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蹈_当代瑶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

当代瑶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

当代瑶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 (一)典型动律与舞蹈文化的挖掘 在瑶族各支系风格独具的舞蹈中,以长鼓舞的分布最为 广泛也最具影响力。上述开设了瑶族舞蹈课程的三所高校, 在典型动律提炼与发展中,瑶族长鼓舞成为素材提炼的核心。

例如广西艺术学院教材的编创者就在《瑶族长鼓舞动律所体 现的民族文化》中将瑶族长鼓舞总结为“屈弹”“拧弹”和 “矮弹”三大动律。无论哪一所高校,舞蹈动作所体现的民 族文化内涵也是教师教授组合时十分强调的。

(二)各支系舞蹈文化差异性的重视与研究 随着瑶族长鼓舞训练不断系统化,其他支系的舞蹈也受 到了重视并运用于教学。如广西师范大学就将桂西北地区布 努瑶支系和白裤瑶支系的舞蹈纳入了教学范畴。与布努瑶人 山中艰难生活紧密相系的“蹲颤”动律还有白裤瑶“勤则格 拉”中体态佝偻如猴状、低重心的跳与旋的特征都体现了这 两个支系舞蹈的独特风味。这些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与理论研 究密不可分的,该校的教师们正深入各瑶区,不断地从共性 中寻找个性,再从个共性中重新审视个性,理论研究与教学 实践双管齐下,更深入地研究瑶族舞蹈艺术。

(三)审美追求的时代变化 1.三度空间的变化师公们口口相传的“矮、稳、颤”的 审美追求,后两者是无论哪一所高校都不约而同去把握或进 一步去强化的,它们成为了瑶族舞蹈在教学演变中保持民族属性的重要因子,而“矮”则受到了现代审美的冲击。过去 瑶族艺人评价长鼓舞的标准是“打得矮不矮”,低重心基础 上的跳跃、耍鼓花,还有拧身与舞伴侧身而过的空间变化使 得瑶族长鼓舞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但遗憾的是,这一独特 性得到的开发不够。原生态的瑶族舞蹈往往以二度空间为主, 即便出现一些跳跃动作也往往是小幅度的轻跃,脚的起落几 乎贴地。艺术化以后,为了追求舞台效果,除了加大动作幅 度,还借鉴了其他舞种的技术,三度空间的变化丰富了。和 其他民族的舞蹈相似,由于受到西方现代舞的影响,出现了 地面一度空间的动作,丰富了视觉效果和空间表现力。

2.三维空间的变化当代舞蹈编创技法对瑶族舞蹈三维 空间的变化影响也很大。传统舞蹈表演地多在室内或屋前, 活动范围较小,不少地方的长鼓舞,两人仅在一张方桌的小 小天地间击鼓起舞。此外,瑶族舞蹈往往与宗教祭祀相系, 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和方位、空间转换要求。“罡步”“走 十字”及“拜四方”是瑶族舞蹈最常见的空间流动方式,不 管是独舞、双人舞、四人舞还是群舞,空间流动往往成圆成 钜。这样的限制既营造了瑶族舞蹈独特的审美特征,也约束 了空间的变化。到了组合编创中,宗教因素的限制被打破了, 出于艺术效果的追求,点、线、面的层次处理与转换丰富了 瑶族舞蹈的表现空间,使其从传统的空间审美走向了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