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450字_我最喜欢的一则民间故事

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450字

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450字 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450字篇一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 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
"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 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 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 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 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 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 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 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 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 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 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 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 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 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 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 "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450字篇二 陆羽出生于唐时复州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可竟陵这个地方留 给陆羽的只是难以言说的辛酸。你只要翻开陆羽写的自传——《陆文学自传》, 就能迎面闻到这一浓郁的伤感气息。他写道:“(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 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用语诙谐,但其实也属事出无奈。貌 丑和结巴也就罢了,可“不知何许人也”一句,实在让人无限同情。陆羽是一个弃婴,《唐国史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里,对 此都毫不隐讳。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 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 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 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遗迹至今犹在。

积公是唐朝着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里那时正卜居着一位饱学儒士 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动乱时弃职,在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教授村童, 与积公感情深厚。积公就请李公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当时,李氏夫妇的女儿李 季兰刚满周岁,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作亲生一般。季兰季疵同一张桌 子吃饭,同一块草甸上玩耍,一晃长到七八岁光景,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乡之 情日笃,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乡湖州。

季疵回到龙盖寺,在积公身边煮茶奉水。积公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 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 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积公还煮得一手好茶,让陆羽自幼学得了艺茶之术。

十二岁那年,陆羽终于离开了龙盖寺。此后,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 员,兼做编剧和作曲;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 业七年,直到十九岁那年才学成下山。

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450字篇三 东方有个小国,叫有莘国。有一天,一个姑娘提着篮子到桑林去采桑, 忽然听见不远处有婴儿的啼哭声。她寻声找去,发现一株老桑树的空心中,有一 个胖娃娃,赤裸着身子,摇手蹬足,张着嘴巴大声啼哭。

姑娘很是奇怪,便将娃娃抱起来,去献给本国的国王。国王一面命御 膳房的厨子把婴孩带去抚养,一面派人察访婴孩的来历。

不久出去察访的人回来向国王禀报说,婴孩的母亲原住在伊水的岸边, 身怀有孕。一天晚上,梦见有神人告诉她说:“舂米臼出了水就向东边走,千万 不要回头看。”第二天舂米臼果然出水了,她一面赶紧把神向她说的话告诉邻居 们,一面照着神的吩咐向东边走去。邻居们有相信她的话的,都跟着她走;也有 不相信她的,就仍待在家里。她向东走了大约有十里路程光景,惦念着家园和邻居,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忍不住回过头去一看——啊呀,只见家园已经 浸没在一片白茫茫的大水里,汹涌险恶如狼牙一般的波涛正追踪在她和与她同行 的邻居们的身后,恶狠狠地向着他们扑来。她吓得连忙举起两只臂膀,正准备呐 喊狂呼,声音还没有发出喉咙,她的身子就在一瞬间变成了一株空心老桑树,站 在大水的中央,抵抗住了激流,洪水在她的身后慢慢退去了。

过了些日子,采桑姑娘来采桑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在这株老桑树空 心里的活泼可爱的婴孩。所有曾经和婴孩的母亲一同逃避洪水的邻居,都指证这 是个真实的故事。于是婴孩就确定是这株空心老桑树的孩子。由于孩子的母亲原 住在伊水岸边,后来孩子又当上了“尹”的官,因此人们就叫他伊尹。

伊尹在御膳房厨子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也成为了一名御膳房的 厨子,烹调得一手好菜肴。同时由于自身的不断努力,读过很多书,掌握了很多 学识,因而兼做了宫廷教师,教有莘王的女儿读书。

后来成汤到东方去巡游,到了有莘国,听说有莘王有个女儿非常美丽 贤淑,便要求她做自己的妻子。有莘王知道成汤是个贤明的君主,对这件亲事非 常满意,就按照当时的习俗,把女儿嫁送过去。

那时伊尹也很想到汤王那里去做事,发挥自己的才干,使自己有用武 之地,只是找不到去汤王那里的门路。现在趁着有莘王嫁女的机会,于是便毛遂 自荐,申请做了陪嫁的臣子。有莘王本来也并不怎样重视这个生长在水边桑树里、 脸孔上连眉毛和胡须也不长的怪孩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把御膳房厨子兼宫廷 教师的伊尹,当作陪嫁臣子和女儿一起送过去。

伊尹伴随着女学生陪嫁到成汤那里,教师的本领一时还用不着,厨子 的手艺在办喜事的时候倒可以大显身手。于是这个黑皮肤的矮个子青年,就背着 鼎锅、抱着菜板,兴致勃勃地在厨房里安排着一切,把他的烹调手艺全部施展出 来。

果然,他做的菜肴甚合汤王和宾客们的口味,得到了他们一致的好评。

汤王心里一高兴,便召见了这个厨艺高明的青年厨子。

由于他出身卑微,在召见他之前,人们怕他身上的污秽和邪祟触染到 至尊至贵的汤王身上,于是便先拿香草来熏了熏他,拿柴火来烤了烤他,拿一些 猪牛的血来涂抹在他的周身,直到人们觉得他身上的脏污都已除去,这才让他去见汤王。

伊尹见着汤王,自以为是展宏图、抒抱负的时机到了,便对着汤王, 从山珍海味的烹调说起,一直说到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大事,口若悬河,滔滔 不绝。

哪知道事情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汤王觉得这个青年精明强干,以后看 待他自然就比别的御膳房厨子有所不同,但并没有把他提升起来担任什么重要的 职务。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依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自 觉在汤王那里没有得到重用,很受委屈,这才跑去投奔夏桀。

当时,夏国的人民都怨声载道,认为夏桀昏庸残暴,治国无方,东方 的殷国却日益强大起来,汤王更是人心所向,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伊尹把天下 大势和个人出路两方面认真权衡了一番之后,毅然离开夏桀,仍旧回到汤王那里 去了。