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调查并分析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的必要性
浅议调查并分析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的必要性 师范化指的是由一名普通中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师范生的过程。本文 在分析合格师范生标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后,阐述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 师范化途径的必要性,以达到优化初等教育师范生师范化的目的。初等教育专业的教育,历来是由高教类课程、初教类课程及教育类课 程简单拼凑起来的。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 走上工作岗位后, 要经历 3 ~5 年 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教师的工作。为优化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师范化,本文在分析 师范化及合格师范生标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后,阐述初等教育师范生自 主师范化途径的必要性。
一、师范化及合格师范生 师范化指的是由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成长成一名合格师范生的过程。
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具备哪些素质美国对教师提出四条要 求: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决策者;苏联认为未来的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学者, 是教育者也是教学法专家;国内刘彦(1992)认为合格的师范生应具备这些素质:正 确的思想面貌、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黄启崇(1995)认为合格师 范生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精通所学的专业,掌握多种不同有 效的教学方法;盛建森(2002)认为师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国《小学教 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包括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综上可知,一名合格的初等教育师范生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 的知识、较强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通常指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 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初等教育师范生 的特殊性。首先,角色的特殊性。需要扮演的角色有“家长代理人身份”“知识的 趣味传授者”和“心理老师”等。其次,情感教育的高要求。社会对小学教师有高 期望、高要求,但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远比不上中学教师及高校教师。
最后,初等教育师范生行为标准的特殊性。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是他们主 要的学习形式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仪表体态、举手投足对 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久远、深刻的影响。综上所述,由于未来教学对象(小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初等教育师 范生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角色的特殊性、情感要求的特殊性和个人 行为标准的特殊性。
三、自主师范化的必要性 首先,当前师范生情况不容乐观。张千红(2005)调查发现师范生素质 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专业精神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重学科课程知识而轻教 育理论课程,同时教育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康惠(2012) 等人调查发现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师德情感、师德课程设置、师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盛建森(2002)等人调查发现 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尤其是女生和后进生;
胡来林 (2005)通过调查与分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的差距发现,师范生教育 技术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
其次,师范化途径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关于师范生的成长,目前的主 流趋势都倾向于学校、社会、国家等,忽视了师范生的自主能动性。教育的实现 是外在教育向自主教育的转化。为了促进师范生的师范化,必须发挥师范生的主 体能动性。只有发挥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使他们真正对师范教 育产生兴趣并认真学习,真正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事业,形成正确的职 业价值观,从而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