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教学中风格的保存方法_民族舞蹈教学

民族舞蹈教学中风格的保存方法

民族舞蹈教学中风格的保存方法 一、民族舞蹈风格的含义 民族舞蹈来源于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劳动生活,也称 为民俗舞蹈或者土风舞蹈,是一种通过动态的肢体动作语言 来表达抽象化生活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于制度化的宫 廷舞蹈和标准化的运动舞蹈,民族舞蹈与各个民族的生长环 境、生活风俗、劳动作息和服装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 多种表现形式。而民族舞蹈的风格指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或 某一地理区域内的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集中体现出来的艺 术特征。也就是说,在民族舞蹈作品中有舞蹈本身和舞者展 现出来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观点就是民族舞蹈的风格。

二、民族舞蹈教学中风格的保存方法 (一)树立回归民族文化的舞蹈理念 民族舞蹈从来源和本质上来说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产物。

一种民族舞蹈的背后就蕴藏着一个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民俗 和文明,表演民族舞蹈最原始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该民族的发 展历史及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特点的学习和了解来展现民族 精神和民族文化。所以民族舞蹈是不能脱离民族的历史文化 而单独存在的。民族舞蹈的教师在进行民族舞的教学时要一 并教授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只有在掌握了一个民族基本文 化和民族特征的宏观知识之后,舞者才能够对这个民族的舞 蹈风格有着深刻而透彻的理解和感悟。以贺州瑶族的民族舞 蹈为例,贺州是古代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湘楚文化等多个地区文化交融的中心地点,历史底蕴相当深厚。特殊的历史 文化经过漫长的积累和沉淀就形成了贺州瑶族民族多样的 舞蹈种类:用于祭祀和祈求丰收的宗教性舞蹈“祭兵舞”、 “铜铃舞”和“盘王舞”,用于表现劳动生活的民间舞蹈“打 铁舞”、“抓龟舞”和“做屋长鼓舞”,用于展现英雄和勇 者能力的男性舞蹈“双刀舞”、“刀斧舞”和“上圆棍舞”。

这些舞蹈的风格都是与瑶族的民族文化和贺州的历史文化 紧密相关,从文化中慢慢积淀下来的。

(二)提炼舞蹈动作并分析体态由来 在民族舞蹈教学的课程中,教师教授的民族舞作品时对 民族舞蹈的原始元素进行了加工提炼,整合而成的现代化民 族舞。其中的动作和体态是对民族舞蹈风格最高层次的提炼 和总结,细致分析舞蹈动作和体态的由来,可以让学生从源 头上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和舞蹈体态的风格特点,有助于学 生更加准确把握民族舞蹈中蕴藏的民族情感,有效提高民族 舞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瑶族的“做屋长鼓舞”为例, 打长鼓在瑶族语言中有“播�尽钡囊馑迹�所以不管是赶羊 长鼓舞、排瑶长鼓舞还是黄泥长鼓舞都是瑶族人民劳动生活 祈求丰收的祈愿舞蹈。做屋长鼓舞,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展 现房屋建设的具体过程来祭天拜地,祈愿家门幸福的舞蹈。

做屋长鼓舞的舞蹈动作都是从搭建房屋的劳动活动中提炼 出来的。勘探测量屋地的舞蹈体态,立柱架梁、割茅压顶、 砍树锯板做家具的舞蹈动作,在房屋建成后还有新屋进火拜神明的祈福动作。整个做屋长鼓舞由三十六套典型动作组成, 细致地还原和再现了瑶族从找地建房到木屋落成的全过程。

(三)创设情境培养民族感情 舞蹈起源于人类的群体活动,民族舞蹈则起源于民族民 间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行为。原生态的田间地头就是劳动人民 传承文化和表演舞蹈纯天然的舞台。但是现在学习民族舞蹈 的学生大多都是从未下过田地,尚未参与劳动的“幸福一代”, 这就加大了学生把握民族舞蹈风格的难度。所以教授民族舞 蹈的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设立与民族舞蹈起源相近的情境来 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过程。以瑶族分支 之一盘瑶的“芦笙长鼓舞”为例,“芦笙长鼓舞”是瑶族进 行祭祀的活动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表演部分。教师可以 组织学生在空旷的操场上进行瑶族祭祀的模拟活动。以操场 上的足球门框为祭祀的庙门,安排两队学生扮演引舞队分两 路纵队穿过庙门,按照东、北、西、南、中的方向依次边舞 边走。剩下的学生扮演参与祭祀的瑶族人民,手牵手围成圆 圈翩然起舞。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直接体验瑶族祭祀的氛围, 领悟瑶族人民强韧而团结的民族精神和质朴敦厚的舞蹈风 格。

三、结语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民族文化不断地分化 和交融,使中国舞蹈界形成了百花争放的多元化局势。在民 族舞蹈多样化发展的这种局势下,要想在民族舞蹈教学中保存下民族舞蹈的风格,就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学习,提炼典型 动作来分析舞蹈体态的由来,创设适宜的舞蹈情景来培养民 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