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环境下城乡教育平衡发展论述]论述平衡记卡的内容

中原经济区环境下城乡教育平衡发展论述

中原经济区环境下城乡教育平衡发展论述 中原经济区环境下城乡教育平衡发展论述范文 21世纪是一个技术愈加先进、竞争愈演愈烈及极力凸显 人才素质的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吐故纳新的新世 纪。新世纪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 才素质的关键途径在于教育。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是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的关键所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 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中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 遇,促进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是支持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与 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教育公平理论与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活 动,其组织形式、管理形式的变革与进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 不断进步。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发展、经济持续 稳定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其中,个体发展是教育的 最首要功能,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促进 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国有家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强调社会公平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 定,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 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严格规定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和义务,为保障公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平等地位作出突出贡献。

“公益性”和“统一性”是其最基本的两个特征,“公益性” 侧重于从农村开始减免学杂费问题,至2008年全国范围内已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先农村后城市的工作步骤凸 显了国家实现教育均衡的决心和重大举措;
“统一性”是贯 穿本法的核心理念,强调“不同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的 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 育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实现全民个 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城乡教育均衡与教育公 平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此法从颁布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 年,对中国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合理配 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城乡教育均衡 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差距 是缩小校际差距的重要方面,是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中亟待解 决的问题。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 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 势,而扭转城乡教育差别则是扭转城乡差异的重要子命题。

体现了社会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深切渴望。长期以来,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基础教育政策出现严重偏颇,即优先满 足和体现城市居民的利益,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在教学资源、师资条 件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这都成为建设新农村和教育统筹发 展的障碍。以统筹促平衡、促发展,已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 距的必由之路和必要途径。需要说明的是,教育均衡发展是 一种相对均衡,旨在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发展差 距,不是一味地或片面地追求平均主义,而是建立在个体原 有发展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采取合理化手段, 充分协调和平衡教育机会、资源、资金和利益等,调动各方 积极主动性,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政 治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而持续的变革。教育是社会的一个 附属体系,反映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社会状态下的相应 产物。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 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机会呈 现不均等特征和趋势,教育机构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可利用和可占有的资源不同,造成各阶 级间教育机会和收益差距悬殊。世界和社会的稳定也要凭借 一定程度的“公平化”。在一定程度上,贫富差距程度是影 响社会稳定的指南针,反映在教育领域则是教育均衡发展问 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仍是公众 关注的核心问题。政府以全民利益为核心,利用一切可利用 的手段缩小教育差距,然而现代社会所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使得教育的公平化和普及化任重而道远。河南省位于中国的 中东部,有“中州”、“中原”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 浑厚。境内有多个朝代的都城,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的缩影, 为河南发展留下了大量宝贵遗产。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全 国主要的教育大省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和经 济发展特征铸造了特有的经济发展区域。2011年《国务院关 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是中 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标志。

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对河南和国家总体可持 续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以民为本”思想内 涵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进 中原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其在全国区域 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该意见着重强调积极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措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把城乡均衡发 展作为河南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河南省农村人口较多, “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重大症结。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要靠发展教育靠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这对促进中原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了新要求。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指出现阶段义务教育 的发展规划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 局,建立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 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地方倾斜,加快缩小城乡教 育差距。本纲要充分凸显城乡教育均衡的紧迫性,为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蓝图。河南省范围内,城乡教育教 学资源分布不均衡,师资力量差距较大,教育效果相差悬殊, 严重影响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总体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 制约着构建和谐区域的总体规划。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首要任务。

推进中原经济区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 公平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 稳定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更是河南省中原经济区 建设的主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