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_南京农业大学境外修学旅行的学生组成特征的实证探讨

南京农业大学境外修学旅行的学生组成特征的实证探讨

南京农业大学境外修学旅行的学生组成特征的实证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2)12-0004-02 全球化和国际化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 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的强劲动力促 使境外修学旅行迅速发展起来。各国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学 生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学生 的国际交流也已经成为评价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几 年的实践证明,境外修学旅行可以让年轻学子开阔眼界,使 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得到提高[1]。南京农业大 学(以下简称南农大)自2005年开始组织修学旅行活动以来, 规模逐年扩大,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南农大现已拥有修 学旅行、中外合作办学、交换留学、招收留学生等多个类型 的国际交流项目,是对外交流比较活跃的高校之一,在全国 高校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南农大为例、以 境外修学旅行为重点简要地介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国际交 流活动的基本情况,目的在于积累有关境外修学旅行的基本 资料,为进一步发展和引导境外修学旅行提供依据。

一、修学旅行的现状 修学旅行亦称教育旅游、修学旅游、游学、修学游等, 是指在校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旅行活动,其目的主要是 提高修养,其次是满足受教育、扩大知识面和交际等的需要。

修学旅行是以提高学习能力、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种专项教育活动。修学旅行活动的主题多样,例如:了解一门学科、 学习一门语言、考察风俗民情、研究文化艺术、参观高等院 校和科研机构等。修学旅行的形式主要有参观考察、学习观 摩、科学实验、生活体验和劳动锻炼等[2]。修学旅行突出 学、游一体的特点,要求参加者游有所学,学有所游[3]。

除了一般“旅游”的属性外,修学旅行还具有自己的特性, 例如教育与旅游的统一、体验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等。修学旅 行的组织机构通常是学校、各类语言培训机构以及教育文化 交流中心等。时间一般为2~3周,通常在寒暑假进行。修学 旅行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旅游史上的“壮游”。现代 意义上的修学旅行始于日本,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3]。

按旅游目的地划分,可分为境内修学旅行和境外修学旅行两 种;
按行为模式可分为团体修学旅行和个人修学旅行;
按学 科分类可分为自然科学修学旅行和人文社科修学旅行;
按体 验程度可分为单向体验修学旅行(听讲、观光等)和双向体 验修学旅行(互动和参与)等。在日本,每学期2~3次的修 学旅行被学校列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并计入学生的成绩单。

小学生的修学旅行一般在本地区进行,初中生可以在国内选 择地方,高中生和大学生则可以出国修学旅行[3]。在欧洲 和美洲,修学旅行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性活动。例 如,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对修学旅行的课程、方式、时间等 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将修学旅行写入当地的教育法[3]。

目前,我国的修学旅行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江苏省教育厅与旅游局联合发文,推出了修学旅行计划,打破了长期以来 “学生旅游不准出城”的禁令,在全省高校和中学开展跨地 区、国界的修学旅行[2]。2003年12月30日上海成立了第一 个“修学旅行中心”。中国国家旅游局于2009年推出了一项 全面推进旅游、拉动国民旅游消费的“国民休闲计划”,其 中就包括针对学生群体的修学旅行。

二、南农大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基本情况 三、南农大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人员组成特征 参加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学生选派工作由国际教育学 院负责,选派程序是:网上公布信息→学生报名→初筛→面 试。2005年仅派出10人,2006年因故未派出,2007年猛增至 66人。2008年因日本地震而未派出。近3年(2009~2011) 的数字显示,参加修学旅行的学生数基本保持稳定,大致在 30~50人左右(2009、2010和2011年分别为47、34和53人)。

以下从性别分布、年级分布以及学科分布三个方面对学生组 成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1.性别分布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参加境外修学旅行 活动的女生数每年都远大于男生数。其原因可能包含在以下 各个环节之中:①从报名的结果来看,女生数几乎总是多于 男生数,可能是女生出国开阔眼界的愿望比男生强烈之故。

②在选拔过程中,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英 语的听、说能力。通常情况下,女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优于男 生,因而更易胜出。③学生能否最终参加修学旅行活动,最后的关键是家长是否提供经费支持。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比较 认可“女孩子要富养,男孩子要穷养”的传统教育理念。因 此,在家庭经济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女生的家长同意参加活 动的可能性要大于男生的家长。

2.年级分布特征。从图2可以看出,参加境外修学旅行 活动的学生中,本科生远远多于研究生。在本科生中,从大 一到大三,学生数逐渐增加,大三达到最高峰,而大四学生 最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一年级的学生还未完全适 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还未顾得上考虑修学旅行之事甚至还没 有听说此事。大二时有所了解并参与修学旅行活动。大三时 课程相对较少,有充足的精力关心并参与修学旅行活动。大 四学生面临考研或找工作的巨大压力,因而对出国修学旅行 活动已不再感兴趣或无暇顾及。研究生则需要把大部分时间 用于实验上而没有多余的精力参加修学旅行活动。

3.学科分布特征。除2010年以外,其他年份均是人文社 会科学的学生数多于自然科学的人数(图3)。其主要原因 可能是:①自然学科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总体上不如人文社 会科学的学生;
②文科学生出国开阔视野甚至定居海外的愿 望比自然科学的学生强烈、比例也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 主要来自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自然科 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农学院、园艺学院、植保学院、生命科学 学院等。

四、对进一步开展和引导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建议修学旅行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实践活动。实践 证明,修学旅行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 精神,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在体验异国文化 和生活的同时,可以逐渐培养国际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另外,在语言强化训练、文化知识学习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 面,修学旅行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搞好境 外修学旅行活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邻近国家的修学旅行之学生比例。空间距离是旅 游需求实现的客观障碍之一,较大尺度的空间移动势必带来 过高的旅游费用,使很多学生无法承受。从近年来参与境外 修学旅行的学生构成来看,许多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但因无 法解决费用问题而放弃,最终导致参与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 学生数较少而变成“富人的游戏”。赴临近国家(如韩国、 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进行修学旅行则可以大大降低国 际旅费,使参与的学生数量增加、便于学校从中选拔条件更 好的学生,也更能体现教育公平性原则。

2.加强行前教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文化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球化。因此,在出国前应该加强学生的 教育工作,使他们明白: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以祖 国具有灿烂的东方文明而自居甚至不尊重异国文化。

3.规范修学旅行活动的管理机制,使其更行之有效。将 组织修学旅行目的地国家(包括学校)、具体时间、名额以 及活动的主题提前公布于网上,便于学生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果境外修学旅行变成一种制度,即每年要去的国家 (包括学校)、时间等保持基本不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 活动的比例。

参考文献:
[1]董红梅,程伟华,姚红,等.海外修学旅行对提高学 生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作用[J].中国农业教育, 2010,(1):30-32. [2]锦绣文.“主题旅游”新境界[M].企业活力,2001, (7):14-17.、 [3]尹鑫.国际教育旅行的回顾与前瞻[M].教育理论与 实践,2011,(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