亲自把我赶走,还叫我跟他们一样,永远不要再回来。当时我沉 溺于悲伤,并未能明白,也许父亲不是不需要我,而是太需要一个完整的家。
其实我不经常想起那个大冬天我光着脚走出家门的画面,尽管当时我 是那样近乎绝望地哭喊着,尽管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母亲想要一死了之的决定。
母亲不喝农药的时候,都在认真地活着,活得比谁都用力。她努力工 作,生活节俭,即使一个人住在不足20平米的廉价房里,她依然可以把日子过得 看起来很体面。离开曾经依靠的男人,她一样可以自力更生,甚至独力承担起了几个孩子的各种费用。
她和父亲背着我们偷偷去办了离婚证,却没有藏好,被我无意中翻出 来,同时翻出的还有一张陈旧的结婚证。这两个看起来差不多的红本子,就这样 粗暴地概括了父母从青春到苍老的近三十年婚姻岁月。我惊讶于自己的平静,然 后默默放回去,只字不提。
离了婚之后,每年过年母亲的去处都是让我们最头疼的事情。她现在 已经辞去工作,专职帮二姐带小孩,但二姐要随姐夫回婆家过年,又不忍丢下母 亲一个人,便试探着问要不要帮她买回湖南的票,母亲只应了句:先不着急吧。
要是搁在几年前,母亲肯定会一口答应,因为连我都看得出来,她无时无刻不想 着回去,回到那个承载了她许多童年美好回忆的家乡。但拖家带口的,她不敢乱 花钱。
2013年,大舅妈六十大寿,我陪母亲回去了一趟,感受到多年人事变 迁的尴尬与隔阂。乡音已改,归人如过客。打那以后,母亲再也没提过回湖南的 事。外婆还在世时,她迟迟未能回去看看;外婆一走,便也带走了她最后一个可 以回去的家。
很多在外闯荡的年轻人无所畏惧,是因为他们知道,不管自己走多远, 身后都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游子都有一个回味无穷的 故乡,不是每一片落叶都能如愿归根,不是每一所房子都温暖坚固足以抵御风雨 侵袭。
2012年回家,发现老家的房子出现了裂缝,而隔壁邻居的房子已经倒 塌了,我开始忧心忡忡起来,鼓起勇气跟父亲商量:要不,出去租房住吧!父亲 把眼一横:嫌钱多啊——可这屋不能住人了呀。父亲沉默良久,语气难得温和地 说:我就等着你们哪一天回来给我盖新屋。我无言以对。
这些年每到春节前,总是有不同的人来问我,为什么不回家。我纵能 找到一万个借口敷衍过去,内心也无法逃避这个问题。我曾以那样惨烈的方式离 开,又如何再若无其事地回去我还未找到与过去握手言和的方法,回去又能改变 什么 我只能加倍努力。
也许哪一天我足够强大了,拥有了可以幸福的能力,我就会回去,拾起曾经断落的瓦片,重新造一所房子,撑起这个饱经沧桑的家庭。我知道这一天 终会来临,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也从未怀疑过。
今年母亲在惠州,大姐在佛山,二姐在汕头,三哥在广州,父亲依旧 留守老家兴宁。我不知道春节要去哪儿,他们也没问我,过年不讨论回家问题, 已经成了我们之间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我决定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饭堂伙食 倒是挺养人的,特别照顾留校学生。
只是,外面的饭再香肉再好吃,我也怀念多年以前的冬夜与家人分食 的一口酿酒。那时候一桌热菜,六双碗筷,家人围坐,灯火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