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素质教育谈高校语文教学
从人文素质教育谈高校语文教学 从人文素质教育谈高校语文教学范文 《大学语文》是当前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开设的 一门公共必修课。设置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我校的实际看,我们以往 的语文课都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上,而忽视 了文学鉴赏、口头表达等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对语文课 产生了不重视的假象。而在对我们学校毕业学生的调查中也 发现,下到基层除了自己的专业技能需要不断提高以外,还 需要具备写作的能力,但是许多毕业学生已经不会写,也不 能写了,所以,好多学生在毕业以后发出了感叹:“语文课 有必要开,不仅可以培养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文 学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这种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也是通过长期的文学功底积淀起来的,所以,文学鉴赏也是 重中之重。”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大胆尝试,将过去的《应 用文写作》课改为了《大学语文》课,共计80学时,把写作 和文学鉴赏分开,各占50学时和30学时,为达到人文素质教 育的目标做好铺垫。一、语文教育的目的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 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里说:“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就 是教化,也就是教育的意思。对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来说,我们的语文学科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 内在品质,从而增强人文素养,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不仅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在校的学生运用他们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分析和理解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文化精 髓和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让他们在人文关怀中建构一种良 性的与社会接触的和谐关系。同时,在宣扬传统文化知识时, 让学生更关注自我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建构一种人性化 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将其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这才是我 们开设《大学语文》的最初想法。每一堂《大学语文》课就 是一次“养心”、“洗心”的过程,通过一学期的“养”与 “洗”,生命自然就趋于“洁”了,养得心中生命中无俗气。
黄庭坚说过,“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 医也”。
二、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教学教改的迫切性 让我们来看一组鲜活的实例,我们的学生是怎样看待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课本翻开一看目录,怎么全是 古文,读不懂,也没用。以后我们从事的是消防专业的技能 训练和抢险救援。”“学应用文就行,而且,有固定的格式, 没必要学。”“有文书写材料,不当心。”……以上只是众 多学生心理反映的一个缩影。这就是我们语文课程的现状, 并不乐观。首先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我们从小学学习到大学, 一直强调语文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对于学好其它学 科很重要。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强调了它的考 试作用大于阅读和理解作用。因此,在进入大学以后,我们 不难发现,只有中文专业的学生才专注地研究语文课程,而 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就忽视了语文的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也注 重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使语文课程处于了 “单相思”局面,成为了边缘学科。
其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不明确。许多学校开设本课 程的初衷,主要是为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为今后从事应 用文写作奠定基础。要用非常有限的几十个课时来解决学生 们在中学花了很多时间都没有学好的应用写作能力,谈何容 易?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 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定位不太准确。因此,大 学语文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旨在建构 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其三,大学语文课程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思维。课堂 上,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一味地强调以往教学中惯用的模式, 形成了满堂灌的老模式,让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的机会。因 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按照 与时俱进的原则,全面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在“守正出 新”的基础上,注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不仅形式要新, 而且教法要新,内容要新。因此,大学语文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要将这门课程开设成为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学科, 在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的综合学科。
三、以人文素质切入大学语文教学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结合我们学校 的实际,从2004年9月新学期开始,将以往的《应用文写作》 改为了《大学语文》,这一大胆的尝试使学生和教师都向素 质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创设人文环境。我们在课程的设 置上采用了2005年学校组织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同时, 考虑到我们的学员都是来自基层的战士,文化基础薄弱。所 以,在初次给军校学员上《大学语文》课时,我们就尝试将 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员做人”这一点上,并打破 了教材选定的课文安排顺序,把课文(大部分)分成四大块, 每块围绕着一个中心,与学员一起进行相关方面的人文素质 熏陶。
其次,设置人文课程,授予人文知识。设置人文课程, 对于学员比较系统地掌握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是十分重 要的一环。通过《大学语文》、《文学欣赏》课使学员对中 华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引导他们区 分文学作品的高雅与低俗,有选择性的阅读,提高他们的鉴 别力,充实他们的文化生活;另外,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 程中享受作家作品带来的美感,体会其中的内涵,从而达到 提高审美情趣、陶冶品质情操、升华精神品味的作用。最后,营造人文氛围,提升人文素质。让学生将学到的 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是能使学生较多地接受校园外的信息, 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二是能更有效地调 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心智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学会许 多应付环境、适应社会的策略和手段。因此,我们应重视学 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 性、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社会调查、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 动、人文景观游览活动等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 在耳濡目染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树立积极沟通的态 度,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训练有效创新的技能,从而为人 文素质的养成提供更加合理的途径和手段。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我们必须时时刻刻 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同建构人文精神联系起来并贯穿始终, 把握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极 有价值的观点,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剖析文化能力、精神 价值、人格素质等内涵,将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