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精品微课程建设思路:中职课程

中职教育精品微课程建设思路

中职教育精品微课程建设思路 【摘要】本文分析精品微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阐述精 品微课程的定义及相似概念区分,并从建设的理论依据、建 设思路、建设内容三方面详述微时代下“六个一流”中职教 育精品微课程的建设,以期规范和推进中职学校微课程的科 学性、系统性、规划性、示范性。

【关键词】互联网;中等职业教育;六个一流;精品微课 程;建设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衍生出的微型化 技术持续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微课以其 短小精悍、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等优势特点,能够满足人们 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具有很大 的市场需求空间。基于此,笔者提出建设中职教育精品微课 程的概念以及“六个一流”的建设思路,规范和推进中等职 业学校微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规划性、示范性建设,补 充和完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中职教育改革实践迈出坚 实的脚步。

一、精品微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精品课程发展面临困境 1.高科技发展,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教育部于2003 年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时值电脑大量普及,智能手 机还未兴起,因此,学习者主要依托电脑学习精品课程。如 今14年已经过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学以上年龄群体已基本实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轻巧、便携、实用的智 能手机逐渐替代电脑成为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生活、 工作的最重要的载体。然而,传统的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容量 大,对硬件配套设备和网络速度要求较高,而学生的智能手 机硬件比不上电脑。因此使用手机学习大容量的传统精品课 程往往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 传统精品课程视频资源的兴致。2.视频时限长,实用效果 难以达到预期传统的精品课程大都是按照一节课时的时间 进行设计和制作。传统精品课程视频资源的时长一般是45分 钟,而一般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平均只有10分钟。

因此,即使传统精品课程的知识全面、内容精彩,如果学生 在观看视频的10分钟后注意力涣散,那么学习效果就呈现递 减趋势,这些精品课程也就无法发挥预期的教学作用。3. 资金投入大,投入与收效相差甚远传统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是面向社会开放,为教师同行的信息化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资源。传统精品课程建设涉及 面广、技术复杂、周期长,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和物力。但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显示,传统精品课程仅实现 了第一个目的,却在直接运用于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致、 效果等方面存在难以攻克的问题。已开发的不少传统精品课 程的访问和使用率过低,投入和收效之间未成正比。

(二)微型化学习时代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衍生出的微型化技术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微信、微电影、 微小说、微讲台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个时代。

“微”事物的蓬勃发展不仅是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是这个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爆炸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微”信息生成、处理、推送、接收的手段更加便捷,“微” 信息更加实时、透明,满足了人们在有限的“碎片化”的时 间里对信息进行即时、大量、有效接收的需求。微型化学习 时代的到来是不是意味着传统学习资源面临着被淘汰的命 运呢?网络上现储备的传统精品课程学习资源已经十分丰 富,完全淘汰意味着一切必须重新再来,是一次从经济到精 神上的巨大的打击。这种预测并非毫无依据。目前,微型化 学习的时代潮流已经促使传统精品课程学习资源逐步从付 费走向免费。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通过“开放 课件”(OCW)项目,将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部电子课程资源 通过互联网供人们免费使用;
从2003年开始,我国建设国家 精品课程1500多门,并免费在互联网上开放。如今全球已经 有成千上万门课程的教学视频被免费共享。为了适应微型学 习的社会需求,打造新的精品资源品牌,各类学校的专家、 学者从传统精品课程资源着手,对原有优质资源进行提炼、 改造,为求以最简单、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传统精品课程资 源价值的提升。

二、精品微课程的定义及相似概念区分 (一)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 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与学的活动。

(二)微课程 一系列相关联的微课和教学资源构成,以在线学习或移 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是一门系统性、完整性的课 程。

(三)精品微课程 是精品课程在慕课环境下转化的产物。它既具备精品课 程的一流的师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 特点,也具备了微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同时利用教 学主题相关的支持性资源,对某个知识点开展教学的特点。

(四)精品课程与精品微课程的区别。

三、精品微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建设的理论依据 1.个性化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 过程是实现自我和追求个性的过程。为使学生各方面获得自 由、充分、和谐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多维的学习资源,针对 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采取合适的手段、方法、内容、评 价方式。开发微课资源的目的是“传道”,是“授业”,更 是“解惑”,解惑的主要目标就是个性化学习。2.混合式 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面授学习的优势和在线学 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 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 (Blended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 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 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 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 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3.“互联网+教育”的 精准服务推送理论“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形态, 反映了“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也是教育用互联网技术建 立各种教育、学习平台。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可以“+”任 何元素,可以“+德育”,互联网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增加 了信息量;
互联网实现了多媒体交流,促进了德育手段的现 代化;
互联网消除了面对面存在的顾虑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压 力,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 性;
可以“+”课程,可以建立慕课平台,以线上线下混合 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教师传 授与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共同体,实现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
可以“+”教学,通过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使师生 由线上线下分离变为线上互动结合、讨论交流的体验得以实 现。“互联网+”中的“+”实现的就是一种跨界,是由此及 彼的衔接,在跨界连接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新形态。(二)建设思路 当前,微课以短、小、精、趣、针对性强等优势特点, 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 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和努力 规避其碎片化、不系统的缺陷,在进行精品微课程的建设中, 根据完整的教学过程要素,制订“六个一流”的建设要求, 把精品微课程建设包含为拥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的微课资源、一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一流教材、一 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系统课程建设。1.精品微课程教学队 伍建设精品微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建设一支信息化教学水平 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教师团队。经过项 目建设培养善于微课设计、微练习或微思考开发、教学经验 丰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团队,培养善于资源整理及学生 讨论管理的助教团队,培养精通微课编导、拍摄、后期剪辑、 网络上传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团队。2.精品微课程教学内 容建设微课程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组织碎片化的课程体系,线 下课程是以岗位分析、基于工作过程以知识整合的课程体系, 两者知识建构的方式不同。微课程要对原课程解构、拆解知 识点→择取凝练核心知识点→重新创意、设计、结构课程来 构建知识。线下课程要通过选取工作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 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来构建知识。通过项目建设以知识点为基 础的碎片化的适合网络传播线上课程教学内容和注重专业 素养、实际动手能力的线下课程教学内容。3.精品微课资源建设精品微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一流的微课资源的建设。

“智慧”“美貌”“技术”为一体是一流微课程的特征。一 流的微课资源应该具备精准的选题、优秀的教学设计和灵活 多样的呈现形式。精准的选题就是选择学生“记不住”“听 不懂”“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的知识点;
优秀的 教学设计就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完整,教学方法得 当;
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就是技术上可以采用PPT动画式、 画中画式、课堂实录式、实地拍摄式、可汗学院式、二维三 维动画式等,但是无论教师采用哪一种呈现方式,其最终的 目的都是为了展现教学内容,为了保证传递教学信息的准确 性、科学性。4.精品微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建设通过 微课、翻转课堂的基本理论学习研究和探索,结合国内外实 施情况和经验,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123”微课教 学模式。“1”指以1组微课视频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
“2” 指教师根据2套教案组织微课程的教学活动。其中,以微课 教案组织视频设计于制作,以翻转课堂教案组织课堂学习、 实操和课后自学;
“3”指学生根据3组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 习。其中,任务单指导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
助学资 料为学生探究、创新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和帮助;
实操训练包 括微课平台中的微练习、课堂综合练习、实操练习,将学到 的知识进行逐级的内化、迁移,使其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本课程考核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前、课中与课后结合;

同时也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成 绩主要由线上微课学习成绩+线上微练习成绩+线上讨论成 绩+线下课堂综合练习成绩+线下课堂实操练习+课后创新拓 展学习成绩六部分组成。各部分完成情况教师自主设定各部 分比例,由慕课平台自动实时统计;
线下学习成绩主要由团 队成员互评与学生自评和师评情况综合而成。5.精品微课 程教材建设基于数字出版的理念,借助二维码等新科技技术, 将微课资源和书籍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以纸质图书为 载体又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立体教材。立体教材内容包括:
微课视频、案例素材、模拟情境、演示动画、考试系统和课 程资源网站等。教材表现形式可以是纸质图书、电子书、音 像光盘、网络出版物等。教材的各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 有机的结合,是形式上的立体化,同时也是教学内容、人才 培养方式、教材应用的服务等方面的立体化。6.精品微课 程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线上和线下教学管理机 制。线上建立高速稳定、使用便捷的精品微课资源应用平台, 如在学校官网、学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精品微课专栏,并开 通评价功能,确保精品微课资源能面向师生随时随地公开。

线下由学校教务科牵头,制订和推行以引导、鼓励为主的微 课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效。

总而言之,六个“一流”中职教育精品微课程建设,是在确 保了教学过程要素的完整性、连贯性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 的课程进行微型化的科学性、系统性、规划性、示范性建设,能够很好地集中力量分工合作、合力建设,提高建设成效, 避免因重复开发而造成的建设成本浪费,推动相关教育资源、 教学手段、管理机制等的同步更新。在组织教学队伍进行精 品微课程的过程中,也必将能够进一步树立教师的课程意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职 教育课程体系,推进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中职学校教学 质量,增强中职学校综合竞争力,推动中职教育改革实践迈 出坚实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张成武.“慕课”浪潮推动精品课程转型升级[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1) [2]程潇,官翠玲.“微课”(micro-lecture)在《现 代物流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融合[J].经济管理者,2013 (31) [3]伍柯,于宽.微课在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 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5(4)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 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3) [5]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 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6]徐金海,张新平.教育管理的内涵、特点及发展 趋向新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