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教育欠缺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文教育欠缺原因分析 摘要:医学院校大学生多为理工类学生,从大学生的成 长历程来看,基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其人文教育在中小 学阶段就受到限制,而着重于其应试科目的教育;从历史的 角度来分析,我国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但近代以来, 国情的需要,导致对自然科学的偏重逐渐明显,因而,医学 类院校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导致医学类院校大学 生人文教育欠缺。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教育;
人文科学 近年来,大学生的人文教育颇受关注,医学类院校也开 始重视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发展。医学类院校的人文教育却面 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从学生来看,他们从小学到中学接受 着严格的应试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较为欠缺;
从大学教育的 发展来看,我国自古对人文教育极为重视,然而,近代以来 对自然科学的强烈追求,导致人文教育受到大力削减。
一、影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外部环境 在本文看来,大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高端,但 从某个角度看,它也是这个长长教育链条上的末端。末端不 是低端,而是人生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许多在进入大学校 门前就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却要求通过大学教育来 解决,这显然不够现实。一个不应该忽视的现实是:我国初 等教育不仅仅是清一色的应试教育,而且是全世界最精致、 最系统的初等应试教育。三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在影响着一个人的三 观养成。从三观形成的环境来看,一个人的三观是家庭、学 校、社会各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 场所,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是一个人的物 质源泉和精神支柱,是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栖息之地。孩 子的性格、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与家庭环境高度相关。而且 在家庭中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高等院校这个阶 段来纠正,就显得非常困难。从中小学的课程编排上就可窥 其端倪。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份,任何一所中小学,主干课程 永远是语、数、外,再加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思想品德等,每门课都含有中小学生成长过程极为需要的知 识,课程设置还算比较合理。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各门课 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在初等教育阶段对培育中小 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从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看, 其性格、心理、三观在中小学逐步成型。中小学是青少年道 德品质、三观的形成、发展,直至定型、成熟的重要阶段。
有调查发现,人的许多道德行为习惯在中学时就基本形成, 这其实也可以反映出他们在中学阶段三观就已基本成熟, “60%以上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初三之前形成的”。
高中阶段是部分中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特殊时 期,有研究指出,“20%的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是在高中形 成的”,高中阶段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部分高中生以自我 为中心,表现出个人主义的思想,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生活中表现出自私自利。还有部分高中生把人际关系看成商品 关系,社会责任感淡漠,对他人、社会、国家的事情漠不关 心,只顾自己的事情,法治意识淡薄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不 少高中生认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这些 现象只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表现得不太强烈,一旦来 到大学、进入社会就会直接在个人行为上体现出来。
二、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自身的缺陷 既然大部分的不良道德行为习惯在学生走进大学校门 之前就存在了,那么,大学教育自身就不存在任何责任了? 显然不是,有研究显示“20%的中学生高中毕业还未形成良 好的或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大学教育自身也应该承担起 主要责任。大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末端,是最后的关口, 因此也最为重要。我国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教育的目 的不在于认知自然界,而在于成就理想人格―――君子。但 是此“优点”在近代就变成致命的“缺点”。近代中国在西 方的坚船利炮下饱受列强的欺凌,对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化 思潮表现出极大的渴望。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科学思想鱼贯 进入。西方科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迫使 人们不得不对这种文化碰撞现象进行思考,张之洞提出“中 体西用”,但是并没有阻止“科学万能论”思想的蔓延,这 对政府的教育政策形成了一定影响。民国政府提出培养“硕 学闳才”的教育理念,使政府的教育理念没有偏颇科学,但 是在课程设置上,慢慢地倾向于科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出“培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或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等教育方 针”。这个方针应该是全面的,课程设置也的确如此,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轻文现象十分普遍。音 乐、美术等课程都被当成“副课”,这些课程即使开设,也 是课程量少,非专业教师兼任。即使体育这种对学生身体健 康极为重要的课程,在中小学也常常是大打折扣的,因为决 定学生命运的是分数。实际上政府也看到了这种现象,但是, 对于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而言,发展科学技术,实现工业化、 现代化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教育必须为这样的目标任务服务。
1952年开始,中国高校的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 基本目的就是让教育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轮调整中,科学教育地位放在第一位,而人文教育受 到压缩,例如,当时全国所有高校的哲学系都被取消,只保 留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可以说,我国高校从此开始走上了“重 理轻文”的发展道路。“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的统计, 在全世界1000万人口以上的50个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大 学生比重大于50%的有13个国家,介于30%―50%的有26个国 家,介于20%―30%的有6个国家,介于18%―20%的有4个国家。
然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8.9%”。科学愈来愈专业化,导 致大学教育也愈来愈专业化。这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并 不应该由某个教育制度以及高等院校负全责。科学越来越专 业化,学习者就必须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掌握一门专业,这样,他能用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时间与精力就必然相应减 少,这种情况是全世界所有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普遍情况。作 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曾经为大学人文教育滞后而忧 心忡忡。为了改变人文教育的发展状况,美国不得不着手对 高校人文教育进行改善,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台政策, 确保大学人文教育应有的地位。
三、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大学教育本质。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 于培养人文精神,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是求真,人文则在于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真 理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求真应该与求善相结合。科学教育 不是抛弃人文教育,科学与人文本质上并不矛盾,科学本身 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科学与人 文的结合,重视科学中的人文价值,他认为,要搞好科学还 必须有人文精神,尤其是那种不受权威、偏见约束的自由精 神。”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 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
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以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 人追求的一个目标。第二,完善人文教育的制度保障。在现 行教育体制下,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确保人文科学与 人文教育应有的地位。要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 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应重视科学教 育中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学协同发展。人文教育也应该主动与科学相结合, 人文教育不应该贬低、否认科学的价值。高等院校重视人文 教育,不应该以压缩科学教育为前提,而应该与科学教育并 驾齐驱。第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自然科学的教师对人 文科学一知半解,而人文科学的老师对自然科学也知之甚少。
一个对人文科学不太了解的教师,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就很难 发掘科学的人文价值,反之,一个不了解自然科学的人文科 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很难将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高校首先应该出台政策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教 师多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其次,应该举办各种学术沙 龙等平台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 互相讨论问题,激发彼此灵感,共同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1983:257. [2]张金福,薛天祥.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3]曹金祥.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商务印书 馆,197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