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未来取向的研究综述
中学生未来取向的研究综述 〔摘要〕人在一生中都会不断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个体关于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即为未来取向,它是自我发 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青少年未来取向进行系统性研究,有 利于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对未来的自我认知以及相应的行 为表现和情感体验等,有利于我们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 效的青少年未来规划指导。因此,本文对中学生未来取向相 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6)19-0004-05 一、未来取向的涵义、结构及测量 (一)未来取向的涵义 基于个体主观体验时间的历程,可以把心理时间划分为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基本时间框架。未来取向是一种指向 未来的心理结构,属于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可以直 接理解为个体关于未来的设想,包括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未 来,自己的目标、期望、担忧等。有研究者认为,未来取向 是一个复杂的、由多阶段组成的心理过程。(二)未来取向的结构 Lewin于1931年最早提出了“时间拓展”概念,讨论了 儿童如何在实践和空间维度拓展自己的视野,随后在1942年 提出了“未来时间透视”的概念,探讨了未来对个体的重要 性,这标志着未来取向研究的基本确立。之后,关于未来取 向的研究越来越丰富。
关于未来取向的结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观 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要素观、过程观和动机—认 知—行为观。
1.要素观 这种观点将未来取向视为一种静态的、多维的心理结构。
有研究者对有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抽取出未来取向的 主要结构维度[1]。
要素观比较具体地呈现了未来取向的基本结构,但却是 静态的呈现,没有揭示出未来取向动态的丰富性。2.过程观 在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发展系统论的影响下,芬 兰心理学家Nurmi在分析整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 动机的角度提出了未来取向的过程模型。该观点认为,未来 取向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维度构成的心理现象,他将未来取 向划分为动机、计划和评价三个先后过程。个体首先通过比 较个人的动机、价值观、对未来的期望、所掌握的有关毕生 发展的知识以及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来确定自己的 目标。然后决定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实现这些目标。
最后,个体会评价实现个人目标或完成计划的可能性。三个 过程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且完整统一。
该模型是目前未来取向领域中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近 年来的不少研究都是在该观点的指导下进行。在该模型指导 下所编制的测量问卷得到了广泛的验证,本研究也主要是在 该模型指导下的研究。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该观念一定程度上 忽略了认知过程。
3.动机—认知—行为观 在未来取向过程观的影响下,Seginer提出了未来取向 的动机—认知—行为观。该观点认为,未来取向包括动机、认知表征和行为三个变量,其中动机分为价值、期望和内部 控制感三个变量。认知表征是根据对未来的想象和看法所作 出的描述。行为分为探索和投入。
(三)未来取向的测量 未来取向测量的常用方法是问卷法,另外,也可以运用 主题统觉测验、圆环测验、讲故事技术、完成故事技术等方 法来测量。
1.国外有关未来取向测量的相关问卷 (1)未来时间取向量表。该量表起源于Gjesme制定的 未来时间取向量表,后又从Heimberg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 中抽取了几个条目,最终形成含有14个题项的量表,主要有 卷入、期望、速度和占据四个维度。
(2)未来取向问卷。经过Seginer的使用和发展,该问 卷为开放式问卷,请被试考虑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焦虑,并写 下进入脑海中的事情。
(3)时间洞察力量表中的未来分量表。Zimbardo等人 编制了含有56个项目的时间洞察力量表,其中包括未来分量表。
2.国内常用的测量青少年未来取向的量表 (1)张玲玲等[2]修订的“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
该问卷以Nurmi的过程观为理论依据,由张玲玲等翻译并修 订,问卷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开放性题目,主要 测查未来取向的动机成分;
第二部分为结构性项目,用于考 察青少年在未来教育、职业、婚姻/家庭等三个领域中未来 取向的发展。
(2)刘霞[3]编制的“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该问卷 把未来取向划分为三个维度:未来认知、未来情感和未来意 志行动。
3.其他测量方法简介 (1)圆环测验。该方法是让被试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 的圆环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把这些圆环进行排列, 以表达各时间段关系的意义。
(2)讲故事技术和完成故事技术。该方法是让被试按 照自己的想象讲故事,不给时间线索,接着对其故事内容进行分析,以获取时间取向的相关信息。
(3)主题统觉测验。采用Judith同主题统觉测验中的 部分图片对被试进行施测,获取其未来取向特点。
对未来取向进行问卷法的测量,虽然具有操作简单、计 分容易、客观等优点,但是因为不同的量表对未来取向的建 构不同,进而所编制的测量工具也必然会有所不同,仅聚焦 某一个、几个维度,相互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投射技术进行 的测量是一种间接的测量,可以提供被试的动机和情感方面 的内容和信息,但是操作难度大,计分困难,也有一定的主 观性。所以,不同的研究要根据自身的研究需要进行选择与 侧重。
二、青少年发展与未来取向 (一)未来取向在青少年期迅速发展 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其认知能力发生了明显飞跃,由 具体运算思维转变为形式运算思维,思维活动更加抽象,可 以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能够对问题提出假设,主动检验假 设,并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进行监控与评价。这些思维 特点就为青少年思考和规划未来提供了认知基础,并且他们 的思考与儿童期相比较拓展地更远,也更复杂。随着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发展也 引起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开始明显关心自己的身 体、外貌长相、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心里会产生许多 有关的困惑或忧虑,他们对于“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等问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与探索,这也就是Erikson所提出 的“自我同一性”,他指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心 理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个体人格发展和心理成熟的重要 历程,这些同一性问题的探索也包含并影响着青少年对未来 目标的选择、结果的期待、实现目标的策略等有关未来取向 的问题。据有关研究显示,同一性获得的青少年对未来有更 为清晰、积极的规划,他们在构想未来时能更多考虑自身能 力和所获得的资源,实现未来目标的可能性也更大。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发展的社会生态 背景在某些方面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如,父母、同伴、教师和社会对青少年提出了大量涉及未来 发展的任务,受教育经历也有所过渡,与同伴的接触越来越 多,也开始萌生于异性交往的欲望与需求,家庭关系也慢慢 趋向民主。
总之,青少年时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的 变化对于未来取向在青少年时期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未来取向促进青少年发展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可以促进青少 年当前的心理社会适应,以及成年以后的良好发展。
个体的未来取向水平能够积极预测其学业情绪。Nuttin 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未来取向的广度和对未来的积极态 度与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个体对未来的态 度越积极,成就动机越强,学习成绩越好。
未来取向的个体更倾向于采用健康的行为方式。未来取 向的人对未来充满积极期望并有较完善的计划,在生活中更 倾向于健康的行为方式。Daugherty和Brase通过研究发现, 时间洞察力量表中的未来分量表和许多健康行为有显著相 关。
未来取向的个体更不容易物质滥用。Wills和Sandy的研 究发现,未来取向与早期的物质滥用成负相关,但其影响是 间接的,通过应对行为等中介因素起作用。
未来取向与青少年适应密切相关。Hirsch等的研究表明, 未来取向与自杀风险呈负相关,高未来取向的个体当前自杀 观更低,尝试自杀的可能性也更低,实施提高未来取向的措施可能可以减少自杀风险。另外,如果青少年对未来没有积 极期望,不能看到现在的行为与未来目标的联系,就会出现 青少年怀孕、犯罪卷入、辍学等问题。
(三)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的理论基础 1.发展情境论 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单一因 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局限,开始逐步关注系 统性因素的综合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Lerner在 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情境论。该理论强调发展中的 个体与其所生活的生态环境随时间发生相互作用,主张心理 学研究应该揭示系统性因素与人的发展间存在的动态交互 作用。该理论将人置于生态化的背景进行关注,能更好地解 释人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特征,并进而为深入探究人的发展 规律及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发展情境论的思想,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不单是个 体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环境或经验影响的结果,是个体 在自身成熟与经验发展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持续地与所处环 境进行循环互动的结果。其中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同伴系 统、个体成熟都是需要关注的。即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需要以他们的认知、记忆、抽象思维等自身因素的发展为基础, 同时,青少年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等也会影响青 少年的未来取向,而且,他们的父母和同伴又会在思想、行 为和情感方面与个体发生互动从而影响个体对未来的构想 和规划。据有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系统和同伴系统是青 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保护性因素。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积 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较多的亲子沟通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 教育和职业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水平以及持有乐观的态 度;
具有较高成就动机的朋友群体而较少问题行为的朋友群 体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 水平以及持有乐观的态度,较多的朋友沟通能够促进青少年 对未来教育、职业、婚姻/家庭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水平以 及持有乐观的态度。
2.积极心理学思潮 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倡导 心理学从过多关注人的心理问题转向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并 旨在通过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人最大限度地 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进而获得良好生活。“乐观”与“希望” 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两个方面均指向未来。希望 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愿望,乐观是指向未来的一种信念。据有关研究显示:乐观与个体积极的心境、持之以恒的 毅力和较高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关,与个体在学业、体育、职 业和政治领域的成功有关,也与健康长寿关系密切。持乐观 解释风格的人们常把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 的原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他人的、暂时的、局部的原因。
乐观型的解释风格可以在生活中塑造和培养。基于认知—行 为疗法的研究肯定了乐观是可以习得的,可以通过干预来提 高个体的乐观水平。
希望必然是指向未来的。有研究者认为,希望是一种与 个体目标紧密联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目标是可以 达到的,可控制的,对个体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社会或 道德所接受时,希望这种情绪体验就会油然而生。也有研究 者认为希望是一种思维的积极动力状态,具体包括目标、路 径思维、动力思维。研究发现,希望对于增进健康和幸福感 有明显作用,还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有积极影响。
总体来说,对未来更为乐观、充满希望的个体会有更高 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对由消极生活事件引发的抑 郁等不良情绪有更好的抵御能力。当青少年能够较为乐观、 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不仅可以主动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还 会更积极地完成当下的任务,且不太可能出现消极情绪体验。
(四)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基本特点动机过程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目标和担忧,动机过程考察 了青少年在思考未来时对所关注问题的类别及关注程度。其 中比较一致的结论为:未来接受的教育、未来的职业、未来 的婚姻和家庭、当前的学业和学校生活、家庭安康和个人财 富、自我、人际关系是青少年最经常考虑的目标和担忧的问 题。也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动机过程在性别、城乡、年龄等方 面的差异,如在年龄方面,未来职业和家庭的目标及未来职 业的担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未来教育领域的目标和 担忧却逐渐减少[4]。
规划过程主要探讨个体如何实现动机过程中确立的目 标,包括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探索是指个体通过多方面搜 集信息、综合考虑多种选择,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和价 值观,并最终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投入是指个体为实现目标 付出时间和经历。部分研究则主要讨论青少年在不同领域的 探索和投入,以及探索投入在性别、城乡、年龄等方面的差 异。如在城乡方面,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探索显著低于城市青 少年,城市青少年对未来家庭的投入显著低于农村和县城的 青少年[5]。
评价过程是指个体会继续考察目标是否合适,以及自己 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目标,包括目标实现的归因以及相应 的情感体验。部分研究主要探讨青少年在不同领域的情感体 验,以及在性别、城乡、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如随着年龄的 增长,男青少年对未来发展持更加乐观的态度,而女青少年对未来表现出更加悲观失望的态度。
(五)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 未来取向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受到个体因素和 社会文化背景共同的影响。目前受生态系统模型及发展情景 论的影响,研究较多关注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主要影响因 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支持。经研究发现,父母对 青少年的支持能够有效预测青少年对未来的探索和乐观性。
良好的家庭系统是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保护性因素,较高 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较多的亲子沟 通能够促进青少年形成对未来成就领域(教育和职业)较高 的规划水平和乐观的态度[5]。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对青 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同伴是获得个人未来发 展有关信息的重要来源,青少年个人目标的建构是在与同伴 的讨论与沟通过程中完成的。具有较多高成就动机的朋友群 体而较少问题行为的朋友群体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教育 和职业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水平以及持有乐观的态度,较多 的朋友沟通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婚姻/家庭 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水平以及持有乐观的态度[5]。总体来 说,朋友群体特点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又通过朋 友沟通间接起作用。
也有部分研究尝试将外部因素与个体自身因素相结合 来考察其对未来取向的影响,个体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年龄、 人格差异、情绪等。张玲玲等人[2]的研究发现,在未来职业领域的规划过程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教育领域,女性 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探索和投入。张文新等人 [6]的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处于对未来主要发展领域进行规 划的过度阶段,高年级大学生对未来各领域的探索水平逐渐 提高。刘霞等人[7]的研究发现,高自我认同组个体有着更 大的未来取向广度,低自我认同组则是过去取向广度更大。
另有研究发现,孤独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领域(社会关 系、婚姻家庭)有影响。
总体来看,关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研究日益丰富, 不少研究探讨了未来取向的概念、有一些研究是针对我国青 少年未来取向的调查,也有研究关注的是家庭、同伴等因素 对未来取向的影响,以及探讨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 人格等方面关系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对于未来取向的 研究还仅停留在概念、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问题的 探讨方面。研究未来取向的目标人群也以内陆地区(山东等 地)为主,缺少对沿海发达地区的青少年未来取向的探讨。
不少研究以大学生为目标人群,以高中学生,尤其是聚焦处 于初高转折、高中适应、人生起点的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 象的相关研究相对非常缺乏。以现场实验开展实证研究的也 相对较少,对于未来取向的干预途径、发展培养等方面的探 讨及在学校自然情境下开展的干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现状 不能满足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需求,也无法适应日益迫切 的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关于学生未来取向的研究还需要拓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刘霞.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D].西南大学, 2011. [2]张玲玲,张文新,纪林芹,等.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 中文版的测量学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1):
103-108. [3]刘霞.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D].西南大学, 2011. [4]张玲玲.青少年的未来取向[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5]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 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6]张文新,张玲玲,纪林芹,等.青少年的个人未来发 展目标和担忧[J].心理科学,2006,29(2):274-277. [7]刘霞,黄希庭,普彬,等.未来取向研究概述[J].心 理科学进展,2010,18(3):385-39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