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的方法分析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的方法分析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其一,”数 学是科学的语言”说的是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说还要训练出其他学科中所 需要的清晰的思维智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小 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施 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不 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 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 习、应用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具 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
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的被 动的学习模式,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积极探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 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 会”为“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确,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 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 法之一。
1.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 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 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 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 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 性。”教师应不失时机的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 环境。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 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 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 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拓宽解决途径,张扬学生个性思维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明个体,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 观存在的,教学中要遵循这一规律,集百家之长,充分让每 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经验,学生的 认识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 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和想法,这时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现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多种的,探 索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多样 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3.打破定式,放飞学生创新翅膀 解决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方法,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 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打破定式,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思 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掌握提问的 一些基本技巧。不要为了问题而提问,或者随心所欲的想到 什么就问什么,要用”有教育意义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 效的思考,促进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规律的探索。在 探索过程中,既注意问题的结果,更重视探索问题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显著特征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因此, 在实施数学探索性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 间。
在高中数学课的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会自 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学 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所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 能力是长期的、日集月累的,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
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索能力,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五个 关系:处理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处理和培养与之相关的各种能力之间的关 系;
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 师在课堂上主要提问题,提,好问题,提好问题。
数学的 教学是思维的教学 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让我们也不得不去想 我们究竟教了多少思维的方法给学生。人云亦云不会思考的 人是不会成功的。
4.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探究达到对所学知识 的深层理解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从而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而不是只会套用公式。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的 探究,主动探究包括:(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地 观测或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思考;
(2)直接提出问题并通 过描述已学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从而明确解决问题的关 键;
(3)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对问题解答的猜测 和假设;
(4)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 行检验、假设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5) 做出合乎逻辑的决定并进行合理的评价;
(6)将个人获得 的信息组合为一个连贯的解答,并与他人交流,考虑他人的 评价。
在主动探究教学结束时,学生应该能将已有的解答应用 于新情境;
将新的解答应用于已有的情境。如果教师能够在 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合理地应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使教学 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具体的自然科学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教学应该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