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超越慕课教学中的国防教育实效 慕课

适应与超越慕课教学中的国防教育实效

适应与超越慕课教学中的国防教育实效 教育部体卫艺司[2016]1号文件指出,要创新国防教 育教与学的形式,共建共享优质军事理论教学资源。加强慕 课、视频公开课、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技术 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 企之间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的有效机制,建设并推出一批国 家级优质军事理论教学资源。[1]而自2006年全国范围内 普遍开设军事课程至今,高校国防教育刚好走过了十个年头。

尽管存在学科创生艰难、后备师资缺乏和科研支撑薄弱等发 展困境,相当部分高校甚至处于工作应付状态,但高校国防 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地位,依然不断得以加强,取 得一些实绩。

一、高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的现实逻辑 严格来说,高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指的是在军事理论必 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实施慕课翻转式教学,当前是在必修课 程中实施。但考虑到《军事理论》这一课程名称过于强调军 事性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国防性,部分学者最近提出以 《国防教育理论》或《国防理论》取代之。从未来视角看, 一系列新设理论性选修课程也可以采取慕课教学形式,甚至 在地形学课程中也可以实施。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国防教 育慕课教学是在包括上述课程在内,以及部分国防教育实践 课程中实行的一种教学新形式。之所以要采用慕课教学形式, 除了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外,主要有两大内在逻辑起因和作用。

(一)弥补优质教学资源不足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目前共有134高校,应有专职军 事理论教师450名左右,实有专职军事理论教师30名左右。

这其中,部分专职教师实际上还承担了专职人武工作。因而, 纯粹的专职军事理论教师约20名。即便如此,仍有一半来自 于思想政治、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并非军事学或国防教 育专业。优质教育资源和应有教育资源的极度稀缺,在广义 层次上,造成整体教学水平未尽题中之义。而以慕课的大规 模在线互动开放特性,将最为集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突破 校际限制,呈现给教学资源缺乏甚至空白的院校。一方面满 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所面对的学习资源具有均衡性, 符合课程开设初衷;
另一方面,也以此带动此类院校国防教 育教师成长,利用慕课教学平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特别是 翻转教学能力。

(二)创建广域教学梯次团队 传统教学除了难以突破校际限制之外,也难以突破军地 限制。尽管“派遣军官”的价值不容忽视,但其数量和配置 情况,仍不能体现广域性,军地之间的广域限制仍未被有效 突破。这在当前强调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尤为不 合时宜。地方院校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实际,从现实逻辑 考虑,也必然要求军方师资的应急性参与。但在传统教学逻 辑中,军方师资显然分身乏术。无法体现广域性。而慕课教学则基于教育信息技术,解决了军地师资的广域衔接问题, 使得院校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教学平台享受到高质量课程。在 课程制作过程中,广域的教学团队也得以形成,且有梯次性, 具体表现为军地院校师资的梯次和地方院校师资的梯次。在 师资紧缺的当前,基于慕课创建的广域教学梯次团队,也是 今后师资发展的基础之一。

二、高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的基本前提 就国内慕课教学的整体状况而言,普遍存在两大问题:
平台的稳定性不高和翻转团队的参与度较低。这两点恰是慕 课教学成功的基本前提,缺乏这个基本前提,慕课教学往往 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以往电化教育或电视教育的同义词。反 观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情况,似乎也存在诸种问题, 影响了教学实效,甚至构成了反对者批判的主要依据。因此, 高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必须注重平台和团队的有效建设。

(一)具备优质的慕课平台 平台是慕课线上教学的唯一载体。目前,能够支撑高校 国防教育慕课教学的平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校自主建设 的课程教学平台,如南京大学教学平台,该校国防教育慕课 正在制作并将在自建平台运行;
另一类是学校购买数图公司 的课程教学平台,如超星、卓越、慧科和金智等课程平台。

都在不同程度上,联合军地院校知名学者创建了国防教育慕 课。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具体表现为:平台流畅,能够满足 大规模在线同时学习的承载量;
平台稳定,能够保证不易受网络恶意攻击和干扰;
平台兼容,能够与政府教育部门课程 平台良好兼容;
平台清晰,教师和学生能够迅速掌握使用规 则,用户体验好,具有良好交互性。

(二)建立专业的慕课团队 与传统教学相区别的是,慕课教学除了教学团队外,还 应该建立技术支持团队。教学团队也不仅仅是教师团队,还 包括助教团队。因而,慕课团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团 队的概念。高校国防教育由于涉及面广、政治性强、时效要 求高,对团队的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唯有此,也才能保证 慕课教学实效和高校国防教育实效。但现实的情况正如上所 述,专业师资紧缺。因此,更为现实考虑的做法,往往是师 资相对较好的院校之间基于学缘关系和各自合作的数图公 司互相组织团队,如南京农业大学国防教育慕课教学,就是 以校内师资为主,联合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海军指挥学 院师资共建团队。也存在数图公司基于师资紧缺的现实,主 动联系军地院校学者组织团队,对买入高校以商业化方式运 作,上述数图公司正是如此。新近出现的情况则是行业性较 强的院校组成联盟,共建国防教育慕课,如中国传媒联盟正 在筹建具有行业性的国防教育慕课。从实际运作情况看,整 体上都以建立专业的慕课团队为基本目标,以期提升课程影 响力和实效性。

三、高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的主要保障 平台和团队是高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的基本前提,但要形成实效,除了两大前提和科学有序的教学实施外,还应当 做好两类保障。这是提升慕课团队活力的根本举措,是提升 团队积极性的基本途径。发展出适应当前乃至今后高校国防 教育慕课教学的支撑保障体系,更是超越当前传统教学实效, 提升当前国防教育慕课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

(一)构建针对性的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体系性和教师教学的层次性。“慕课 在微观层面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传统的 考评观念造成了直接的冲击”。[2]慕课教学在注重体系 层次性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生主动性和翻转教学的本质。高 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在此基础上,还突出培养学生对国防和 军事问题的思考辨析能力。在教学实际中,基于公共必修课 程的性质,一般是120人的班级规模,师资配备较好,且小 范围试验的情况下,也在80人的规模水平,这与大多数慕课 课程中30-40人的教学规模完全不同。因此,用传统的评价 机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明显不合实际。笔者认为,高校 国防教育慕课教学评价机制应当对教学团队、学生和平台支 持单位(教务部门或数图公司)进行模糊性的综合评价,形 成对应的子评价机制。其中,教学团队评价机制主要对主讲 教师、翻转教师、助教团队进行评价,评价者应当转变传统 督导评价思维,从上述多重特性出发考量教学团队,特别注 意教学团队中的混合组成情况,即军地院校学者的差异化评 价。学生评价机制应当侧重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案例分析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慕课翻转学习能力的获得等三个方 面进行评价,主要体现在既注重总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的 评价。上述三类子评价机制还应该按照线上、线下维度分别 进行。

(二)形成立体式的支撑体系 评价机制是对所有教学参与者的管控和影响手段,目的 是提升高校国防教育实效。而最大的实效性的来源是教育者 的实效。换句话说,能否形成一整套支撑教育者不断产生实 效的科学体系。高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支撑体系可以从三个 层面构建,分别是经费支持、政策设计和人员流通机制等三 个层面。

1.提供相应经费支持 一般课程的师资往往在校内就会形成有力的团队,而现 实情况下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团队往往需要在某一省内才 能形成,甚至需要跨省形成,以及跨越普通高校和军事院校 的界限形成,这就需要广泛的经费支持。无论是商业化的数 图公司,还是校本性力量,都必须投入较多的经费和资源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普及性、政治性、国防军事性和相当程 度上的学术性,特别是时效性要求,也迫使教学团队投入更 多的精力,在课时报酬上理应给予相应体现。

2.做好政策顶层设计 当前教师激励制度尽管是教学与科研并重,但往往是重 科研、轻教学,或者体现为单位周期内教学优秀的次数,但这种教学优秀的评价机制并非是上述所分析的评价机制,不 具备针对性。因此,是否可以在教师激励或奖励政策的设计 上,考虑到慕课教学特点。且针对高校国防教育师资的薄弱 现状,是否可以进行合适的政策激励照顾,在科研任务指标、 科研倾斜和职称晋升等方面,是否可以基于此也作出一定的 改进和尝试。

3.畅通人员流通机制 正如上述所言,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呈现出的一大特 点就是跨校和跨军地的流动,这种流动是一种基于现实需要 的流动,其它课程几乎不存在这种特性。就江苏省而言,师 资情况较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 业大学和河海大学等高校,军方师资主要集中在南京陆军指 挥学院和海军指挥学院。如果能够综合六所院校师资力量, 打通人员流动,整合力量现状,形成层次更高的师资架构, 如设立虚拟性的教研室,或以某校为基础,建立协同创新中 心,并以此扩展壮大队伍,除了可以作为今后全省师资发展 的基础,更能够打破当前在高校国防教育慕课教学方面相对 各自为战的窘境。正如有学者主张的那样:慕课的兴起,表 面上是个别名校名师的倡导和实践,实质上是高校、政府和 企业共同推动的。[3]唯有突破限制,才能合力提升国防 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Z].北京:体卫艺司[2016]1 号文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