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表演,而是师生共 奏一场优美的交响乐,需要师生互动,教师应更好地了解学 生,学生应更好地理解教师.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师生互 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和发展,互动是一种形式,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才是最终的归 属.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组织和 引导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台前最为耀眼的 明星,而教师要扮演一个较好的引导者.教师积极与学生合 作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反应和心理变化,发现他们学习兴 趣和情绪的变化,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让学生与教师始终 步调一致,教师和学生同心同德,相互配合,打造优质高效 课堂. 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有下面两个重要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 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在给学生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如果教师只是通过 做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把这两个结论证明出来,会 缺少学生的参与,缺少师生的互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 识,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上,可让学生先动手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方法如 下:
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 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就是等腰三角形. 接下来让学生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 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可以让学生合作,如四人为一个学 习小组,由组长写出重合的线段和角),然后根据重合的线 段和角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叠、观察图形,积极参与,主动 思考,并进行分组合作,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 性,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营造积极的互动学习氛围 学习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需要智力支持,还需要情感 投入.学生喜欢某个老师,或许就会爱上这门学科,就能参 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学生就会厌倦学习,教 学效率大打折扣.为此,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良好 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更 多的肯定,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能够感到教师的可亲,愿意和教师配合,积 极参与互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爱与帮助.教师营造良好 的互动氛围,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和能力,给他们鼓励, 给他们参与互动的机会,帮他们融入课堂,重建自信. 请看下面“全等三角形”复习的一个课例:
如图2,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线段BE、CD相交 于点O.若AD=AE,要使△ABE≌△ACD,可以添加的一个条件 是.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请 大家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生1:先看△ABE和△ACD这两个三角形有哪些元素对应 相等? 师: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应该有三对元 素对应相等,其中至少有一对对应元素是边.现在添加一个 条件,说明已知条件中已有两对元素对应相等.可是从题目 所给的条件来看,我们只能得到AD、AE这一对边对应相等. 还差一对元素对应相等,题目是不是少告诉我们一个条件? 生2:通过观察图形发现,∠A是公共角,所以还有一对 角对应相等. 师:你观察得非常细致!题目确实给出两对元素对应相 等.那么应该如何添加全等条件呢? 生3:我认为,在添加全等条件时,既可以从添加边来思考,也可以从添加角来思考. 师:你考虑问题非常全面,值得大学学习!下面我们先 从添加边来思考. 生4:根据“边角边”定理,可以添加“AB=AC”. 师:完全正确! (从表面上看,若从添加边思考只能添加“AB=AC”, 事实并非如此.教师故弄玄虚,看看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添加相等的角.” 生5(非常着急):老师,还能添加“BD=CE”. 师(故作发愣):是吗?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吗? 生5:因为AD=AE,如果BD=CE,也可以推出AB=AC. 师:有道理,你确实是个有心人!还能添加哪两条边相 等吗? (看到全班同学无人举手,教师开始引领学生考虑如何 添加相等的角.) 生6:根据“角边角”定理,可以添加“∠ADC=∠AEB”. 师:verygood! 生7:根据“角角边”定理,可以添加“∠B=∠C”. 师:非常正确. 生8:由“∠ADC=∠AEB”,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 还可以添加“∠BDO=∠CEO”. 师:聪明. 教师小结:至此,可以添加的全等条件有:“AB=AC”,“BD=CE”,“∠ADC=∠AEB”,“∠B=∠C”,“∠BDO=∠CEO”. (教师小结完毕,突然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 言.) 生8:老师,还可以添加“OD=OE”. 师:同学们,生8添加的条件行不行?请大家思考. (虽然教师知道生8一定有他添加的道理,但并没有急 于让生8说出添加的理由,而是让其他学生也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思考,陆续有学生举手.) 生9:添加“OD=OE”可行.因为如果连结AO,根据“边 边边”定理,可以证明△AOD≌△AOE,进而可得“∠ADC=∠ AEB”.根据“角边角”定理,知△ABE≌△ACD. 师:看来生8的添法确实有道理.生8和生9都是喜欢动脑、 勤于思考的学生. …………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巧妙设计问题,让优等生、中 等生和学困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得到公平对待.教师鼓励 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以鼓励表扬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学习效果明显, 也让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