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大学法律基础课堂中运用]法律基础课

案例在大学法律基础课堂中运用

案例在大学法律基础课堂中运用 针对近年来类似药家鑫等大学生因缺乏法律意识而频 发违法悲剧的现象,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在第六个五年普法 规划中明确把青少年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由于当前普 通高校非法律专业多数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在课堂教 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相关公共课 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法律基础知识部分的 教学过程中。本文将结合笔者执教经验,谈谈在该课程教学 过程中如何运用法律案例进行教学,提升该课程教学实效的 问题。

1法律案例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法律 案例能以所描述的法律事件情景为基础,让大学生通过对事 件角色的定位和融入,进人特定的法律认知情景,建立真实 感受,启迪横向思维,学会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受大学生 对社会横向知识认知的局限,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 用法律案例,能弥补课堂抽象讲解高度浓缩法律理论知识的 不足。

1.1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法律案例有助于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成员对于所有法律现象的 认知和情感的有机综合体。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法律制度的 了解、掌握、运用,对自己权利、义务、行为的认识,对法 律现象的探索等。它能转化为社会成员的理性认识,自发地 指导(或约束)其行为。要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需要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主观范畴的概 念,居于认知的深层或潜隐地位,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对于 未经社会洗礼的大学生来说,培养其法律意识需要一个较长 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教学,普遍是将法律常识 浓缩概括安排在公共课程的部分讲解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由于课时限制容易注重知识点的体系讲解,而忽视了学生法 律实践能力、法律思维的意识培养。在法律基础知识中运用 法律案例则可以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情景,学会获取信息,对 已有的资料作分析,主动像“律师”“法官”等一样思考解 决问题,模拟法律实践思维,兴致高昂地接收法律知识,自 发提升法律意识。

1.2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法律案例有助于提升 大学生认知思维能力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包括从一般到个 别的演绎与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演绎与归纳是人们认识事 物的两个重要方法。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对学生进行法律意 识培养,首先应向学生讲授法律体系表层的基本知识。然而, 这些知识来自于机械的法条,本身已经抽象,还要浓缩到课 堂中,需要教师讲解过程中阐明概念、原则和规范后,结合 现实举例,提升感性认知。这种在讲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运用 法律案例的过程,实际也是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同时, 通过法律案例的情景呈现,融入案例角色的信息的分析、思 考和讨论,不仅能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还能使 其因学到的知识鲜活、生动而受到启发,拓展思维,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促使学生的知识初步从具体跨越 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微观延伸到宏观,顺利实现 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提升。

1.3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法律案例有助于增强 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我国当前高等 教育的基本目标。这不仅要求高校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求 塑造品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传统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方式 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教材具体知识讲授,轻学生潜能 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导致学生把所学与实践相分离,遇到 现实问题时,法律常识的积累和法律路径的思维不能结合, 经常丧失妥善解决纠纷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在法律基础知识 教学中运用法律案例,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 动以及自我思考与教师讲解结合,提升法律实践能力,积累 社会常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

2法律案例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的准备法律 案例只有经过教师事前加工准备后,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 学中运用,才能取得预期效益,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把 握。

2.1法律案例在教学前的精心选取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 学中成功运用法律案例的关键是精心选取。法律案例是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 合体,它可以是经典法律案件,也可以是当前社会颇受关注 的热点事件。在选择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的放矢,切忌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同时应该尽 量围绕大学生生活情况和关注问题找寻真实的典型事件,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使他们能有针对性地从案例中 获取信息,展开讨论,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 养法律意识,启发法律思维。针对大多大学生经常上网,关 注校园恋情和社会时尚,教师可以从网络热议事件和校园琐 事或者相关电视热播节目中挑选案例。比如当地新发生的热 议事件、校园恋情纠纷、校园后勤服务纠纷、中央电视台12 频道的《今日说法》、《平安365》以及《焦点访谈》节目 等都是案例的丰富来源。

2.2法律案例在教学前的适用加工来源于现实的法律案 例常常涉及的法律知识综合又分散,对于未经过专门培训学 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过于复杂,需要教师对精心选取的法律案 例进行针对性的加工。这项工作是成功运用法律案例的重要 环节,也是教师“台下工”的体现,一般应该根据所教学生 群体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简化所选现实案例 情节,同时保留拓展思维的空间。比如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故 意杀人案、四川四姑娘登山爱好者失踪搜救事件等运用到教 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理论内容进行简化,集中到相关刑法和 行政法律知识点上,同时点出涉及社会面的道德和心理问题 方面的思考空间。

2.3法律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预先讲解运用法律案例, 应该能使学生有信心并知道以什么样的线索到案例中获取信息。这需要教师首先熟悉法律案例并充分分析案例事实中 隐藏的法律信息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问题和适当引导和 协调的要点。在课堂上针性地进行重难点理论知识的预期讲 解,并力求让学生掌握并理解。与案例相关的内容更需要多 强调一些,提醒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原理、法律规范的 适用方法等,力求让其能以此为线索找到法律知识和案例材 料信息的对应关系,让其做到心中有底,信心倍增,课堂讨 论氛围就会热烈,法律案例的运用效果才能凸显。

3法律案例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的操作在大 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法律案例,需要科学的操作才能 发挥应有的效益。针对当前高校公共课程的教学特点,以下 操作程序需要把握。

3.1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课堂呈现法律案例在大学 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课堂呈现法律案例,是让学生熟知案情和 相关问题的教学环节。在这环节要注意根据加工后法律案例 的不同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在课堂的适当时段引出案例, 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进行操作:法律案例情节简单但 又有趣,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导入案例,一上课就首先将案 例介绍给学生;
法律案例涉及知识点单一,隐藏的法律信息 和教学内容的联系显而易见,可以作为教学举例,在课堂讲 解理论知识时点出案情;
法律案例情节复杂,涉及知识面多 时,则最好在课堂系统讲解完知识后再综合呈现案例资料, 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发案例的文字材料给学生。另外,教师呈现法律案例最实用的方式是在课堂上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地 描绘案例的内容;
在条件允许,时间充足的前提下,可以采 用多媒体播放视听资料或组织学生表演案情,更能使学生身 临其境而获得生动的真实信息,印象深刻,教学效果突出。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当注意把握时间和提出预先设 计好的问题。

3.2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课堂分析法律案例在大学 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课堂中运用法律案例的关键是课堂分析 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案例事实中隐藏的 法律信息以及和教学内容的联系,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任务比较艰巨。

教师一般可以采用呈现案例后抽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述 学生认知概况的前提下,为学生讲解思路,综合演示分析案 例过程,这种方式常适用于认知水平较低或初次接收新法律 知识的学生。就笔者看来,最有效的方式是组织学生分组进 行讨论后,确定其中的主讲代表就案例问题阐明观点和根据, 其他人(包括教师)都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观念对 代表的发言给予评价、质疑、反驳或支持,甚至与代表进行 辩论。教师在这整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只作为引导者,随时观 察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学生思维敏捷又分析 对路时,即时提出质疑,深化其认知;
对学生积极尝试但难 以突破时,注意适度点拨,明确方向;
对学生反应迟钝或一 筹莫展时,及时巧妙提示,诱导思路。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能使学生知法用法的意识提升,还能训练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 力以及心理素质。

3.3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课堂总结法律案例法律案 例的课堂分析后,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总结评述,这是在大学 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运用法律案例的点睛之笔。教师在总结时 应该强调法律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以及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思路、分析方法和推导结论的过程以及抽问或讨论中表现出 来的表达形式上与实际内容上的可取之处或不足之处,并对 学生提出问题加以引导,使其在课后进一步深入思考。就笔 者的教学实践来看,采用连续互动的做法效果更好,具体可 以在抽问或讨论的分析基础上,让学生轮流在课堂上口头总 结,交流学习体会,或对整个过程提出完善意见。教师再就 案例涉及的知识、分析思路、解决方法等进行评述,提醒学 生对要点进行记录和课后巩固,最好鼓励学生进行全面回顾 后写出收获和真实感受的短篇文字材料,并认真批改。这有 助于教与学互相交流,拓展法律案例运用的思维空间,同时 也能在巩固法律意识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写作、实 践等综合能力,更有助于帮助教师掌握学生个体水平和个性 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应用法律 案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还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执教情况变 通技巧,调整内容,不断改进,才能取得更好的预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