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同步课堂_游戏精神与小语课堂

游戏精神与小语课堂

游戏精神与小语课堂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学 生厌学、效益低下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我们往往过于夸大课 堂的教育工具性功能,纯粹为获取知识而教,甚至使教学沦 为考试升学的工具,忘记了课堂是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旅程, 是不可复制的童年生活。正如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 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所说:“教育不只是 奔向目的的手段,它在操作中找到了自身的意义。”忽略了 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课堂中的童年就被“风干”了。

笔者认为,打造小学语文新课堂,首先要寻找课堂的精 神基座和灵魂。游戏精神是个不错的选择。荷兰哲学家胡伊 青加说:人具有游戏的本质,人是“游戏的人”。“游戏的 真正主人,并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游戏也就是具有 魅力的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去的 东西,就是在游戏中赢得游戏者的东西。”心理学研究也表 明,儿童审美的基本方式就是游戏。好的教学应具有一些游 戏特质:它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支配”教学的过程,而 是师生双方共同为教学本身所吸引、所诱惑,从中感受学习 乐趣的过程。

怀特海的过程理论也认为,无论是什么具体的学习或者 宏大的教育计划,都将遵循“浪漫→精确→综合”这个无限 重复链接的循环。小学处于浪漫阶段。自由、感性、整体、 灵动等与浪漫有关的词语,其实就是游戏精神的实质。小学语文课堂适度渗透游戏精神,是完全符合学理的。

游戏精神观照下的语文新课堂,须关注以下几个维度:
一、儿童视角 童年,应当是思考小学教育的原点。语文教育不能演变 成记忆教育、考试教育、作秀教育。否则,学生便越学越难, 越学越厌。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 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他还有一 句名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 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在游戏中,参与者总是全身 心地投入。传统教学论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而在游戏精神视野里,课堂中的师生都应当是平等的参与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游戏精神观照下的语文新课堂,首先 要去除急功近利的遮蔽,让课堂顺应学生的发展节律。我们 经常见到老师为了教学顺利进行,回避真实的学习矛盾,让 课堂成为小部分优生的天下。笔者多次组织作“关于课堂提 问分布”的课堂观察。一堂公开课,优等生的课堂单独表现 机会占所有学生的80%以上,后进生则成了被边缘化的“配 角”。这显然不符合教育的本质。

同样在公开课现场,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课堂艺术“高超” 的教师,为了展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先选择一位 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读,教师指导后再选择一位水平较高的 学生读,或者索性请班中的“朗读大王”来读,最后请全班 像“朗读大王”那样读。不能完全否定这样安排的教学效果,但毫无疑问,这种策略考虑更多的是舞台效果,是为了博得 听课老师的认可,而不是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不然就不 会出现课上完了,仍有学生连课文都无法读通顺的怪现象。

公开课受功利遮蔽的另一个表现,则是课时意识问题。

为了更好地煽情,展现更好的舞台效果,教师往往会忽视语 文学习的一些基本规律。对文本“斩头去尾留中段”是普遍 做法。一位老师和我聊起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分时说:公开 课如电影,大容量、节奏紧凑、精华集中、大成本;
常态课 则如电视剧,平常一点、成本低一点。我不敢苟同。在我看 来,无论何种教学,都应因学生而存在。如果说教学就是一 场严肃的游戏,那么学生必定是主人,教师应当归位于“平 等中的首席”。任何抱有作秀企图的课堂里,都不会有真正 的游戏精神。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往往沦为教师实现某种目 的的工具。

游戏是游戏者的游戏,课堂是学习者的课堂。游戏的参 与者就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过程中,他人只能是旁观者, 不可能代替游戏者进行游戏。同样,课堂教学中的观课者一 样是局外之人。一味取悦听课者的行为,其实都是对教育精 神的践踏。

二、走向愉悦 一位动物学家将动物行为分为两类:接近与回避。我们 会本能地接近快乐的事,回避有可能带来痛苦或不愉快的事。

愉快像胶水,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吸引我们朝向我们喜欢的方向。小语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体验到语文 学习的愉悦感。然而现状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布置大量书面作 业,甚至置国家有关规定于不顾。学生很少体验到学习语文 的乐趣,接下来的本能反应就是“回避”。

教学活动与一般游戏不同,它有鲜明的目标性。但高明 的教学活动,学习的目的往往不易被察觉。学习完成,目标 也自然达成。目标越隐秘,教学效果往往也越好。这就是蕴 含游戏精神的课堂的魅力。它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快乐、愉 悦。

有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积累词汇,叫大家背成语词典。开 始学生觉得新鲜,但过一段时间就感到乏味。这些强迫自己 记下来的成语因为缺乏联系和运用,最后成为消极词汇。后 来教师改为课前三分钟接龙比赛,效果大为改善。学习被注 入了游戏元素,自然也就事半功倍。

再如教学《春雨的色彩》,课进行到一半,教师安排了 这样一个课中操:
小朋友,想不想跟着老师去田野听一听小鸟们的争论? (生点头)那就让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春天的美景吧!(音 乐响起,学生起立,跟着老师一起走。) 小朋友,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柳树也绿了,我们来学 学它们的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做一边说:我学小草钻 一钻,向左钻,向右钻。我学柳树弯弯腰,我学柳树跳跳舞。) 小朋友,春天到了,许多花儿开了,跟它们打声招呼。(教师出示写有花名的卡片,领着学生读。学生一边读一边 打招呼。) 小朋友,春天到了,许多小鸟也飞来了。(学生跟着教 师学鸟飞:我学燕子飞呀飞,我学麻雀飞呀飞,我学黄莺飞 呀飞。) 嘘,大家快坐好,小鸟们都到齐了,他们的争论开始了, 大家可要仔细听了。

游戏,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与教学 的“自然”语境融合在一起,教学就会和游戏一样,激发出 儿童内在的参与热情。课中操在这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唤 起学生有意注意的形式,它已拥有更多语文教学内涵。学生 玩起来动起来,还为下面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课中操里提 到的小草、柳树、各种花的名字、各种鸟的名字,都是课文 中的生字。游戏中学生无意识地与它们打了个照面,为后面 正确朗读课文降低了难度。

我们经常为课堂效益低下而苦恼。上述案例给了我们很 好的启示:在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之后,需要的是蕴含有 游戏精神的巧妙设计。

三、规则和自由 教学活动中渗透游戏精神,就意味着教学要走出成人单 向控制的阴影,让儿童走向自由。这种自由有内在的规则, 不是混乱或放任。其规则源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建与分享。它 至少包括教学公共规则和学科规则。前者是儿童之间交往合作的基本伦理标准,后者则带有强烈的学科属性。一位教师 曾写过这样一个案例:
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正在认真写字。教师不时弯下 身子指导学生写字,不时摸摸学生的头表示鼓励或赞许。细 细听,听到了学生之间友好的提醒:“小松树!”听到的学 生立即坐直身子。提醒的学生则露出友好的微笑,他自己也 坐得更挺更直了…… “小松树”,局外人乍一听摸不着头脑,但细细体味就 不难发现其中透射出的教育实践智慧。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 中以“小松树”这一形象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坐姿, 久而久之,“小松树”便成为师生间、生生间的默契语言。

基于相互信任的心灵沟通,它能充分发挥自律、互律的效能。

具体到一堂课上,这样的学科规则往往会具化为对学习任务 的要求。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正是游戏中的严肃才使得游 戏完整。一定的规则是教学效益的基本保障。

四、生成智慧 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刺激,游戏者就会感到无聊,甚至 退出游戏。同样,课堂中如果缺乏思维的挑战,学习就会“表 面滑行”,甚至令学生神游于课堂之外。从本质上说,教学 有效性的核心其实就是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例如听写字词这一环节,传统做法是师读生写,久而久 之就容易产生懈怠。如果把听写设计成猜字猜词、一分钟速 记等教学游戏,学生思维就会被激活,参与热情就会高涨。有的时候,整篇课文的学习也可以设计成一个游戏。一 位教师执教《庐山云雾》一课,教学主线就是让学生根据文 本内容为庐山云雾的画面配音。这个任务既新奇又有挑战性, 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学生的言语智慧也得到了充分激发和培 育。

同样是《威尼斯小艇》的教学,我们来看两位老师不同 的处理: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自读“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部分, 用自己喜欢并富有创造性的形式,设计一个板书。

(学生自读感悟设计板书。几分钟后展示、交流、评 价。) 生1:我设计的是大括号式板书。

生2:我设计的是表格式板书 生3:我的板书也是表格式的,不过样子与刚才同学展 示的不一样…… 学生的板书还有梅花形、菱形以及几种图形组合在一起 的,的确很有创意。

[案例二]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船夫,你将怎样介绍、推销自我, 让游客为你的演说怦然心动,乐意上你的小船?想当游客坐小船的有没有?(部分学生举手)作为游客,你打算怎样去 打探情况,与船夫对话? 船夫1:我十五岁,子承父业。我的驾驶技术特别高, 在行船快而多的河道里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坐上 我的小船,能快速到达目的地,节省您宝贵的时间。

游客1:我晕船,一坐船就想吐,你有什么办法吗? 船夫1:那不用担心,我的船虽快,但很稳,如履平地。

再说,船上备有晕船药,中药制作,无副作用。要是真晕了, 吃一片就灵。

船夫2:游客们,您若想享受,请上我的小船。我的船 与众不同,内设雅座,安有空调,配上轻音乐;
皮坐垫软而 有弹性,背装多功能按摩器。乘我的小船,定会让您感到轻 松、愉悦,享乐无穷。

游客2:坐你的船很贵吗?你可以为我们做免费导游 吗? 船夫2:这位兄弟问得很有意思!我的船装潢考究,乘 坐舒适,但价钱比一般的便宜,许多游客都喜欢坐我的船。

免费导游?告诉您,我毕业于导游学校,对做导游情有独钟, 很乐意为大家服务,只要你们开心、满意,免费就免费吧! 船夫3:我驾驶很安全。在急驶时,能从容拐弯;
拥挤 时,能灵活地挤进挤出;
在看起来极险极窄的地方,也能快 速地穿过去,便捷、安全、可靠。坐我的小船,好似给自己 买了保险。游客们,我帮你们把安全带回家。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 应该说“案例一”不失为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学 生通过自列提纲,厘清了段落层次,明白了组句成段的规律, 也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训练。但从整体上看,偏于理性,忽略 了教学的愉悦和审美。这样过度追求精确、理性,将会导致 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而且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目标 定位也过高。

“案例二”则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教材活了,学生的言语生命活了,课堂因此充满活力。这是 游戏精神在语文课堂中的完美体现。经常经历这样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水平、言语智慧定会越来越出色。

教学作为游戏,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充满了无限的 创造性。用游戏精神来观照和改造我们的课堂,其根本目的 就是让语文学习变得轻松一点、有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