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医儿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医儿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中医儿科学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研究 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学科。课程内容在生理病理、辨证论治、 预防保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中医及儿科特色。为顺应上海中医药大学新课程改革 的要求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针对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在 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应用、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以期 推进本学科教育改革。1适时更新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根据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学时安排和具体情 况,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增减等处理:(1) 目前使用的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 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医儿科学》,该教材由汪受传、虞坚尔主 编。教材具用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内 容适合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2)一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必讲内容,如肺 炎喘嗽、哮喘病、泄泻病等。安排学生自学临床少见病、罕见病如寄生虫病、胎 怯病、硬肿症。(3)个别疾病虽然常见,但与其他疾病相似或学生较易理解, 如咳嗽病、奶麻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论学习。(4)部分学生不易 理解、掌握的内容和疾病,如腹泻病涉及的小儿液体疗法、小儿惊风等作为教学 中的难点进行讲解。(5)“多发性抽搐症”这一节多年来在儿科及针灸学均有讲 授,为了避免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教学时数,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将此节 定为自学内容。通过精简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生 的专业培养口径。
2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世纪对医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具备广泛的专业技能、扎实的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自学、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及较广的适应能力和 竞争、创新意识。为此,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特点,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对于教材中要求熟悉和了解的部分章节如便秘病、鹅口疮等以此 种方式要求学生自学,教师采取答疑、总结等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解答 和归纳总结。2)小组讨论。分两种情况进行。对学生不分专业的给予同一问题 进行讨论,如“你如何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儿科有何特点?”、“对小儿推 拿疗法有何认识?”。(2)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方案。如第七章肝系疾病的第三节癫痫,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可提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学习并解答:①本病除与晕厥、癔病性发作鉴别外,还可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其鉴别要点有哪些?②本病治疗上有哪些单方验方?而对于针推专业学生可提 出以下问题:①癫痫发作期和缓解期取穴有何异同?②《千金药方》中的“十三 鬼穴”为哪些穴位?3)病例分析。教师结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给予学生典型病 例,各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肺炎喘嗽和咳嗽病通过实际病例的对比,加深 学生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和区分。4)情景模拟。借助大学实训室、模拟人系统, 模拟儿科常见急症如高热惊厥、哮喘持续状态等,检验学生对急重症处理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中医儿科学作为临床主干课程建立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在学生科室轮 转学习的基础上,为每位学生配备1—2名临床教师,对学生技能、临床思维和职 业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强化。同时,聘请老中医工作室成员担任“中医学 专业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计划”临床导师,并在基础学习阶段就予介人。学生 经实训考核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习教学中采取:人科告知一实际讲解一学 生侍诊或独立操作一出科考试的程序模式。通过实习,带教老师发现学生存在的 共性和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利用教学录像、典型病例讨论等方法强化 和锻炼学生的临床能力,使学生在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中医辨证思维方 法及独立分析处理病人等方面得到提高。
4建立网络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