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湾报纸中文学发展的契机以《中国时报》之人间副刊为例 台湾报纸

浅析台湾报纸中文学发展的契机以《中国时报》之人间副刊为例

浅析台湾报纸中文学发展的契机以《中国时报》之人间副刊 为例 民众接触文学亦或是关于文学相关的讯息大多是通过 报纸副刊,副刊的文学作品成为很多人在空闲之余所接触到 的最多的艺术园地,副刊举办文学奖更是对文学发展起到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的分析, 浅谈台湾报纸为文学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契机。

摘 要:
人间副刊;
文学;
契机 一、前言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9月15日——2010年10月15日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人间副刊”出版时间为每周 一至周五,选取数量共为22份。

《中国时报》是台湾民营报纸,起初名为《征信新闻》, 1960年改为综合性报纸,为经济专业报。《中国时报》创办 于1950年10月,1951年4月原国民党中央常委余纪忠接办, 1968年正式改名为《中国时报》,成为当时台湾第一家彩色 印刷报纸。《中国时报》的宗旨为:“反映舆情,评论时政, 讲理性,辨是非,促进社会和谐”,与《联合报》、《自由 时报》、《苹果日报》(台湾版)并称为“台湾四大报”。

《中国时报》在1973年增加为两大张,为了追求文化思 潮的提升,并致力于副刊内容水平的加强,进而促进了一场台湾报业副刊革命的运动。1975年,《中国时报》“人间副 刊”出现,并呈现异于传统报纸副刊的崭新面貌,“内容由 文学扩及于文化,并实行多项革新措施,副刊在报纸上的地 位从附庸大幅晋升,掀起了报纸副刊革命性的潮流。”正是 “人间副刊”对台湾报纸副刊起到了革命性的潮流,所以本 文才选取《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为分析对象。

(二)研究方法及意义 本文采取统计法,对《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进行量 化统计分析,并对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探询“人间副刊”性 质,进而阐述报纸中文学发展契机。

《中国报纸副刊学》针对“副刊”做出的解释为:“报 纸中的副刊,简称为‘报中刊’。‘报中刊’的出现虽迟于 ‘刊中刊’约半个多世纪,但很快受到读者的欢迎。这种有 别于新闻、评论和广告的报纸版面,能丰富报纸的内涵,最 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已经成为综合性大报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这种副刊已十分普遍,一般所说的副 刊,便是指这种报纸中的副刊。” 副刊的出现受到读者欢迎,它是一种不同于新闻、评论、 广告的报纸版面,能丰富报纸的内涵,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 兴趣,成为综合性大报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副刊不仅在形式 上以多风貌、多姿彩的表现,来反映现实、重建人生、带动 文化,更要在内涵上,承担起桥梁、窗户、旗帜、天秤等作 用。当代报纸副刊类型主要为:文艺型、综合型、专题型。

所谓文艺型,顾名思义,也就是刊登诗歌、散文、随笔、小 说等作品;
综合型,则是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属于文化类 的文章均可刊登;
专题型为现代信息整合背景下的产物,专 刊、周刊主要采用的形式,新闻性强烈,贴近生活。

针对台湾报纸副刊性质及文体特征分析,探索报纸副刊 对文学发展作用,同时也透过对台湾报纸副刊分析,为更多 报纸副刊发展提供参考,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媒体化时代背景 下,为传统媒介——报纸,提供更好的借鉴作用。

二、“人间副刊”分析 (一)栏目的设计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版面有以下栏目:“掌 故俱乐部”、“青春试笔,学生作品”、“三少四壮集”、 “ 当代视觉走廊”、“ 文化看板”、“ 人间诗选”、“ 小 笔记”、“ 台语诗”、“记忆”、“33届中时文学奖”、 “中时60与我”等等。

“人间副刊”各栏目数量及百分比为:《掌故俱乐 部》数量为3份,百分比占3.7%;
《青春试笔,学生作品》 数量为5份,百分比占6.2%;
《三少四壮集》数量为18份, 百分比占22.2%;
《当代视觉走廊》数量为6份,百分比占 7.4%;
《文化看板》数量为8份,百分比占9.9%;
《人间诗 选》数量为2份,百分比占2.5%;
《小笔记》数量为1份,百 分比占1.2%;
《台语诗》数量为1份,百分比占1.2%;
《记忆》数量为3份,百分比占3.7%;
《33届中时文学奖》数量 为6份,百分比占7.4%;
《中时60与我》数量为2份,百分比 占2.5%;
《myfone行动创作奖》数量为6份,百分比占7.4%;

《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数量为3份,百分比占3.7%;
无划分 到栏目文章数量为17份,百分比占21%。具体到饼状分布图 如下:
图1“人间副刊”各栏目饼状分布图 透过数量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时报》“人间副 刊”中,“三少四壮集”百分比最的,在22份“人间副刊” 中,18份报纸有“三少四壮集”这个栏目,可以说是“人间 副刊”固定栏目。其他栏目出现频率不及“三少四壮集”的 一半,而且在“人间副刊”中,没有划分到栏目里的文章所 占比例仍然比较大,这说明了“人间副刊”每天对栏目的选 择、文章的确定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

《人间副刊》内容为文学作品、文学活动报道以及一些 作家的生活趣事等等,由此看来,《人间副刊》类型应为“综 合型”。

(二)文体特征 1.文学性 《人间副刊》的文学性很强,其中“青春试笔,学生作 品”、“人间诗选”、“33届中时文学奖”栏目的文学性更 强,都是具有一定文学底蕴的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一 定的美学魅力。副刊文学作品的刊登也为文学作品的流传提供了更为 广阔的天地,为更多的受众提供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机会,也 让更多的读者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审美上的娱乐、精神上的 满足。

2.新闻性 副刊作品刊登的同时还需具有新闻性。何为“新闻性”? 用一句话概况就是:不脱离最近发生的事件。在“人间副刊” 中针对时事而设定的栏目就有“33届中时文学奖”、“中时 60与我”、“myfone行动创作奖”、“文化看板”,均是新 近发生的一些文学类的事件,比如:国际上学术会议报道, 以及某些学者采访会或见面会,一些促进台湾与世界文化相 互融合的活动信息,也会在“人间副刊”中刊登。这些栏目 虽然看似都是文学内容,但是却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没有脱 离报纸的“新闻性”。

3.评论性 此外,“人间副刊”还刊登了一些比较严肃的文学作品、 知识性和论述性较强的评论。尤其是针对文学界存在的一些 弊病,以故事为题材进行编排、评论,借以讽刺或提出建议 等。

4.趣味性 “人间副刊”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刊登了一些富有特色的 照片,即“当代视觉走廊”栏目,并介绍比较优秀的摄影作 品,也介绍著名艺术家及其作品,将文化活动各个层面配合副刊各种形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

“掌故俱乐部”栏目更是具有一定趣味性,此栏目主要 刊登一些大作家的亲朋好友写作的关于作家生活中的趣事, 让读者更加了解大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其栏目以“大作家 的小故事,比历史更活泼,比传记更轻盈”为目标。如符立 中先生《淑女与臭豆腐》一文中,就介绍了张爱玲的生活喜 爱等,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张爱玲。

5.大众性 《人间副刊》对文学作品的选择都是从大众角度出发, 为的是增加推广阅读的广度,而“中国时报文学奖”更是以 大众为主,为的是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加入到文学写作中来。

“中国时报文学奖”创设于1978年,在这30多年的岁月 中,《中国时报》不断努力,鼓励一批又一批的普通民众参 与文学作品的写作,这一奖项设立的主旨为“肯定人性尊严, 反映社会面貌,激励民族大爱”,评出优秀作品,并刊登于 《人间副刊》,对于获奖者予以一定的奖励,这为推动台湾 文学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作为形象的描述的文化载体,副刊采用特殊的思想、文 化与读者交流,这是一种灵魂的沟通,把文章体现的审美情 趣传递给了读者,起到了潜移默化、提升文化品位的作用。

透过本文的分析,了解到很多人接触文学或者关于文学 相关的讯息都是通过报纸副刊,副刊的文学作品也成为很多人空闲之余所接触到最多的艺术园地,而副刊中举办的文学 奖更对文学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奖项设立为更 多作家提供了阵地,让他们可以一展心中抱负,《中国时报》 文学奖的设立已经有三十几年的历史了,为台湾文学发展孕 育了更多的作家。

在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怀疑“副刊” 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副刊”的存在究竟可以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透过对台湾报纸副刊的分析,可以得知“副刊”的存 在对于文学或者可以说是对于社会文化起到一定的引导与 推动作用,对于提高民众的文学素养与文化素质有着一定的 潜移默化的作用。

报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是一种最方便、最有影响力的文 化载体,通过对台湾报纸副刊的分析研究,为大陆报刊副刊 的经营提供一些借鉴的思维和方法,以促进媒介在信息传播 中,守住良好的文化底蕴,为大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目 前,我国正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报 纸的副刊是早就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的文化阵地,我们应该借 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东风,把报纸副刊做得更有特色,成为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有力的传播载体。

参考文献:
[1]姚福申、管志华.《中国报纸副刊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田建平.当代报纸副刊研究[A].保定:河北大学 出版社,2006年版. [3]罗贤梁.报纸副刊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1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