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贵州高校体育类课程设计
小议贵州高校体育类课程设计 小议贵州高校体育类课程设计范文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以下简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体育教师所具备的素 质能否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我国学校体育改 革的深化。而对于这一点,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普通高校体 育教育专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必须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一一课程入手。体育教育专 业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我国学校体育师资水平的提 高和教改的成败。因此,探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它不 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的整体改 革。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教学计划进行分 析,探讨毕节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对国 内外有关高校课程改革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毕节试 验区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特点,提出毕节学院体育教 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对策,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 革,我院的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专门人才提供参考。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贵州省六所高校(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凯里学院体育系、黔南师 范学院体育系、毕节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 方案作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10年来有关体育教育专业课程 设置研究的期刊、专著,依据比较充分的理论,对相关资料 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收集、查阅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本 科专业的教学计划。
(2)专家访谈法:走访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的院长、 系主任等主要负责制定本校教学计划的专家,对高校的课程 改革及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并走访贵州省部分中学的领 导、优秀体育教师,了解中学体育教改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师 的基本情况。
(3)问卷调查法: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家对体育 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通过邮寄和亲自发放 的形式发给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专家。
(4)比较分析法:对所收集的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在整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 析,从中找出其各自的特点。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 探讨课程设置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可能进一 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教育部文件,体育教育专业的 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 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上表来看贵州省6所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 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虽然或重或轻、或多或少 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但落脚点是 “专门人才”的培养。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 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从根本上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奠定基 基础。另外,在其表述上也大同小异,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 有的甚至照搬教育部文件,各校没能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 优势进行准确定位,缺乏各自的办学特色。据此,贵州省高 校可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主要优势资源, 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同时,还应 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 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期未来的毕业 生有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人才培养规格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更加 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即到底培养出什么样人的问题,反映 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样式,是人才培养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 一。新《课程方案》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做出较为全面和系 统的规定,不仅有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素养、科研能力、体 魄和卫生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 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力等方面也都提出要求。通过调查发现,“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 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 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1)公共课开设情况。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公共 课(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 学等领域。目的是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此类课 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新《课程方案》规定为 72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6%一28%,通过调查可知,贵州 省6所高校的课时数均远远高出新《课程方案》规定比例, 达29%以上,其中,最高的为32.7%,比例偏高,且课程 门类普遍较少,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 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 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各 校都开设的很少。另外,贵州省6所高校开设的公共课很少 能够反映出地方特色,校本资源没能很好地被挖掘和开发。
(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从贵州省6所综合性大学体 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学时比例来看(含公共课),高 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学时比例存在差异;
必修课学BtLL例最 低为50.6%,最高为89.4%,平均学时为68.7%,必修 课与选修课平均学时比约为6.8:2.3,而新《课程方案》 必修课的比率为63.3%。可见,贵州省高校必修课时数仍 然相对较高。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是现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同样如此。我国对体 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作了多次调整,必修课比例逐次下降, 由1980年的85.1%下降到1997年的71.9%、2004年的63. 3%。而国外的选修课比例普遍比我国高,如大阪体育大学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2:3,国外有些大学的选修课多达 几千种,甚至允许学生跨系、跨院甚至跨校进修。
(3)专业必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在开设普遍认为重要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 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篮 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人 体科学类课程和师范性课程,如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康复、 体育社会学等,开设了地方特色课程和整合性课程,如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科研概论等;
但是在一些生命力旺盛和 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如户外体育、休闲体育等开设比较缺 乏;
而且在一些新兴的体育类项目上开设比较少,如网球、 羽毛球和体育舞蹈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生 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及新兴课程的开设,以满足 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选修课能比较迅速地 把体育学科和非体育学科的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有利于纵、横 两个方向的发展,一般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根 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分别占专业选修课总学时的6O.2%~D39.8%。通过调查可知,贵 州省6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平均18.9%,明显低于新 《课程方案》的要求,因此必须在这一环节上认真领会和贯 彻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任意选修课的比例以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大学的专业选修 课可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课程。结合新《课程方案》,可 归纳为五大类: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231"])、体育教学训 练(301"3)、社会体育(32门)、体育保健康复(241"3)和民族 传统体育(71"3)。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上,贵州省6所综 合,1生大学专业选修课程开设门类比较窄,而且主要以术 科课为主,缺乏学科的课程设置。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比较聚 集的贵州省,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课程比较缺乏。
(5)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反映 学生效能感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也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培养的最主要目的。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体育教育专业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锻炼学生的体育工作能力起着关键的作 用。新《课程方案》的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 军训l、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
教育 实习和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较之于以往4套方案, 新方案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将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延 长到了10―12周,并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阶段实习。另外, 对于毕业论文和学术活动,不再规定具体时间,给学生提供 了更大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空间。贵州省6所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 式多样,很好地迎合了新方案的要求,特别是机动时间的设 置,使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增加 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弹性。据调查6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多 是松散的,除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 导,对实践成绩评定也过于粗糙简单,计划性和实效性不强, 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范管理,加 大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而且,在教育实习和见习方面, 6所高校依然保持在6―8周的时间内,且大多安排在第六学 期,缺乏平时对每个学年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 行实践锻炼的时间。在科研实践方面,6所高校还是仅仅安 排8―10周的毕业论文,没有重视平时几个学年的学术活动, 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或“体育专门人才应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 主要优势资源,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 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公共课的设置面相对较广,但是缺少能反映出地方 特色的课程因此,应注重校本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开设一些 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水平, 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
3、必修课的比率过大,且开设的课程门类相对较少, 选修课的开课比率太低,且在开设课程上门类过窄因此,应 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开课比率,增设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 的新课程及新兴课程,结合实际,注重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
4、实践教学形式上过于粗糙简单普遍比较重视社会实 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好地迎合了新方案的要求,但 是在时间安排上过于死板,实践教学形式上过于粗糙简单。
因此,增加平时对每个学年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地安排学生 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重视平时几个学年的学术活动,进而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