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寓言故事精选_有那些寓言故事

高二寓言故事精选

高二寓言故事精选 高二寓言故事精选篇一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 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 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 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 不致于饿死。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 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 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 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 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 勇刺杀。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胜方向前穷追猛杀,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 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 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 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 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 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 面和局部。邻国国君不管灾荒年间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国君。梁惠王常 调动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高二寓言故事精选篇二 一天夜里,楚国京城郢都的一个人在家给燕相国写信。因为烛焰偏低, 飘忽不定的烛光夹着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昏暗,所以这郢人对侍者 说了一声:“举烛。”明灯高照,写信就看得清楚了。谁知他在烛光不亮,心中犯 急,脑子里想着“举烛”,嘴里念着“举烛”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把“举烛”二字也写到信里去了。过后他没有检查就把信交给了侍者。

燕相国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复看了好几遍。他始终觉得信中的“举 烛”二字非常费解。久闻四海之内唯楚有才,难道这就是一种莫测高深燕相国想 到这里,忽然灵机一动。他若有所悟地说:“举烛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 明的人必定会推举光明磊落、才能出众的人担当重任。照这样看,郢人致书突出 ‘举烛’二字,其用意原来是为我献策!” 燕相国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十分高兴。他以相国的政见 为原则,广招贤士,从而使燕国政通人和,日益强盛。

燕王根据燕相国对“举烛”一语的解释为依据来治理国家,固然是一件 好事,但是燕相国置郢书的真意而不顾,则是一个坏习气。如今做学问的人,很 多人都有燕相国的这种习气。

高二寓言故事精选篇三 齐国的相国晏子有一次外出时,乘坐的马车正好经过马车夫的家门。

马车夫的妻子得到了这一信息后,便在家中打开一条门缝,向外观望。她本来只 是为了目睹一下当朝相国的风采,却不想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国驾车路 过家门时,竟是那样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前的大伞盖下,洋洋得意地挥舞手中的鞭 子,目无行人,昂然前进,好像替相国驾车,自己也成了相国似的。

晚上,马车夫回到家中,白天那种自我陶醉的情绪还没有消失呢,妻 子就闹着要与他离婚。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将马车夫打入了五里雾中, 半天摸不着头脑。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问妻子闹离婚的缘由,妻子余怒未消地说:
“晏子是齐国的当朝相国,学问名望在各国诸侯大臣中间有口皆碑, 如雷贯耳。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车上,仪表端庄,态度谦和,思想深沉,令人 起敬。而你只不过是给他驾车的一个马车夫而已,却在车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自以为多么了不起,在赶车时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这样胸无大志的人, 将来怎么会有出息呢所以,我要与你离婚!” 妻子的一番数落,使马车夫发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顿感羞愧万分, 无地自容。他从此以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谦虚 谨慎,终于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妻子的谅解。马车夫的变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询其中的奥秘。马车夫 坦诚地将妻子的批评和自己的决心和盘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动。他不仅欣赏马车 夫的妻子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且赞佩马车夫知错即改、从善如流的精 神。后来,晏子果然在齐国国君的面前,推荐这位马车夫做了大夫。

马车夫的故事说明:只有无知无志之人才会盲目骄傲,而勇于正视自 身的缺点并能认真加以改正的人,一定会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