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维翻译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前景研究】 教学改革与研究

汉维翻译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前景研究

汉维翻译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前景研究 随着西部大开发与援疆计划的逐步深入开展,新疆各 兄弟民族间的交往日趋密切。然而语言的差异或多或少地导 致了彼此间的交流难以顺利地进行,因而需要一定数量的合 格的翻译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基地,如何 有计划、有步骤地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汉维翻译理论基础与 实践能力的汉维翻译人才,进而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笔者拟结合汉维翻译授课的实践对 汉维翻译教学进行思考。

一对汉维翻译的认识 二课程设置 有的院校将汉维翻译课安排在大四一学年、大三一学年、 大三第一学期、大二第二学期和大三第一学期,学时共计128 学时或136学时,周学时为4、5、8学时不等。有的不开设“汉 维语对比课”,有的与“汉维语对比课”、“维语语法课”、 “汉语语法课”、“民俗课”同步开设。而且现如今社会需 要大量的口译人才,在Gerver和Lambert等人的经典研究中, 将口译界定为是一项需要特殊认知技能的、复杂的语言任务, 涉及听(或解码)、分析(或转换复述)、存储及译文输出 (编码、翻译)等不同阶段的过程。在口译的实施过程中, 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一个关键性要素,特别是 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文化内涵、语境要求等方面 的差别对译员的语言的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然而,设置汉维口译课程的非常少。翻译活动的历史与语言一 样的古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原则,文化翻译研究的不断 深入,以及母语、目的语的素养等等,这些都对译者的翻译 实践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因而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 与否将直接关涉翻译教学的效果。所以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又 综合的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及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安排, 适当增加课时,增设口译课程,并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进 而达到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并提升翻译水平的效果。

三生源状况 学习汉维翻译课程的本专科学生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专业的汉族学生,有的来自内地,他们从未接触过维吾尔族、 从没听说过维语,对维吾尔语及其文化是一片空白;
有的是 疆内的,与一些维吾尔族同志有一定的交往,对其习俗有一 些了解,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维语基础,但发音存在地域差异, 还存在用汉语拼音或汉字代替的状况,发音极不标准。汉语 言专业的学生来自新疆南北各地,基本是维吾尔族,也有少 部分的哈萨克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有的没有一点汉语 基础,更谈不上对汉文化的了解;
有的汉语已达到相当不错 的程度,在大学阶段接受三年的学习之后,整体汉语水平有 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就整个班级而言,层次不齐。少数民 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都存在本民族文化知识欠 缺的问题,同时由于所受地域及语言不同的影响,对目的语 的掌握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课余、寒暑假期间也要主动进行正常的学习与使用,为汉维翻译课程的学习打好基 础。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

四师资情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育 活动的影响源。可以说教师的素养直接关乎教学活动的客体 ———学生。所以从事汉维翻译教学课的教师一定要具备较 扎实的汉语和维吾尔语这两种语言功底,同时需看如贸易、 科技、政治、旅游、法律等方面的大量书籍。因为翻译者必 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4]其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 还要对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有所了解,诸如 风俗习惯、经济政治、哲学思想、情感生活等等。那么对于 培养译者的教师来说,自己首先要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 人,并且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教授汉维翻译 课程的教师大多是青年,出现中间断层的现象。青年教师在 授课过程中边探索边教课,显得有些难以胜任。有的则是专 业丢弃多年,边备课边学习,再给学生传授。青年教师的教 学任务重,接受相关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少,自己扩展知识的 时间有限,难以较快较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同时翻译实践活 动需要较好的工作态度素养,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态度、翻译 态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改善汉维翻译教师队伍的结构,使其能较 好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

五教材出版教材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教学成败的因素之 一。教材需具有时代性、经典性、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 立体性、参阅性的特点。[5]并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有助于学生自学及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 辅助材料,使得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并将汉维、维汉 翻译研究成果、教改成果引入教学。诸如由以色列著名学者 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多远系统理论,此理 论为研究翻译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 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再如20世纪80年代作为理论命题 开始研究的翻译补偿,一般翻译教师将其作为独立的内容一 带而过,这样不仅缺少系统、全面地论述,也使得理论与翻 译教学实践相分离。这将在翻译教学中造成难以深入开展翻 译补偿的研究。要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更好地参 与到学习和研究中来,从而达到较好得翻译效果,促进翻译 的发展。然而,目前,公开出版的汉维翻译教材仅有史震天、 马维汉、张玮、陈世民、艾合迈德·叶合雅编著的于1989年 7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维翻译教程》、史震天主 编于1999年10月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维互译实用教 程》、张敬仪主编于2004年8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汉维 —维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阿布都外力·克热木,张敬仪编 著于2008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应用文翻译技巧与实 践教程:汉维对照》、伊力哈木·克比尔编写于2007年12月 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维对照应用文写作》。以上任何一部教材的编写均受当时特定环境与社会需求等各方面 因素的影响,为汉维、维汉翻译和相关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 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处在“地球村”式的时代,社 会的需求在革新,并且以上的教材有的已不再公开出版,大 多时间已久。因而有必要组织力量,在继承已有的成果之上, 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编写出相应的教材。

六教学方法 教师依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情况与社会需求,分解 教材的重难点,在有限的学时内,需要做到精讲技巧,让学 生多练,增加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机会与时间,增强参与翻 译实践活动的能力,根据学生能力对翻译效果给予不同的鼓 励;
为部分学生设置预期的翻译效果,鼓励其朝既定目标努 力。指定必读、参考书目,如:王秉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 思想史》、周方珠的《翻译多元论》、王德怀的《维吾尔谚 语翻译研究》、包惠南的《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刘宓庆 的《文体与翻译》、刘重德的《西方译论研究》、热扎克的 《西域翻译史》、陈世明的《新疆现代翻译史》、夏冠洲, 苏里坦·阿扎提,艾光辉的《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夏 延德的《翻译补偿研究》等等。还可在课堂、课余利用互联 网、电脑等音像设备辅助教学,开展相关讨论、解答疑难、 提交作业、资源共享等,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汉维翻译课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这两个专业 中作为一门主干课和必修课,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老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从需要加强对其的认识、课 程设置、生源、师资和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六个方面对汉维 翻译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以斯对汉维翻译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M].新疆教育出版社, 1999.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 2003. [3]雷静.口译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的概念拓展及结构 要经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 2003. [5]卜玉坤.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的研究、改革及实践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6]热依汉古丽·图尔迪.多元系统理论在汉维翻译中的 应用———以《红楼梦》的汉维文本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