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文化解读
《滕王阁序》的文化解读 唐代高宗时的王勃,是降州龙门人。降州就是现代的山 西河津,也就是说王勃生长在黄河岸边。黄河在中华民族的 历史上,那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中国文化的血液里永 远流淌的是“滚滚黄河”。《诗经》有名的“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中的“河”就是“黄河”。郑州师院的刘玉娥教授 统计,《诗经》中写黄河的诗句就有15 篇。“黄河”孕育 了王勃这个天才的文学家,王勃身上传递的是黄河文化的脉 气,但是王勃死得很早,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即公元675 年 或676 年,“因赴交趾探父溺水受惊而死。”这是天灾?这 是人祸?这时的王勃正是二十七八岁,也正是人生得意的年 华。———但得意的年龄并没有给他带来“得志”的命运, 而是英年早逝! 天才的王勃走了,他留给历史的是他临死前两个月一气 呵成的《滕王阁序》。滕王阁是因滕王李元婴得名,而李元 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是唐太宗的弟弟,他骄奢淫逸,品 行不端,毫无政绩,他修建滕王阁只不过是为了歌舞享乐的 需要。所以这个屹立于鄱阳湖畔,赣水之滨的、默默无闻的 阁子,虽然是“皇帝御赐而建”,又以前承载了很多的文人 墨客的洗礼,但都没有引起世人对它的注意,或许那些都成 了一个个“偶遇”的匆匆过客!几经风雨的剥蚀、几经历史 的沧桑,滕王阁或许只不过是一个“阁”,唯独这一次,一 个年仅二十七八岁的王勃竟然让它名闻遐迩、名扬四海,成为江南胜地的名楼之一,成为世人景仰和崇拜的圣地。华东 师范大学顾伟列教授说:“历史上的滕王阁虽已不复存在, 但它的名字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勃 的这篇遐迩传诵的名篇。”据史料记载,《滕王阁序》在唐 代已经被人传诵,是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 才”之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滕王阁”究竟承载着多少 文人的情怀?被称为“千古一序”的《滕王阁序》就是一个 盛满着一代文人的情感之“湖”!“平天下”的壮志难酬与 “安身立命”的生命寄托的交织矛盾,道出了无数生活底层 的文人的命运与不懈的追求,而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在演绎 着一代文人怀才不遇,但又不肯罢休的生命虔诚。特别是在 今天这个崇尚人文和谐的时代,人们更加把滕王阁推上了历 史文化的经典之位。王勃创造了中国山水文化的骈体语言高峰 《滕王阁序》语言的委婉、含蓄、典雅、精炼,成为历 代莘莘学子苦读的一篇鸿文,成为历代文人研读的不朽之作。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关山难越,谁悲失 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真是字字如珠,句 句如玉。这“典范”式的语言,是上苍的“神来之笔”,读 来真是让人回肠荡气,心灵颤动。“朝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真可谓 是绝妙之极。难怪都督闫公闻之词语,“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散。”这创造 性的情景交融之境,何止是在描述秋天的一个“景致”与“诗 意”,而这是将滕王阁的清新、明丽、素淡,特别是那份人 文的高洁与雅静,勾画的含蓄而隽永、又淋漓尽致。它给无 数的文人带来颓废时的不朽的希望与美感。真是“自古逢秋 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清人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中写道:“对 众挥毫,珠玑络绎,固可想见旁若无人之慨。而字句属对极 工,词旨转折一气,结构浑成,竟似无缝天衣。纵使出自从 容雕琢,亦不得不叹为神奇,况乃以仓猝立就,尤属绝无而 仅有。”清人过珙在他的《详定古文评注全集》卷六中坦言 到:“此唐人所谓界划文字。虽碉楼工致,备极人工天巧。” 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评价了《滕王阁序》作为骈体文的语言 “极致”。
诗文写绝了的王勃,可是在仕途的道路上竟是如此的坎 坷。虽然未成年就已经被当朝要人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 受朝散朗,接着就走上了王府试读的官场之路,成为人们羡 慕的“亲信”。但谁知两年后,竟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戏 文,被时任皇帝的高宗怒逐出府,这真可谓是伴君如伴虎, 使得涉世未深的王勃过早的结束了他年轻的政治生命。有人 说这是“天意”,也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或许这是“恃 才傲物”的结局。是啊,怀才不遇的屈原,不也是投江而死 吗?据说年老的大诗人杜甫,在晚年也被饿死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韩愈不是也有“一封朝奏九重天,已贬潮州路八千” 的遭遇,李白可谓是幸哉、幸哉!走进皇宫里的他,成了皇 帝的“玩物”,最后还是被皇上“赐金还乡”。世上很少有 两全其美的事,———这似乎荒诞的观点,这又不得不让人 深思:命运的艰难在成就着无数的名人,生活的痛苦在铸造 着辉煌的丰碑。这或许是一个永远让人反思的思想与辩证。
天才的王勃不也是这一理念的其中一个微小的“实验者”! 但是,不甘沉沦的他,还想着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施展自 己的才华!或许是这种“知识分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 抱负,让年轻的王勃,天才般地挥洒诗文于此,可见当时的 苦衷略见一斑!———而这种内心的矛盾且成就了这篇“鸿 文”。让人不得不想到:有心种花换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王勃创造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含蓄与隽永的完美结合 读《滕王阁序》,那是在浏览中国文化的天文与地理的 奥妙。文章开篇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 接衡庐。”就把“滕王阁”置放在一个“中国山水”与“天 文地理”的大背景之上,“豫章”“洪都”是历史上“滕王 阁”之地,而“翼轸”又是二十八宿的“南方朱雀”所在地 的“翼轸”二宿。文化的渊源,探究了“滕王阁”的历史悠 久与天象的完美结合。古人认为:“翼星”属火,为蛇,为 南方第六星,居朱雀之翅膀之位,故而得名翼,鸟有了翅膀 才能腾飞,翼宿多吉。“翼宿值日主吉祥,年年进禄入门堂;
一切兴工有利益,子孙富贵置田庄”。“ 轸星临水造龙宫,代代为官受敕封;
富贵荣华增福寿,库满仓盈自昌隆”。这 就把“滕王阁”的修建置于天文与地理的相得益彰,含蓄地 赞誉了滕王修建此“阁”是秉承天意!———所以后文自然 地引出了此地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意。而“牛 斗之墟”一句,据《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两星间常 有紫气照射,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人去找,果然 在“豫章郡”的牢狱地下,掘出龙泉、太阿二剑。后来这双 宝剑入水化为双龙。龙是中国的最吉祥的,———滕王阁此 乃“藏龙卧虎”之地的蕴意不言而喻;
“陈璠之榻”,徐孺 是东汉“高士”,陈璠是东汉“名臣”。历史上的“滕王阁” 所在地就是人才辈出之地,自然引出“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那是上天与地灵共同孕育了这块神奇之地。全文句句“用典”, 由地及人,由人及情,生动地表达了对“闫公”建“阁”的 颂扬之情。从开篇的这一节中,王勃就用了这么多的典故, 而全文引典不下60 处。
王勃创造了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 王勃创设了一个山水文化的精神高地。———王勃的天 才为唐代文学揭开了繁荣的一页,他是“唐初四杰”这个文 学集团中的“领军人物”。《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 四杰之冠”,他是唐代名副其实的“神童”与“才子”。他 创作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中国文化的不朽之作, 它不只是一个语言的典范,而更是这种语言背后所拥有的传 统文化博大的意境、深邃的思想、美丽的希望,让人在那悲酸的离别之泪中,看到了生命的旗帜在向那些失意、颓废的 人们招手呐喊,于是我们擦干泪水,鼓足了勇气,朝着那生 命的百花园走去……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滋润”,成就了这 一“诗句”悠长而深远的文化意境,更是成就了中国古代“送 别诗”这一题材的文化“符号”。
但就是这样一个独占鳌头的人中之杰,竟然过早离世, 真是哀伤悲哉!他没有凭着自己的才气遨游人间、独领风骚, 且谁知竟因这一腔才学招徕杀身之祸,这又是让人爱怜痛 哉!因此当我们静下心来,痛定思痛时,造成王勃的不幸难 道不是社会?但王勃的纯真性格,也是他走上不归之路的一 个重要原因。天才的王勃没有天才李白的激流勇退,李白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敖然之气,是一个伟大文人所拥 有的民族气节,是大丈夫的浩然之气。王勃被朝廷驱逐之后, 心里还隐藏着那份“为官”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的心态, 让他的人生大起大落,最后竟因他的为官之败,牵连到他的 父亲,被贬之交趾,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河内北部,在唐时 那算是极为偏僻之地。最后竟因“赴交趾而溺水身亡”。“交 趾”断送了一个天才,断送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但是不幸的 王勃造就了中国文学的幸运,中国文学因有了这个王勃,使 得显得更加光彩夺目。可喜乎,可悲乎?这又似乎让我们不 知不觉地步入“时代不幸诗家幸”的怪圈。
但王勃创作的文章,将于日月同辉。今天我们研读他, 也是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契合,研究中国文化之下的山水地理、人文亲情、社会构建的一种渊源,更是在研究一个“文 人”在失意之时的一种人生与文化情结的永恒之情。年轻的 王勃走的太急了,走的太不幸了,似乎“勃,三尺微命,一 介书生。”的人生苍凉之慨,在这里也被他不幸的言中了;
虽然“有怀投笔”,但最终是“无路请缨”。渴望在这“人 杰地灵”“高朋满座”的滕王阁的盛大宴会上,“登高作赋, 是所望于群公。”让我们从这些文字中读到的是一种奋发向 上不甘沉沦的决心和信心,领悟到的是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 情怀和远大心胸。
但年轻的王勃想错了,他对美好未来的设想被冷酷的现 实击碎了,在座的这些凡夫俗子,那一个能仗义直言,为他 一个无名之辈说几句公道话?司马迁为李陵直言,而差点招 致杀身之祸的惨痛教训,让所有的人不寒而栗!何况这也是 世俗的理念,这也是生存的权利,封建文化下的“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自私,泯灭这善良人们的良知,所以我们没有 理由来苛刻王勃时的那些“高朋”和“胜友”了。但是天才 的王勃英年早逝之事,在这偶然事件的背后,让人震撼,让 人遗憾。中国文学失去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中国那些热 爱文学与历史的文人们失去了一个“文学沙龙”的一份浪漫。
因此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王勃的人生时,或许他在人生 的道路上是太顺心了,导致了他的气盛,使他失去了一个平 常的“心态”。所以当我们一帆风顺时,就要思考两千多年 前的孟老先辈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这也许是文化的一种底蕴,他能让我们在生命的“底线”里,寻 找到希望的“火花”。
但不论怎么说,唐代的王勃,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那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
平淡就好 自古以来,人间万事,经历多少风云变幻,桑田沧海, 许多曾经纯美的事物,都落满了尘埃。任凭我们如何擦拭, 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色彩。纵然是万里青山、百代长河,也 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有所转变,留下命定的痕迹。唯有那剪 清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一如既往,不为谁而更改半点 容颜。
也许一生真的不长,但是亦可不必仓促地要把生活的滋 味尝遍。不如在缤纷的红尘里,留一份从容,把颜色还给岁 月,把纯粹交给自己。
人生,就是这样删繁就简,弃假留真,舍恨存爱。如果 可以交换,那么让醉者醒来,让醒者醉去。或许这样,就可 以彼此相融,像一坛封存的窖酿,兑了半杯花露,浅尝一口, 浓淡相宜,素净清芬。
从此,做一个慈悲的人、平淡的人。在黑暗中,你做他 光明的拐杖;
在风雪中,你做他温暖的炉火。寂寞时,你给 他花朵一样的微笑;
孤单时,你给他大海一般的襟怀。那么, 让我们都做一张丝薄的纸吧,在水墨中清浅、缓缓洇开的, 是尘世中最简单的幸福。没有禅意的开始,亦无须禅深的结局。
可我知道,每个人都愿意去一次南山,折一束霜菊,住 一夜柴门,之后回到烟火世俗,看尽春花秋月,经历生老病 死…… 我们都是红尘过客,背上的行囊,装满了世味,沉重得 压弯了腰。这一路仓促地拎起,到离开的那一天,却不知道 该如何放下。
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出许多理由和借口,将所有的悲哀, 怪罪给时光。用薄弱的谎言,搪塞真实的幸福。告诉别人, 我们的爱,我们的恨,我们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身不由己。
只有觉悟,才可以给那些无处安放的日子找到归宿;
只 有觉悟,才能够给不堪一击的生活找到依靠;
只有觉悟,才 可以给浪迹江海的船只找到港湾;
只有觉悟,才能够给空灵 缥缈的灵魂找到主人。
简单的拾得,禅意的诗句,平凡的你我,也许不需要深 刻去明白太多,只要读到一丝安宁,几许平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