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中学世界历史教学探索
新课改的中学世界历史教学探索 新课改的中学世界历史教学探索范文 目前正在全面铺开的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说到底是学 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改变 “生产标准件”的统一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注重 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而要做到这些要求,关 键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并不 是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中国数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 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我们要继承的瑰宝,应试教育中的有意义 接受式学习也因其合理的成分而受到西方教育学家的重视, 再加上考试评价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新课程改 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 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初中《世界历史》是初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因中考在 即,应考的压力下使得初一、初二《中国历史》有声有色的 课改到了初三《世界历史》时就已偃旗息鼓、冷冷清清,形 成目前“初一初二轰轰烈烈搞课改,初三扎扎实实搞应试” 的尴尬局面。其实,新课程改革与中考应试并不矛盾,新课改 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而目前的中考改革也已表现 出突出能力的导向。因此,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如能找到二 者的契合点,将会对新课程改革的更深一步推进产生积极作 用。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习体会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作 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对新课改中初中《世界历史》的教学提 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新课改精神和中考方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 整和整合,但要保持世界历史发展的完整性、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 缩编和简化,去掉了一部分初中学生不太好懂的繁难、晦涩 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直观的图文资料,对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因为《世 界历史》是初三的课程,迫于中考的压力,必须提前结束新课、 尽早进入复习,因此《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调整,又必须向 中考紧密靠拢。但大多数学校教师却又因此而急功近利―― ―中考考的内容就学,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干脆删掉,背离了 新课改的科学的学习精神,也破坏了世界历史的完整性,是 不可取的。
世界古代史部分是非中考内容,但如果跳过不学,容易 造成学生对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缺乏清晰、完整 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易理解,不利于世界 近代史的学习,而且学生刚刚由中国历史转到世界历史,视 野骤然开阔,既有些茫然也有些好奇,而带有很多神奇色彩 的世界古代文明会成为吸引和引导他们进入世界历史学习 的好工具,不应错过。因此,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还 是将世界古代史部分整理成了“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以海洋为中心的欧洲古代文明”和“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三 个专题,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字塔之谜”等问题提前布 置搜集资料,利用暑假补课时三节大课(1.5小时)的时间与 学生共同完成了学习,既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了比较理想 的学习状态,初步有了世界、人类历史的意识,加深了对人类 社会演变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更是通过对“亚非古代文明与 欧洲古代文明对比”、“欧洲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 同”等较深层次问题的初步讨论,使学生对“把黑暗的欧洲 变成为世界近代文明中心”的资本主义产生浓厚兴趣,为世 界近代史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世界近现代史的调整幅度较小,尽量不破坏世界历史体 系的完整性,以利于学生架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原则。
二、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强化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 教师替学生“咀嚼”的做法,注重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 过程和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其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让学生真 正适应选拔性、能力型中考考试的根本解决办法。
1、增强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和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的习惯。
我的课堂上一直较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是合 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学习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是 学生对自身经验世界的组织,但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性,需要合作学习分享他人经验。
由最初的不太重要的、难度不大的内容放开,到后来几 乎节节内容都能合作讨论完成;由老师布置具体的问题引导 学习,到“自己阅读,初步感悟”―――“讨论,明确知识要 点”,“应对老师必答、抢答式问题,明确重点”―――“学 生提问,老师或学生作答,化解难点”,几乎形成“自动化” 学习程序。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积极 性也非常高。即使不提前布置,很多同学都能提前预习,并查 找课外资料以作补充。比如,在学习《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 ―――自然科学革命》一课内容前,我只是布置五个小组每 个小组负责一个学科领域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抽签决定)介绍,形式不限。没想 到同学们准备的非常认真、充分,不仅从广度上概括了教材 中内容,又用翔实的补充资料作了深度上的拓展―――如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影响,居里夫人成功的启示等,有一个小 组竟然用小品的形式形象的反映了生物进化论前后人们思 想认识的不同和微生物学创立前后战场上救助伤员措施的 变化,整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其实,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 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 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 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 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2、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逐渐 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和按历史发展规律学习的方法外,还从另 外几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助性: (1)让学生尝试自己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由个体主动建构,而非消极接 受。当然,前提是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这除了 要求平时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外,也需要经常有 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多种的知识结构形式,如表明因果等逻辑 关系的“箭头式”:表现包含关系的“括号式”、“树突式”, 表明对比关系的“图表式”等等。开始放开时,我也有些担 心,害怕学生做不了反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放手让 学生去做了之后,我发现担心有点多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 做得有模有样,都能在最初模仿老师的方式上加一点自己的 理解、创新,逐渐的有些同学的知识结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如类似于电脑程序式的、框架式的等等,而且考试成绩也证 明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这种方式 也会暴露学生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 问题对每个同学都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逐步感 受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尝到了甜头,便由开始时的被 动的完成作业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性学习,只要布置学生自主 学习或复习,很多学生便自觉地在笔记本上写、画起来。
(2)注重测试的反馈,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反思的习惯。自我调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上的自 我反省和调整,是能够达成自主、自助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
我在课堂开放、注重知识总结的基础上,也注重单元测 试的检查和反馈,适当弥补教学中学生能力增强但基础知识 不够扎实的不足。测试反馈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 况、迁移能力的分析,更要求学生通过老师分析结合自己实 际进行自我反思,写出简短的试卷分析和下一步的措施和目 标,使学生大多能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也能制定合 理的措施和计划。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 学生与自己的反思和计划对照,督促学生进一步的反思和调 控。学生和家长都反映效果良好,有些学生还由此学会了做 整体的学习总结和计划,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 率。
我经常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例子,为学生介绍记忆和遗 忘的规律及一些记忆技巧,如笔记生成技术、联想、谐音的 方法等。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学生介绍的“口袋小笔记”的 方法(将一些知识要点摘录于小纸片或小本子,放在口袋中, 随时可看上几眼),方便实用,被学生们竞相效仿。
三、世界历史教学中,尤其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1、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中国历史一样,世界历史的 发展也有其清晰的线索、脉络,明确了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 因果等关系,也就准确牵起了世界历史纵向的发展脉络。2、不同地域的横向联系。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 律、有共性的,但各国、各地历史还是都有自己不同的地域 特点、民族特点。经常进行历史知识的横向对比联系,有利 于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有利于强化对发展共 性的认识。
3、与现实的联系。增强现实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 面,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考改革的方向 之一,如2003年中考历史题中就有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 革命影响的题目。在世界历史学习中,我尤其注重引发学生 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因为世界近现代史对当今世界的经济 发展、政治格局、国际关系等人们关心、熟悉的现实问题有 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也常有这类“现实中的历 史问题”。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在世界历史学习中找到 答案;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又能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四、世界历史的学习,要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提 升。
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品德培养的 重要基地,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教育。世界历史,特别是资 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世界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人文的历 史、一部科学技术彰显伟大力量的历史,因此,世界历史的学 习―――特别是文艺复兴、近代文化和三次科技革命等等内 容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提升教育的良好 机会,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