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模型的中高职衔接标准分析的模型构建
基于分层模型的中高职衔接标准分析的模型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 来,我国逐渐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了高中层次的 中等职业教育和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并基本形成 中高职衔接模式[1][2][3]。如图1所示,初中毕业生可以升 入普高或中职学习,普高和中职毕业生均可以升入高职学习, 中职毕业生还可以直接升入本科院校学习。但是,我国中等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类学校,而 各类学校的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且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过渡 教育机制,使中高职衔接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4][5]。中职和高职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 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6][7]。我国普教系 统通过考试大纲或入学考试题来具体体现普教各个层次教 育的有效衔接标准,而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效仿普通教育的标 准来建立职教各层次的衔接标准。因此,为有效解决中高职 衔接问题,必须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标准。
为建立标准,首先应建立一个体系的模型,然后根据模 型建立相应的标准。中职与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只是 层次不同而已[8][9],其核心是层次问题,因此,建立中高 职分层模型可以较好解决中高职层次衔接问题,而且可以为 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奠定基础,见图2。
职业教育体系分层架构具有如下优点:保证职教系统的完整性;
按照层次递进构架,保证系统分工明确、功能清晰,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接口,保证层级间有效衔接,最大 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避免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
设 计输入输出,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情况的有效衔接。
二、中高职衔接分层模型的内涵 职业教育系统较之普教系统有很大差别。职业教育教学 内容复杂多变,学习者来源多样,既可以是低层次直接升入 的学生,也可以是参加工作后的社会人员;
而且学习者的知 识、能力差异性大,通过某一层次的学习后学习者的去向也 是多元的。从系统来说,职教系统具有比普教系统更为复杂 的组成成分。因此,为实现中高职更有效的衔接,按照分层 模型对中高职系统进行设计和构建,然后,根据分层模型对 每一层级定义其功能,见图2。
根据该分层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整个大职教系统的 建立,还可以继续延伸,定义第三层、第四层,等等。由此 可以看出,按照分层模型构建职教系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 可扩展性。在该模型中,第一层为中等职业教育,第二层为 高等职业教育。按照教育部最新要求,各层功能分别是:中 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 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6]。
分层模型中的输入、输出接口是为了适应社会对职业教 育的多元化需求。职业教育是开放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受教育者学习程度、知识背景、专业能力等参差不齐, 为达到统一的培养目标(即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必须让入学者达到最基本的学习条件,所以,通过接口就可 以培养千差万别的学习者达到统一的学习基础。输出接口是 为了构建立交桥,使学习者在完成一定的学习后,向学习者 需要的方向和空间发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结合我国中高职教育体系实际(学制、教学目标等), 按照上述分析建立中高职衔接分层模型,见图3。第一层次 为中等职业教育(此处的中职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中专、职 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由于中职学校的入学条件为初中毕业 生,入学对象单一,没有设计输入接口。输出接口包括学习 者学习后的去向以及标准,中职学习输出接口有两个:一是 面向社会输出合格的具有初级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此 输出接口中要包含输出标准,以满足社会对该类型、该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其接口标准按照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 框架执行,也就是通常说的毕业条件或毕业资格(含职业资 格证书)。二是满足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在完成两 年中职学习后,根据一定的选拔机制,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 校学习,这一年的时间需要转移到高职学院学习,因为学生 要进入另一层次的学习,必须造就相应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所以必须改变学习地点。另外,为发挥高校办学自主权,各 个学校对某一职业学习要求的基础略有不同,根据升入学校 的要求实施衔接课程的学习,体现高校办学过程以及教育教学的自主权和独特的育人理念。同时,把这一年的时间留给 高职院校完成,其可以根据专业特征增减衔接课程教学时间。
在中职分层模型中,按照当前三年制分配学习。前两年 为基础教育,对将来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实施一年的职业 技术课程学习,其原因是:第一,中职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 育,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薄弱,心智发育还有待进一步完 善,因此,中职阶段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学习,还在很 大程度上肩负着学生心智和未来发展基础能力教育的任 务;
第二,严雪怡、赵志群对国外职业教育的研究表明,在 中等职业教育中技术课教学时数都比较少,为1~1.5年,根 据行业技术不同,这个年限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协会对行业准 入要求适当调整[10]。
模型的第二层为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学院完成,由于 其学习对象的复杂性,建立了一年的输入接口课程学习,根 据入学者学习经历的不同,有不同的入口,社会人员、中职 学生必须经过一年左右的接口课程学习,高中毕业生则不需 要经过接口课程学习。同时,为适应学习者的不同诉求,与 中职教育一致,设计了输出接口,既满足学习者的就业需要, 也满足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面向人 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职教育中,按照与中职教育相似 的模式设计了3年学制,按照行业协会出口标准(职业资格 证书等)实施就业,也可以提前一年通过一定的选拔机制进 入更高层次继续学习。三、中高职衔接标准的分析与构建 模式是系统运行的框架,系统能协调稳定运行依赖于标 准。在中高职衔接分层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标准, 确保中职与高职的有机衔接,同时,在制定时还要保证系统 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不仅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预留接 口和空间,而且为整个国家普教与职教体系的建立预留空间。
(一)标准的制定机构 为确保权威性和科学性,中高职衔接标准的设计必须由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订及实施。教育部组织成立的行业 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具有最高的研 究和制定权限,是制定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各项标准的权威组 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根据职业教 育为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的宗旨,还要充分发挥省级教 育行政部门的作用。为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成立省 级行指委,结合本地域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特点细化国家标 准,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这种分层管理的模式具 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充分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并发挥其智 慧优势,也有利于充分体现和发挥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办出 特色。
(二)标准的内容 中高职衔接分层模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中高职各层 次的培养目标、能力标准、考核评估指标、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课程学习内容、学制、专业设置、生源渠道、选拔机制、 学习方式等。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和能力标准,这是实现中 高职衔接的最高统帅。
解决中高职衔接,应首先解决好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 位,这是中高职衔接的灵魂[10]。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 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
高等职业教育 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 业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是更加宏观的定位,能力标准是规定中高职教 育教学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标准,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依 据。能力标准制定的依据是职业岗位及其岗位群对人才的要 求,依靠行指委,对岗位进行剖析,确定专业所涵盖的职业 岗位后确定其专业能力标准。加拿大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开发方法、高林的职业竞 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和开发 方法、丁桂芝的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 系开发方法等均可以作为很好的借鉴[11][12]。
专业是中高职衔接标准中的重要标准,专业不等于职业, 在分层模型中,中职的专业与高职的专业不一定要一一对应, 中职的培养目标和能力决定了中职的专业面更窄,所以,中 职的专业更加接近职业,对就业而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学科交叉是发展的趋势,解 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因而,高职 的专业甚至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面应该更加广泛,涵盖 的职业更多。因此,中职向高职或更高层次发展的时候,不 仅是知识深度的增加,还是知识广度的扩展,从低层次向高 层次深造时,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可以向纵、横两个方向发 展,在分层模型中,高层的专业应该涵盖低层次的多个专业, 形成一种“倒三角形”的专业结构模型[13]。这种模型结构 也大大降低了接口课程设计难度,使低层次学习者向上发展 时具有更多的选择,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同时,也为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订适应本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专业 标准提供了自主空间。
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标准的制定是紧紧围绕专业培养 目标和能力标准进行的。由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复杂多变, 标准的研究制定需要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实时更新,不断修正 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 育,2002(10):5-7. [2]陈维.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探究:基于芜湖信息技术职 业学院与其附属学校“2+3”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2(11):57-59. [3]郑坚.简析美国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的中高职衔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77-80. [4]余明辉.基于培养目标定位层次性的中高职教育衔 接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5-9. [5]张平.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云南电大学报,2012(3):13-16. [6]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 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7]杨和平,胡军,曾理.三峡库区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 教集团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2(16):40-42. [8]白汉刚.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2(12):12-17. [9]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7-32. [10]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 2003(8):21-23. [11]吴蕴.基于DACUM法的高职专业课程校本化开发:以 “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0(15):43-46. [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 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体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