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怎么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方法 摘要:作为英语课程中的必修技能,英语写作在学生整 个学习阶段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初中生正处于养成良好学习 习惯的阶段,学习英语对于没有相应语言环境的学生来说是 比较难的,但中考对英语写作要求是很高的,所以如何通过 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高,是初中教学需 攻克的难关。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
教学 在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 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写作是一门比较综合的技能,要求 学生在掌握英语单词的基础上,熟悉句子结构,用合理的逻 辑关系和语法表达所要阐述的意思。如何有效提升初中学生 的英语写作能力,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和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知识,让学生真正热爱英语写 作。

一、英语写作成为初中生“软肋”的原因 (一)教师授课模式需创新,自身素质需提高 作为学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和“灯塔”,教师对于学生 课程的辅导,知识点的灌输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生 英语写作的实践中,教师应当以引导为主,合理安排课程。

但现实中,很多英语教师仍是依循固定模式授课,单一地讲 授课本上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对英语写作只提要求、标 准,这样的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听课感受,是否真正将知识点吃透,语句结构是否已经掌握,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会越来越陷入困境。

(二)学生谈“写”色变,英语写作困难重重 许多初中生在对待英语写作上是为了写而写,硬着头皮、 东拼西凑地去写。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掌握不足, 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再加之没有语言环境,学习英语写作的 难度可想而知。初中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普遍存在结构不合 理、用词错误、内容不明确等问题。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英 语学习和教师今后的授课都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有效教学,切实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创造语言环境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 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提高学习能力 和水平。对于课堂氛围,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随堂活 动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比如:教师收集一些写 作中的常用语,写在大小一致的纸张上,将班级学生分为红 蓝两组,进行英译汉抢答。这样的形式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 英语单词的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语句结构的理解。另外, 教师可以设定每周的某一节课为英语日,课堂上都用英语进 行口语对话,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创造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二)夯实基础,从词汇量抓起 学习英语最主要的就是积累词汇量,初中阶段正是形成良好语言能力的阶段,如何把握住这个阶段,掌握好英语这 门课程,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还要坚持在课后练 习听说读写能力。预习、复习同时抓,让知识链循环起来, 既巩固知识又锻炼写作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基本 句型,多读多背课文以锻炼语感,以便在写作时能灵活提取 资源,写出流畅优质的作文

(三)科学训练,重点强化 写出语法正确,语句通顺的英语作文,需要学生坚持不 懈的锻炼和积累词汇。教师要多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通过 一些日常打招呼、询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帮助学 生从口语转化为书面表达。对于构成文章的一些简单用语, 教师要严格要求,决不允许出现错误,由简到难,慢慢渗透 式地为学生讲解,逐步提高难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 些优秀范文,让学生替换其中一些词语去模仿写作,比如:
翻译中文“我喜欢小狗”,可以翻译为“Ilikethe dog”也可翻译为“Ilovepuppies”。让学 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自己喜爱的话题,不断地尝试多种写 作素材,教师要耐心的为学生辅导,提供例句,让学生主动 思考,积极提高。

(四)鼓励为主,善于评价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自信、要强、有朝气是 这一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和英语 作文的批改,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作文中结构合理、用语准确的地方要及时的表扬,给予肯定。对于语句不 通、用词错误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帮助其改正;
或者让班级中的同学之间互相找错误,找方法 修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主动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寒”,需要教师的耐 心指导和学生的刻苦练习。教师要抓住重点,合理安排课程,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努力为学生创造一 个学习语言的环境,采取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语 言组织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英语写 作的乐趣,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亚楠.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1). [2]谭国琴.初中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策略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