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剑 把辩论引进课堂让学生唇枪舌剑

把辩论引进课堂让学生唇枪舌剑

把辩论引进课堂让学生唇枪舌剑 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及人文素养。条 条大路通罗马,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都是围绕这一目标 展开的。其中, 把辩论引进课堂,让学生唇枪舌剑,不失 为一种有效的尝试。教师在课前可根据课文特质精心预设思 辨点,在课上可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点、认识 上的矛盾点巧设辩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不仅可活跃气氛, 增进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言语交锋中,增强语言能 力,在观念碰撞中,领悟思想,升华认识。

一、在辩论中品味语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语言精美,用词形象,情感丰 富,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在全面、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确 定辩论的“点”,引导学生唇枪舌剑,从而达到品味、内化、 积累的目的。请看下面一位教师教学《故都的秋》的片段。

生1:我认为还是不改的好。课文中用两个分句写,让 我读起来感受到了路途的遥远。师:同样是从杭州到北京, 同样的路途啊! 生1:我感受到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文中这样说, 我真切感受到路途是那么遥远。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茅塞顿开,我的眼前也好像浮 现出一个马不停蹄奔向故都的身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二、在辩论中领悟思想一位老师在学生学完课文《生命桥》以后,巧设一问:
读完这篇课文,我觉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白色桥》。

大家同意吗?这一问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稍作思考便纷 纷举手,有的说:“不好,这座桥是老羚羊用生命架起来的。” 有的说:“这座桥是羚羊群摆脱危险、保全生命的桥。”这 位老师还是坚持己见:“怎么不好?蓝天下,白色的羚羊架 起一座白色的桥,多美的题目啊!”有学生立即站起来争 辩:“用《生命桥》更美!因为这座桥是老羚羊为了拯救小 羚羊的生命,毫不犹豫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身体搭建起来的, 这种为了后代、为了他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更美!”还有学生 发言:“《生命桥》这个题目让我们读起来有一种敬畏感、 悲壮感。”说罢,这名学生用悲壮的语气把题目读了一遍。

这一教学片段,教者在总结阶段巧设一问,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学生稍作思考便投到与老师的辩论中。由于学生对 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对老羚羊的行为了然于胸,所以辩论起 来是有理有据,胸有成竹。学生在激烈的唇枪舌剑中进一步 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受到了美好精神品质的陶冶。

三、在辩论中升华认识 辩论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凭借已有的资 料,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抓住对方的 破绽予以驳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处于高度兴奋 状态,思维活跃,随着论辩的进程,认识也不断地变得清晰、 深刻起来。且看下面《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段。学生学完课文后,老师安排了一个质疑的环节,要求学 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

生:读了课文,我总觉得肖邦并不是一个爱国的人,因 为他在自己的祖国遭受沙俄入侵的情况下,不是勇敢地奔赴 战场与敌人战斗,赶走侵略者,而是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 这能说是爱国吗? 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家想一想,也可以再 读读课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肖邦对祖国是很有感情 的,课文中写他离别祖国时“泪水溢满眼眶”“回头望了望 远处的华沙城”,不正反映了他不忍离开祖国吗? 生:我补充一点。肖邦虽然身在巴黎,但他无时无刻不 在关心自己的祖国。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唤醒 民众起来斗争!怎么能说他不爱国呢? 生:既然他爱国,为什么不留在国内?在国内不一样可 以创作鼓舞人民斗志的《革命练习曲》吗? 生:肖邦是一个音乐家。他与敌人斗争的最有力的武器 就是音乐,而当时在国内他是不可能有比较好的创作环境的, 这个条件国外才具备。事实也是这样,肖邦在巴黎勤奋创作, 用“催人奋起的旋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生:我从一个资料上了解到,当时肖邦是被迫离开祖国 的,否则他离开时也不会那么伤心难过了。

师:你讲得好,肖邦确实是被迫离开祖国的。他虽然身处异乡,但仍惦记着灾难深重的祖国。这一点课文里写得很 清楚了,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来体会肖邦这位 伟大的音乐家的爱国情怀! 四、在辩论中增强语言能力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必须敏 于听而善于言。所谓“敏于听”,就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听清对方说了些什么,哪些说对了,哪些说得不合理;
所谓 “善于言”,就是要针对对方说得不合理的地方,指出并阐 明自己的观点。这一切都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课堂上, 老师的引领、学生思想的成果、对文本的解读等都必须借助 于语言来完成。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说, 积极地说,大胆地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言语的交锋,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情节简单,内容通俗易懂, 明白如话。好多老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完成了指导学生抓住 要点复述好故事就结束了。有位老师别出心裁,在学生复述 完故事后,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说说你对王母娘娘 这个人物的印象。很快学生中形成了两种水火不容的观点。

这方说王母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她只想到自己,而无视织女 的感情。另一方说王母是一个执法如山的人,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这方说王母不近人情,铁石心肠。另一方说王母大 义灭亲,执法如山。在她眼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织 女虽然是她的外甥女,但她不徇私枉法。这方说王母不是真 的爱织女,王母理解的幸福就是在天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她理解织女的感受吗?织女和牛郎生活虽然清贫,但男耕女织, 举家和睦。她把织女抓回天宫,活生生拆散了一个温馨的家 庭,使织女抛夫别子,织女还会幸福吗?她如真爱织女就应 当尊重织女的选择。另一方却说王母是很爱织女的,她是为 了织女的幸福才抓她回天宫的,她是不想让织女跟着牛郎吃 苦。这方说王母没错,织女触犯天条在先,王母抓她在后。

织女犯法必受惩罚,是自食其果,罪有应得。如果王母徇一 己之私,睁只眼闭只眼,今后她将如何面对众神?如何管理 整个天界?法律的尊严又何在?另一方却说王母完完全全 是为了个人的脸面,为了自己那所谓的统治者的尊严…… 课堂上学生各持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王母这个人物, 观点碰撞,语言交锋,高潮迭起。这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 智慧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