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开展三生教育成效思索
云南高校开展三生教育成效思索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云南省的大中专院校实施了生命 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试点工作。“三生教育”中的“三 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 生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三 生”教育将引导广大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学习生存 知识、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爱心、感 恩之心和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获得生活 体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目前,省教育厅已组织编 写了以厅长罗崇敏主编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教材。不同 的主体教育实施不同的方法,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三生”教 育,谈一点在云南高职高专实施“三生”教育的一点思考。一、科学理解“三生”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今天的高等教 育不能回避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 障碍日趋增多,校园自杀和校园刑事案件也有增多趋势。这 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整个社会的沉重思考。高等教育既要用知 识和职业技能锻造人才,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 也应当以生为本,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惑 和难题。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更高的要求, 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为更好地培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服务。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 仅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不能完成的事情。必须在 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共享上进一步加强。正是在这种背 景下,中共云南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实施“三生教 育”。
“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表现在:贯彻党和 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促进学生自由 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德育中引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生态教育,切中了传统德育说教模式的弊端,逐渐成为我国 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此类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了德育实效。同 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提高了基层教师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 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成 功的案例,优化了体现生命、生活、生态德育理念的学校德 育育人机制。然而,相关的德育研究更多侧重于一般性的理 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对德育工作中如何通过生命教育、生活 教育、生态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素养和德育能力的发展,以及 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具有现实意 义的可操作性研究。
二、全面准确把握高职高专学生主体的状况 古话说:因材施教。只有准确把握高职高专学生主体的 状况才是有效地进行“三生”教育的前提。从目前来看,现 在的学生都是80后90初出生的,出生于改革初期,成长于改革的关键阶段,成人于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时期。他们既是改 革成果的享受者和亲历者,也是改革压力的承受者。所以云 南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身上具有很多同其他本科院校 同龄人的优点,如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性和平等意识强;法 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 民意识;兴趣爱好广泛,主流是好的。但也表现出一些自身的 特点: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群体整体素质下降,高专学 生的素质也随之受到影响;贫困学生多。地州高专院校处在 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农村地区,一部分学生都 是靠贷款读书,由于学生锻炼社会实践市场范围狭窄,学生 经济压力也很大;心理压力大。缺少实践经历,由于本身的经 济�p就业�p学习�p社交等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学习上,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知识基础 较薄(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两门科目)。考入大学之后,许多 学生面对大学宽泛的知识却没有了新的学习目标,不知道 “为了什么而学”,这一现象在大二学期显现得较为突出。
此外,部分学生的学习取向务实,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人文 底蕴的培养兴趣欠缺。上述的主体情况说明欠发达地区高职 高专的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趋于保守、缺乏市场 意识。要摸清学生主体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基础上,按照“三生”教育的要求,形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进 而构建起以培养合格公民、合格接班人为支点的教育目标体 系。三、要丰富“三生教育”的实践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 践是理论的源泉。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受教 育者的省察、反思、体验。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 外开放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相互激荡的环境中, 一部分大学生强调自我价值,缺乏事业心责任感;自我定位 不准确,对他人缺乏尊重;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协 调合作能力差;好高骛远,缺乏吃苦耐劳、实干务实的品质;
情绪自控能力差,牢骚过多;缺乏在实践中谦虚好学的开放 精神;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些思想问题的存在,影响 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源与学生主体的人生 经历有着很大关系。因而教师应该认识到,掌握学生存在的 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就是他们存在的而又要解 决的问题,在满足需要方面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如何解 决。“三生教育”就是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的 愿望,弥补他们缺少的实践经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自我 参与、自主思考的过程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更有效的促使 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三生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必须坚持实践 性原则。高职高专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状况,开展理论 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的形式多样的体验 活动。要从实际出发,以适宜于教师、学生的活动为载体,开 展各种学科学术、体育、艺术活动,以及公益活动、纪念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吸引 学生普遍参与。并借助本校的教育实习基地、文化月活动、 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三生教育”的实践内涵。这样 一来“三生教育”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才能使“三生教 育”取得成效。
四、认识到“三生教育”的长期性 “三生教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工作,不再是一 个抽象的口号,一个泛泛的要求,是成为探索、创新的教学新 理念。其教学目标最终是通过学生主体对主流生命观、生存 观和生活观的认同、内化以及实践而逐步实现的。我们都知 道人生的问题非常复杂,也非常具体。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不 同、目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我们遇到的 问题自然也都是很不相同的,所以人生的具体问题要实际的 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负效应。个人主义、 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社会政治腐败的“久 治不愈”,行业出现的严重不正之风,人际关系的经济化现象, 道德状况的失衡无序。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这些负效应,也从 不同的渠道影响着在校的学生,造成一部分学生理想淡漠、 信念缺失,由此产生了对生命的轻生和自残。要消除这些影 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是网络文化的负效应。网络空间的一些特点造成了网 络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及良心、义务、荣辱等道德情感相对淡化,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有悖道德的现象。网络减少人与人 之间的直接交往,一部分人语言功能弱化,形成了一部分学 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三是就业的严峻形势。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 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 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 关注的问题。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
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尤其是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学生想考的 是公务员、教师的岗位,继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专科化、初高 中教师本科化的学历;走自主创业的路,又缺少经验、资金、 市场。为此被录取来的学生一进学校,就一直关注我读了书 能不能就业这个问题,往往考虑就是三年。
四是积极心态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高专 的贫困生多,经济、人文底蕴的培养、就业、能力的提高等 带来的心理压力的缓解,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五、要正确处理“三生教育”与“思品与法基”的教学 关系 按照云南省教委的要求,在“基础”课中的第一章中“追 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补充“生存”的内容,在第三章 中补充“生命、生活”的内容。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当注意: 一是要把“三生教育”的概念引入课程,把握其内容和意义;
二是弄清二者的关系。“三生教育”内容是“基础”课内容的具体化、规范化,“基础”课有了“三生教育”内容更加 充实,更加鲜活;“基础”课内容是“三生教育”内容的理论 基础。三是认识到“三生教育”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三 生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倡导以活动和交流为主;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这就希望教师要把握好教学 形式的变化。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 注,面对激烈竞争,就必须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 全面提高,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 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云南高职高专院校的“三生教育”在 新世纪新阶段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也面临 着本科院校一样的问题,希望高专院校来共同探讨存在的问 题,形成科学的途径、方法。为地方培养政治合格、专业扎 实、技能过硬、行为良好、体魄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