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三只眼看语文从一次跨学科听评课想到的
用第三只眼看语文从一次跨学科听评课想到的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初步达到了课改“改课”的阶段目 标。但是我们也发现,日常语文教研活动基本停留在本学科 的范围内。这样固然可以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但是也容易囿于本学科固有的惯性思维,思路狭窄,方法匮 乏,最终夜郎自大,自我封闭。最近,我校尝试开展跨学科 听评课活动,就是不同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听课、评课。每 次评课时,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评价语文课,用独特的视角, 冷静地观照语文课堂,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从而达到“旁 观者清”。同时,所有语文教师走进其他学科课堂,从其他 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更新理念,走出当前语文课改的思 想误区,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通过跨学科听评课,语 文教师普遍感到:语文课普遍存在着目标过杂、内容过多、 参与不深、思维不活的现象,急需跳出语文看语文,把课堂 真正还给学生。一,要凸显核心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多边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 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 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 化。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
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纵观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有的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方法,有的是需要内化形成的能力,有的是着力培养的习惯, 有的是受到情感的陶冶、认识的提升。在这些教学目标中, 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我们发现目标实际上是有主有次的。
有的是本节课必须达成的目标,有的是一段时间内逐渐实现 的目标;
有的是显性的,有的还是隐性的。我们把紧扣学生 和教材实际,本节课必须达成,对达成其他目标有重要影响 的目标,称之为核心目标。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核心目 标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是本节课学科核心素 养的重要体现,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中起着主要指导作用。
笔者曾随机对我校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品德等5 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5节课的主要知识 点各不一样,尤其是语文课,远远高出其他学科。具体内容 见下表:
王荣生教授曾说过:“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 的语文教学内容。”如果连“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都不甚 了了,还谈什么教学艺术的提升?由此可见,“教什么”实 际上远比“怎么教”要重要得多。明确了“教什么”,我们 才能做到学有目标、教有方向,从根本上改变当下语文教学 高耗低效的现状,为大面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 础。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文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减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核 心目标。只有明确每节课的核心目标,然后才能围绕核心目 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筛选,突出重点,减去那些非语文、泛语文的内容。这样,语文课的核心目标才能更突出,训练 的点才会更集中,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切实提高语文课的教 学效率。
二、要放手深度参与 所谓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 与和情感参与三个基本方面。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我们 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要引导学生全员、全 程、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过程, 收获学习的快乐。
对比这两节课,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是参与的广度不一样。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 本价值取向,更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宗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激发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 都能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上,从 开始的分苹果、折纸,到帮助八戒分西瓜,每一个教学环节 都是让学生全员参与,动口、动手、动脑,自学、同桌讨论、 四人小组交流。学生在多层次、多形式的参与中,逐步认识 了几分之一,达成了这节课的核心目标。而在《掌声》这节 课上,教师用“这是一次( )的掌声”这一问题串起整节课, 引导学生画句子、写批注,然后进行交流。然而,在交流的 过程中,基本是少数学生在参与,多数学生成为了“沉默的羔羊”,充当课堂的配角。
二是参与的深度不一样。要提高参与的实效,要引导学 生全身心参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参与的热情,让 学生深层次参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 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包 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如果想要取得事半功 倍的学习效果,就要引导他们在学习时调动多种感官来参与。
这种利用多种感官学习的方法被称为“感官协同效应”。实 践证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提高参与的深度,提高学 生参与的有效性。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上,教师把 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分苹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 实想法去分,折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去折,学生充分体 会了学习的过程。正是在一系列不断推进的探索实践中,学 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在《掌声》这节课上,在交流 两次掌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进行交流, 背后一只手总是或明或暗地在牵着学生。在交流感悟的时候, 无论是“立刻把头低了下去”“眼圈儿红了”,还是“犹豫” “骤然”,都要求学生说说当时怎么想的。许多学生没有文 中小英的类似遭遇,揣摩人物心理难度很大。如何真正贴近 学生实际,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实际上, 学生进入教室学习早已不是白纸一张。他们经过以前的学习, 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理解方法,而且他们的生活实践也 为学习课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我们在明确“教什么”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不能仅靠自己的凭 空推断和教参的表述来随意选择。否则就会出现教得精彩、 学得平淡的怪现象,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却学得无精打 采。
三、 要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是一个企业、民族、甚至是国 家的希望所在。创新,从字面上看,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 的,也就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 见解,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等的行为。在前不久公布 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创新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第一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将成为今后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
虽然学科特点有差异,但激发创新思维的意识是共同的。
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从学会提问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学会思考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 方面。
以《掌声》为例。我们可以从课题开始启发学生思考。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起着概括内容、点明中心、交代背 景等作用。“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在教师 的启发下,学生很快紧扣“掌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几次掌声?分别是什么样的掌声?我们也可以对 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课文内容是文本的主体,也是培养思考能力的重点。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合作讨论,由浅入深地与文本对话,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第一次掌声部分,小英为什么把头低了下去?又为什么犹 豫了一会儿?同学们为什么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学生 在不断地思考中,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实践证明,跨学科听评课是一种贴近实际、行之有效的 教研活动。对语文教师而言,跨学科听评课,可以帮助语文 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开阔眼界,让语文教师跳出语文看语文, 思路更宽,思维更活,方法更有效。从跨学科听评课活动中,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需要我们切实转变 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凸显核心目标,进行深度参与,激发 创新思维,把属于学生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