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整体 语用训练要着眼于单元整体

语用训练要着眼于单元整体

语用训练要着眼于单元整体 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用教学理念 以来,阅读教学的重心已经逐步向语言文字的运用转移,各 种基于写作策略下的语用训练层出不穷。但教师关注更多的 是单篇文本的教学,缺乏对单元文本的统整意识,更没有在 相同单元的文本和写作要求中探寻出相应的有效结合点。另 外,篇章与篇章之间的语用训练也相对零散,各自为阵,没 有形成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 正确梳理教材内容,从而以结构类化的方式强化学生语用能 力的发展。

一、归类联合:探寻单元内文本的交融资源 所谓“类”,就是很多相似或者相同事物的综合,是对 相同主题教学内容的聚合与规整。正因为同一“类”的教学 内容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运用一 定的教学方法,从而积极构建一种教育合力,促进教学效益 的整体性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向于整体性教材,积 极重组整合,按照文本的体裁特征对文本进行划分归类,必 要时也可以对教材的课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相应的补充。如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文本中分别包含了《黄山奇 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三篇课文,它们都属于写景 类文本,而本单元中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 事”,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将其调整为“写一处自 己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让学生尝试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出来,从而将阅读与写作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文本阅读和练笔的融合。

由于教师已经将习作调整为“写一处景物”,并让学生着力 描写自己游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教师可以从小 学写景类文本的总目标出发,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 炼出写景类文本的单元目标:学习课文中的依照游览路线合 理选择写作素材,并进行详略的处理;
充分调动身体的感官 意识,去观察、触摸、感受景物,依照景物的特点进行详细 深入的描写。综观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与本次习作教学要求 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依照一定的顺序将自己的游览过 程中的一路见闻描写出来,可以从本单元的课文中寻找到适 合学生进行借鉴模仿的范例。如此进行读写联结点的确定, 不仅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广阔而鲜明的借鉴资源,而且明确了 阅读教学言语训练的价值取向,这样就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 练指明了方向。

二、互文对比:辨析单元内文本的个性表达 在单元习作要求的整体观照下,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 中可以将语言表达联结点定位在表达特征的相异层面,打造 语言表达能力的结构链,从而为打通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 间的内在联系提供基础性资源。

在文本表达策略的细致对比中,教师明确了文本写作方 法上的共性特点,让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更具有针对性。三、建立体系:组合单元内文本的知识体系 教师应以单元课文构建阅读与写作知识的内在体系和 言语教学的结构体系,让原本散落、割裂、涣散的知识点在 整合与规整后呈现出整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这样 的结构和学生写作的原始经验确定合理的言语教学目标结 构,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吸收习作的营养。

如此一来,教师就从本单元具体文本的教学中寻找到了 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内在逻辑链条。这些逻辑链条不仅有着 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特点,丰富了学生 内在写作技巧的积累,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四、构建框架:强化单元内文本的实践迁移 所谓构建框架,就是形成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在教学 中,教师可以坚守整体性和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将某一类文 体特征相同、表达手法上存在着紧密相连的文本资源进行有 效的内在整合,组建成教学的单元结构。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来审视,言语教学必须先从感性认知层面出发,在深入品析 中形成对文本表达的认知,从而便于学生在实践练笔中进行 言语表达方法的迁移。

鉴于此,我们可以将这一单元的言语教学在内容上进行 这样的归纳与总结:深入感知,品味辨析—自主研读,探寻 发现—习得积累,情境迁移—统整梳理,总结提升。在教学 中,教师也可以将相关方法逐步细化,如在“深入感知,品 析辨析”的环节中,就可以从文本语段的具体特点入手,将其规整为“阅读文字,提炼特点—拓展联想,再现画面—多 重诵读,深度体悟”这样的方法结构,而在“习得积累,情 境迁移”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步骤细化为“渗入情境—迁 移训练—表达实践—方法回顾”等结构,从而便于学生在大 脑中形成以一组带一类的思维模式,在迁移实践中真正学会 表达。

基于单元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该摈弃传统教学中单篇展 开的方法,通过整体性的视角,尝试以类结构的方式展开教 学,这样阅读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从而为 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