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闽豆高产农艺措施及数学模型分析
大豆闽豆高产农艺措施及数学模型分析 摘要:为探讨春大豆闽豆5号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采取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闽豆5号产量与主要栽培 因素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产量与主要栽培因子关系的数学 模型。在闽西北红黄壤旱地,该品种每hm2产量在9800kg以 上的农艺措施:需纯氮141.26~162.99kg、五氧化二磷 201.92~266.58kg、氧化钾133.70~163.80kg,种植密度21.38 万~22.90万株/hm2。关键词:大豆;
闽豆5号;
农艺措施;
产量效应 长期以来,福建农民栽培大豆习惯于“种豆一把灰”, 特别在闽西北山地红黄壤区,种植大豆管理粗放,不间苗、 不中耕、不施肥或少施肥,加上土质酸、粘、瘠、旱特点, 导致大豆产量低而不稳,效益较低,影响农民种豆积极性。
大豆根据其用途分为粒用大豆和菜用大豆两种类型,由于菜 用大豆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 多种维生素[1],特别是出口专用型菜用大豆,不仅口感好、 外观品质好、商品性好,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备受国内外消 费者的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对营养健康食 品的高度重视,我国南方菜用大豆消费量不断增长,成为南 方豆类蔬菜新的消费热点。福建省处于我国东南部,对外贸 易活跃,菜用大豆是主要出口豆类蔬菜之一,自20世纪90年 代以来,菜用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加大,而且生产地区从闽东 南沿海主产区辐射推广到闽西、闽北地区。闽豆5号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菜用型春大豆品种,2011年 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豆2011001),适宜福建省大 豆产区种植推广。近年来,福建省大田县引进了闽豆5号在 本地示范种植,表现株型收敛,结荚以中部为主,荚型宽直, 大荚大粒,白毛,子粒外观鲜绿,口感甜糯,适合菜用与加 工出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由于种植菜用大豆不同于粒用 大豆,更不能根据当地传统大豆种植习惯。本文初步探讨了 在闽西北生态条件下闽豆5号的优化栽培措施,以指导该地 区大豆生产,提高种植大豆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供试材料为菜用型大豆品种闽豆5号。试验于2016年春 季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均溪镇周田村进行,试验地前作为 冬闲田,土质为红黄壤黄底灰土。耕层土壤有机质24.90g/kg, 碱解氮116mg/kg,有效磷76.80mg/kg,速效钾76.00mg/kg, pH值6.00,地力均匀。种植方式采取“窄畦双行穴播”,即 双行种植,畦长14.82m、宽(含沟)0.90m,试验四周种植 同一品种保护行。人工穴播,每穴播3粒,留苗2株。试验以 鲜荚产量(Y)为目标函数,以纯N(X1)、P2O5(X2)、K2O (X3)、种植密度(X4)等4个因素为试验因子,采用四因 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2],试验处理组合的小区数 共23个,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3.34m2。统计时按四因素(1/2) 实施要求,小区鲜荚产量折算成公顷鲜荚产量。试验因子及编码见表1。
1.2试验方法 2016年3月30日播种,播种前结合整地撒施基肥,氮肥 用尿素(N46.4%),纯N量按基肥、追肥比例为30%、70%施 用;
磷肥用钙镁磷(P2O512%),钾肥用硫酸钾(K2O50%), 磷钾肥均作为基肥一次性全部施用。田间管理与大田生产相 同。4月5日出苗,4月12日定苗,4月29日结合中耕撒施追肥, 5月4日始花,6月28日人工采收鲜荚。采收前每小区随机取 样10株考种,考查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底荚高度、单 株有效荚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等相关农艺性状和经济 性状。试验小区鲜荚产量换算成公顷产量,并应用DPS数据 处理系统(DataProcessingSystem)进行计算机统计和 Duncan’s新复极差检验各变异来源的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结果及数学模型的解析和寻优 根据试验产量结果(表2),经数据处理软件统计,得 出春大豆闽豆5号鲜荚产量(Y)与各因素间的的回归模型 为:
Y=9764.630+197.755X1+123.566X2+140.576X3+91.367X4-1 19.905X12+3.962X22-31.587X32-134.401X42-121.375X1X2 -85.275X1X3-58.863X1X4-58.863X2X3-85.275X2X4-121.37 5X3X4为了检验上述方程与实际生产情况的拟合度,通过DPS 软件对该方程进行方差分析与显著性检验(表3)。从表3可知,F1=4.805
2.2鲜荚产量的效应分析 2.2.1各因子的主效应分析由于本试验设计具有正交性, 设计时经过无量纲线性编码代换,变异来源之间是相互独立 的,且各偏回归系数也通过标准化,因此,各因子对目标性 状的影响可直接根据其偏回归系数大小进行比较分析,偏回 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该变异来源对试验结果影响的 大小。对一次项偏回归系数进一步进行F检验,结果均达显 著或极显著水平。该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得较好,因此不剔 除回归系数而用其进行优化分析,预测鲜荚产量和筛选最优 栽培方案。从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X1(纯氮)、X2(五氧 化二磷)、X3(氧化钾)、X4(种植密度)等4因子的一次 项偏回归系数分别为197.755、123.566、140.576、91.367, 表明4个因子对鲜荚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纯氮>氧化钾> 五氧化二磷>种植密度,即以氮肥的作用最明显,其次是钾肥,再者为磷肥,种植密度影响效果最小。通过降维法将该 回归数学模型中其他自变量的取值为0,得出各单因子与鲜 荚产量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分别为:纯氮用量:
Y1=9764.630+197.755X1-119.905X12;
五氧化二磷用量:
Y2=9764.630+123.566X2+3.962X22;
氧化钾用量:
Y3=9764.630+140.576X3-31.587X32;
种植密度:
Y4=9764.630+91.367X4-134.401X42。由于二次回归正交旋 转组合设计试验的正交性,消除了各偏回归系数间的相关性, 因此,作出4个因子与鲜荚产量的关系图(图1)。图1表明, 在-1.682≤X≤1.682水平范围内,施磷钾肥的增产效果较明 显,当X2=1.682,X3=1.682时,鲜荚每hm2产量分别高达 9983.68kg和9911.72kg;
在-1.682≤X≤1水平范围内,增施 氮肥和增加种植密度也有明显的增产趋势,增施到一定数量 后鲜荚产量反而下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导数求极值点,当 X1=0.825时,Y1=9846.17kg/hm2;
当X4=0.340时, Y4=9780.16kg/hm2。但当分别超过这2个极值点后,鲜荚产 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表明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均以适度为佳。
此结果与唐永晖[3]、林国强等[4]研究结果类似。2.2.2互 作效应分析表3还表明,氮肥与磷肥、氮肥与钾肥、钾肥与 密度都还存在着互作效应,在-1.682≤X≤1.682水平范围内, 低氮、磷、钾肥及低密度时产量低,互作效应不明显,对产 量影响不大,随着各因素水平的增加,产量也逐渐增加。但 磷肥增加到一定量时,再增加氮肥或磷肥,产量均下降。当钾肥增加到一定量时,再增加氮肥或钾肥,产量均下降。当 钾肥增加到一定量时,再单方面增加密度或钾肥,产量均下 降。可见,只有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增加钾施用量,才有 明显的增产作用。同样,在一定的钾肥条件下,增加种植密 度才有增产效果。这进一步说明,在当地生产条件下,特别 是低钾水平土壤上,种植闽豆5号品种应强调增施磷钾肥、 限施氮肥、控制种植密度,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2.2.3最 佳农艺组合措施分析大豆鲜荚产量结果是各栽培因子综合 作用的结果,各栽培因子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因此, 可以通过各因素组合寻优,了解最佳栽培措施方案,采用频 数法模拟得到的625(54)套组合中,闽豆5号鲜荚每hm2产 量在9800kg以上有118个组方案,其频数取值范围及决策变 量见表4。表4表明,在各项大豆栽培管理措施配合下,每hm2 施纯氮141.26~162.99kg,五氧化二磷201.92~266.58kg,氧 化钾133.70~163.80kg,种植密度21.38万~22.90万株/hm2的 综合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下,闽豆5号鲜荚产量可达9800kg以 上。根据近年来的该品种生产验证,此方案与实际大抵相近。
本试验再次证明了菜用型大豆新品种闽豆5号较耐肥特点, 在本地区生产上应该重视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
2.3施肥量、种植密度对闽豆5号鲜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的影响 从表5可知,在高氮水平、其他三因素为中等水平下, 与不施氮相比,增加了单株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但百粒鲜重明显下降了。在高磷或高钾肥下,与不施磷 钾肥相比,表现在增加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和百粒鲜 重,表明菜用大豆闽豆5号较耐磷钾肥。高低种植密度处理 相比,高密度的处理单株分枝数较少,主茎节数和单株有效 荚数较多,百粒鲜重较小,但低密度群体株数少,群体产量 就较低,中等密度水平的处理较佳,既发挥个体优势,又保 证群体株数。本省传统大豆栽培方法粗放,当地大豆生产上 不施氮肥、少施磷钾肥、种植密度过大现象较普遍,因此产 量水平较低。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田县旱地黄底灰土条 件下,增施磷钾肥、限施氮肥、控制种植密度是闽豆5号增 产的有效栽培措施。大豆虽然是豆科作物,但前期不施氮肥, 根瘤菌固氮作用微弱,生长缓慢,苗弱。过量施用氮肥,容 易造成植株徒长,加重病虫害发生,降低大豆鲜荚产量。种 植密度过大,或不间苗,容易造成田间郁闭、通风性差、植 株个体生长空间受到严重限制、个体与群体生长不协调。另 外,不施或少施磷钾肥、也不中耕松土,植株营养缺乏、茎 秆细弱、抗病抗逆能力都降低,容易引起大量落花落荚甚至 倒伏,这些因素会导致大豆鲜荚产量在低水平下徘徊。据研 究,钾素能促进大豆蛋白质和糖类物质的合成,加速新陈代 谢,进而使作物茎秆坚硬,增强抗倒伏、抗病、抗寒能力, 减少花荚脱落,提高大豆产量[5-6]。本研究表明,闽豆5号 在福建西北部红黄壤旱地生态条件下种植,应合理密植,氮 磷钾配合施用,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以提高大豆鲜荚产量和商品价值。
3结论与讨论 针对闽西北地区大豆生产种植长期不施肥习惯,开展氮 磷钾及种植密度等主要栽培因子研究,旨在探索菜用大豆高 产栽培措施,挖掘品种最大生产潜力。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春 大豆品种闽豆5号鲜荚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及种植密 度等4项主要栽培因素的回归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反映闽豆5 号在当地生态条件和中等肥力状况下,鲜荚产量与氮磷肥施 用量、种植密度的变化关系,可为该品种在闽西北地区进一 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对各栽培因子增产效应分析结果 表明,纯氮�氧化钾�五氧化二磷�种植密度,即以氮肥的 影响效果最明显,但不宜过高,过高反而可能出现植株徒长、 茎叶生长过于旺盛、子粒不饱满、产量下降。其次是钾肥, 钾肥增产作用较明显,再者为磷肥,当地土壤为低磷水平, 增施磷肥增产也较明显。种植密度影响最小,但其过小或过 大,鲜荚产量都较低。鉴于本研究氮肥与磷肥、磷肥与钾肥、 钾肥与密度之间有一定的互作效应,因此,在菜用大豆实际 生产中,不能片面强调增施钾肥和磷肥,还必须考虑氮磷钾 及种植密度各因子之间的互作效应,协调各因素关系。根据 本研究最优栽培方案,以闽豆5号鲜荚每hm2产量在9800kg以 上为目标产量,其栽培农艺措施的决策方案是,需纯氮 141.26~162.99kg、五氧化二磷201.92~266.58kg、氧化钾 133.70~163.80kg、种植密度21.38万~22.90万株/hm2。由此可见,氮肥、磷肥、钾肥和种植密度等各因素都有适当的变 幅,在大豆生产水平较高或肥水较好的条件下取低限值,在 大豆生产水平较低或肥水较差的条件下取高限值。总之,要 结合当地大豆生产实际和土壤条件,以及所使用化肥的实际 有效成分含量进行度量。
参考文献 [1]徐树传,黄建成,刘德金.南方大豆高产理论与实 践[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0-126 [2]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 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9-163 [3]唐永晖.菜用大豆毛豆3号高产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 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5):718-722 [4]林国强,张轼,滕振勇,等.高蛋白大豆品种福豆 234的选育及高产农艺措施数学模型[J].福建农业学报, 2005,20(2):69-73 [5]董友魁,刘德恒,韩艳红.高油大豆铁豆67号配套 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种业,2015(2):54-55 [6]刘克礼,高聚林,刘砚梅,等.旱作大豆综合农艺 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模型及产量构成分析[J].大豆科学, 2004,23(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