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向研究 现代教育的理念

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向研究

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向研究 当今时代教师的教育正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发展趋势,也 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指向标。基于对教育规律有透彻 分析的后现代教育理念,凸显了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性,包 括了教育发展的新思想,为人们重新思考和理解教育提供了 新的视野,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向提供了新的指南。本 文试图基于后现代教育理念的视域下,从教师的认知结构、 教学技能和师生关系三方面来深入剖析该理念对教师专业 化发展的导向作用 摘 要:
后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
专业化发展;
导向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广泛地重视对“后现代教育”的 探讨。后现代教育理念是后现代主义与教育相融合的衍生物, 并充分理解和重新构建“现代性”教育理念,展现出不同的 认知观,构建性的课程观和平等的师生观等一系列的全新的 教育理念,从而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 向。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因:教育理念 教师专业化或称教师专业社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 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 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1] 在教 学实践过程中,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教学重要问题的科学化的 系统化的理解,深刻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教育理念是一种精神或态度的意识形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产生 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还间接影响教 学性质。在当今各种教育文化不断的撞击中,在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趋势下,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冲击了传统 的教育理念,凸显了传统教育理念存在的劣势。因此,只有 以科学的后现代教育理念为思想基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将 会有更光明的前路。

二、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思想 后现代主义是指19世纪末以来在科学、文学和艺术诸 多领域产生规则变更的巨大转变以后的我们文化的状况。

[2]后现代哲学思潮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应 用主要变现在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和师生观上的运用。

1.后现代教育的目的观 后现代主义者从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对“现代性” 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批判和重构,主要对后现代教育目的观的 价值取向、内容规定、 类型要求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 新的建构。后现代教育目的观是反思和批判当今人才培养的 理念,认为知识分子是“普遍性”的代表、“榜样”和“理 性”的代表,他们垄断着知识,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后现代 主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这种人,“在后现代教育目的中, 没有真善美化身的人,没有柏拉图式的哲学王的形象,没有 高大全;
只有多层面的、复杂的、活生生的、自相矛盾的、 自由的特殊个体,他没有任何限定性,不断的自我构建,创造出自己的本质。”[3]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认为某些类 型的现代教育目的是能够满足一些人的要求,并且不以培养 完人为目的,它们就仍然是现代教育类型的一部分。

2.后现代教育的课程观 后现代教育的课程观要求打破现代课程观所具有的 抽象性和专断性,坚决地反对是以课程与教学分离为特征的 二元对立关系。在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对教学 内容的变革,更包含着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总 在探索教学的新内容,总在重构教学的新观点。课程能够帮 助我们顺利地进行学习和反思,它具有丰富的、回归的、关 联的和严密的特性,既是后现代课程的设计基础,又在检测 后现代课程质量中起到关键作用。总之,后现代教育的课程 观“要求创造探索的氛围,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 便接纳丰富的观点、问题和解释;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 程与教学;
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对话;
教学语言、教学 情境兼具支持性和批判性”。[4] 3.后现代教育的师生观 随着知识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 唯一来源。后现代的教育理念强烈地批判“中心性”和“权 威独尊性”的崇尚,主张消除位于主导地位的认知主体,倡 导建立观察者和认识主体之间平等的关系。其一,在交往过 程中,师生关系这两个主体必然会相互作用,两者相对于另 一方既不主体也不是客体。其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认为“对话”是师生关系通过谈话和倾听进行双向交流的方式, 能够让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相处。其三,师生关系的相互平等, 要求师生同时进步,都扮演着求知的参与者身份,表现在共 同探讨有关课题的过程之中,一群个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相互帮助。

三、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向作用 后现代教育理念促使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 教育现象,重新定位教师的发展,并以新的思潮来导向教师 专业化的发展。后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在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发 展中对育人目的、对课程认知和对师生关系的处理。

1.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对教师认知结构的导向 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育目的观促使我们能够培养出 多元化的、个性的、能够不断重构学习意义的和不断批判的 个体,充分展现了个人的特质。这样的目的观要求教师通过 新视角、新构思和新方式来把握知识。具体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从知识本质看,知识增长应以主观建构性为导向。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知识具有主观性,不能将教学视 为简单地“灌输”。第二,从知识发展看,知识呈现多元化 的趋势。教师应持有相对思想的认识观,反对绝对化和统一 化的知识。群体获取知识具有构建的特性,例如不同年龄、 职业和民族的群体,所获取得知识有所不一样。因此,教师 应考虑到个人构建、群体商议这些因素,认识到存在的差异 性,同时强调个性之中的共性,注重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搭建。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多元化认知能力。

2.后现代教育课程观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导向 3.后现代教育师生观对教师师生关系的导向 后现代教育师生观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全方位的多 角度的交互式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后现代师生关 系主要体现两方面:第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主张对话的 互动方式。教师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对话,用心灵 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不是用各种教条来约束学生。第二,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后现代教育师生 观是一种知识、思维、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考虑到 隐性知识对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要重视发挥自 己的隐性知识,辨别哪些隐性知识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 展;
哪些隐性知识与教学活动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对师生 关系产生消极的作用,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 [2] 戴军.后现代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 影响论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 曹永国.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 西师范大学2002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席风.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聊城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