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 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 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及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 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 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做出 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 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 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 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 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 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 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 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 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 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 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 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 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 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 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 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 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 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 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
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 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 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 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 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 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 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三、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 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 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 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 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 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 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 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 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 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 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 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 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 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该把对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 环境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探索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各自的优势并将 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黎明 杨冬迪 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