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中学德育论文
民办中学德育论文 一、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1.家长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 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而在民办中学,学生 家长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表现。不同的文化水平 和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例如,有家长对 孩子采取得过且过的放任行为;
有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 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负面作用;
还有家长本身存 在不合乎道德规范的问题,阻碍了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 确的思想。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学生在价值和道德行为上 的差异,从而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一般的民办中学都是采用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在这种 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等不仅要求学校 全过程育人,全方面育人,还要求学校经常开展文化和社会 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在校的文化生活,以便于学生能够受 到教育。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深入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学生 的交通及安全保障等问题,这就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大了难 度。
3.民办中学教师的不稳定性对学生德育工作影响较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民办 中学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由于民办中学的办学体制、教师待遇、工作量大等问题以及教师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问 题,使得民办中学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快。不稳定的教师队伍 不但影响了民办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制约了民办 中学德育工作的成效。
二、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不高。
由于民办学校生源的特殊性,使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 中,没有正确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点放在学生 的学习补差和成绩提高方面,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成绩 提高。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也忽视了学生体育、美育和心理 教育引导等方面课程的作用,无形中忽略和弱化了德育工作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2.德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差。
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担任,而专业的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工作并不是德育,而是对高考政治知 识的教学。虽然班主任是学生在中学时代接触时间最长的老 师,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者,可是在民办中学,班主任 工作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平时班主任教 学任务重、高考升学压力大等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在完成繁 重的工作之后,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 德育指导。[2]而其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忽略德育,因 此,德育的实效性很差。
3.学生学习压力大,可支配的时间少导致德育效果缺乏深度。
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是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的 问题。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给学生减负,但中学尤其高中阶段, 学生的减负效果并不明显。而民办中学学生,由于学习基础 薄弱,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任务更重,不但要花时间 学习新知识,还要挤时间补修以前缺漏的知识。学生在校的 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因此,他们没 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德育活动,德育也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4.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联系不紧密,德育效果的延续 性差。
一个学生的教育责任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方 能展现出教育的效果。由于学校是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对学 生的德育工作基本都由学校承担,家庭德育的作用很小。而 对于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学生还不能清醒地辨 别和主动抵制。因此,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很容易受社会不 良风气所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不能够长期地延续 下去。
三、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转变学校德育观念,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根据我国于1995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 中学德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 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 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新课程 标准也在总体方向上明确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分别 为“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 展”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会主义合格公民”。因此,宁夏民办中学也理应遵循以上要 求,合理设置中学德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以及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2.培养德育师资力量,健全德育工作实施体系。
宁夏民办中学应当正视师资流动问题,要完善学校管理 制度,建立教师培养和奖励机制,着力于德育专门教师的培 养和开展工作的持续有效性,加大力度稳定教师队伍。除了 发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德育作用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共 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健全德育工作实施体系,让学生学着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便于让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有序并 且长效地坚持下去,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